情系水稻的育種人:端木銀熙|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就像是陳景潤那個1+2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樣,水稻育種聽起來好象不太複雜,就是優勝劣汰的循序漸進,但其實是世界難題。而端木銀熙的一輩子,就是做的這麼一件事。

他不坐辦公室,整天田頭走,帶著大草帽,穿著黑套鞋,看起來就像是水鄉田間的普通老農。而事實上他說自己就是一個老農,也沒有怎麼上過學,初中文化,就是種了50多年的水稻

情繫水稻的育種人:端木銀熙|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農科所給他安排的大辦公室裡,幾張很大的桌面上攤大餅式地放滿了層層疊疊的各種農作物育種書籍和筆記資料,一如他的工作,是鋪開面積的種植育種;牆邊一幅人物肖像油畫他說還是有點像他自己,但是美化得有點過於知識分子科學家的形象了,他和舉世皆知的袁隆平院士其實迥然不同,科學家袁院士是洋為中用研究農業的“水稻雜交”,自己是土法上馬農民研究“水稻育種”搞科研,一定要說雖然異曲同工但也殊途同歸的話,充其量自己也就是個老中醫,靠的是經驗使然。

端木銀熙就出生在這臨近長江邊的常熟何市小鎮上。他的童年生活沒有留下多少瑰麗的色彩記憶,而飢餓從來就像黑色的夢魘一樣縈繞著端木銀熙,成為無法擺脫的難以忘懷。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端木銀熙已然是個毛頭小夥,正是能吃能喝長身體的時候,經常性的飢腸轆轆,使他無比透徹的明白糧食的珍貴,使他切身感受到了在人世間遠離飢餓比什麼都重要!這也似乎冥冥之中註定了他以後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執迷不悟孜孜不倦無怨無悔和水稻陪伴一生,多打糧食,水稻的豐產豐收,是他永遠的夢想,是永遠的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端木銀熙16歲那年,剛剛初中畢業的他,也不得不告別無限留戀的學校,來到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18歲那年,端木銀熙被大隊推薦到公社農技站當農技員,專門從事水稻、三麥、玉米、棉花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及推廣,同時開展水稻系統選育工作。1976年5月,常熟縣籌建農科所,經過考核,他被抽調去主持水稻新品種選育、示範和推廣工作。從此,端木銀熙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水稻良種研究工作。

情繫水稻的育種人:端木銀熙|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水稻育種是門科學,對於僅初中文化的端木銀熙來說深感到“底氣”不足,於是他暗自決定,一定要通過自學把一門門課程給補上。這時的端木銀熙已經是單位裡最年長的“學生”了,40歲上下的年紀,從1984年6月開始至1990年的6個春秋裡,他完全是利用業餘時間的點點滴滴,反反覆覆咀嚼,一遍不行就再看一遍,早晨、晚上的每個空餘時間,甚至是走路,都在思考學業,一點不放鬆,硬是以超常的毅力,不畏艱難,把這農學專業的大專考試共有13門課程的文憑“啃”了出來。

雖是自學考試畢業,但常年的不斷積累,知識更新,使他站到了水稻育種的技術前沿。他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就是用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辦法——雜交,培育一種米質好、產量高、抗性強的水稻新品種。

早在70年代中期,端木銀熙就參與了育成“577-5”、“583-6”、“黃原豐”等早粳(秈)水稻新品種,然後又參加了蘇州市水稻育種協作攻關組及江蘇省農業重大攻關項目——單季晚粳新品種的選育研究,培育成功了“太湖粳一號”“太湖粳二號”和常農粳系列新品種,分別通過省級審定,在太湖稻區廣泛推廣應用。

1984年,他開始擔任課題組長。其時,農業耕作制度實行重大轉變,由“雙三制”迴歸“兩熟制”,先前的育種努力基本付之東流。位於海南島南部的三亞,長夏無冬,為了加快育種進程,1995年,常熟市農科所在海南省三亞市建立了水稻育種基地,從此端木銀熙的生活中就有了兩個夏天,育苗、插秧、耕作、收穫,他一年經歷兩次。

情繫水稻的育種人:端木銀熙|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每年10月,常熟本地水稻收穫後,端木銀熙和他的同事們,就會抓緊時間統計整理好資料,然後帶著種子奔赴三亞,開始“南繁加代育種”,直到次年4月底才回到家鄉。“早晨踩露水、中午曬太陽”,每天天不亮起床趕到田間,在泥爛的稻田裡站上七八個小時,一直忙碌到下午兩三點鐘才能回來吃午飯。三四月間的海南,陽光烤得人頭暈眼花,三天下來脫層皮。田間蚊蟲叮咬、毒蛇出沒,到下午時分,又餓又累,往往連腳都提不起來。就這樣的默默堅持與付出,成為端木銀熙習慣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經過長時間攻關,他終於育成理想的不育系“武運粳7號A”。

1998年春,端木銀熙對“武運粳7號A”不育系配置的54個雜交組合進行新組合優勢鑑定,發現“R254”恢復系與“武運粳7號A”不育系所配這一組合具有明顯的優勢。

1999年春,端木銀熙在海南對該組合進行手工制種,對不育系繼續回交,並手工繁殖不育系,當年夏季將該組合定名為“常優99-1”。

自1999年起至2001年,“常優99-1”連續參加蘇州市雜粳聯鑑、蘇州市雜粳組品試,江蘇省雜粳組區域試驗、南方稻區單季晚粳組區域試驗和省級生產試驗和國家區試,都表現出極佳的狀態,綜合技術經濟指標在國內外同類型組合中屬領先水平。

2002年和2003年,“常優99-1”分別通過了省級和國家級審定,定名為“常優1號”。

2004年,“晚粳不育系武運粳7號A與新組合‘常優1號’的選育及應用”被列入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星火計劃。以後,端木銀熙帶領課題組全體人員,又投入了“常優1號”三系親本提純及高產製繁種技術研究,不僅保證了“常優1號”的大面積生產的安全用種,而且為大面積制繁種提供了技術支撐。

2005年,“常優1號”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50個水稻主導品種之一,2007年“常優1號”最高田塊畝產達851公斤,創國內麥茬機插單季晚熟粳稻畝產最高紀錄,成為國家、省單晚粳組的對照品種。

2002年至2008年的8年間,“常優1號”累計推廣種植405.34萬畝,對保障長江下游地區糧食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晚粳不育系武運粳7號A與新組合常優1號的選育及應用”項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之後,端木銀熙又相繼育成了“常優”系列2號至5號的4個雜交粳稻,並分別通過國家級鑑定。其中2號至4號”仍以“武運粳7號A”為母本,而“常優5號”則利用另外培育的一個不育系“常10-11A”,不僅畝產仍穩定在700公斤上下,而且米質國標一級,受到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

自2012年開始,端木銀熙參與了袁隆平院士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的攻關研究和“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糧食高產工程的全國性協作攻關。常熟作為全省唯一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試驗示範基地,端木銀熙帶領他的科研團隊,開展了1萬多個水稻品種的試驗,其中包括17個重點常規水稻新品種、8個雜交粳稻新組合以及8個雜交粳稻品種高產攻關。

端木銀熙說,我們研究的方向,不僅是產量高,更重要的是糧食安全,充分考慮米質的優良性,熟期要合適,制種產量要高。他堅信常熟的水稻向畝產1000公斤目標衝刺,一定能登上巔峰。

2005年,有關部門根據端木銀熙的研究成果,破例地評定他為正高級的“推廣研究員”。他的確是那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而且還學以致用,密切關注世界各國水稻育種的最新成果。每天晚上,農科所的整個小院除了門衛室外,唯獨3樓端木銀熙的辦公室亮著燈光,他是經常學習到10來點鐘才回家的,他妻子說丈夫就是一個過往的旅店客人。也因此,他一個一輩子田間地頭忙忙碌碌的人竟然也在《農業現代化研究》、《農業科技通訊》、等國家和省級刊物了發表30多篇論文,有22篇論文在全國各地獲獎。2015年,常熟市政府和理工學院共建了“端木銀熙水稻育種研究推廣中心”。

50年的不懈奮鬥,玉汝於成,“太湖粳2號”、“常優1號”、“武運粳7號A”等等,端木銀熙培育的水稻新品在江、浙、滬、皖、鄂等5省市推廣種植,面積累計超過5000萬畝,增產稻穀15億多公斤。大名鼎鼎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端木銀熙是亦師亦友,他說:“端木銀熙是個難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種專家。他育種目標明確,將高產、優質、多抗、熟期適宜作為堅定不移的育種目標;親本採集認真,基礎工作紮實;善於利用常規育種成果選育不育系;善於改進育種程序,以此縮短育種年限。因此他起步雖晚,但是早出成果,出了輝煌成果。”

人物簡介

情繫水稻的育種人:端木銀熙|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端木銀熙,常熟市農科所正高級推廣研究員。主持培育江蘇全省同類型水稻品種單產第一的“太湖粳2號”,2005年農業部唯一首推雜粳新組合的“常優1號”,全國第一個獲品種權保護的晚粳不育系“武運粳7號A”等26個水稻新品種,在江、浙、滬、皖、鄂等5省市推廣種植,面積累計超過5000萬畝,增產稻穀15億餘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2.9億元。先後榮獲首屆常熟市道德模範、江蘇省道德模範、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糧食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敬業奉獻中國好人等幾十項榮譽稱號。

情繫水稻的育種人:端木銀熙|蘇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