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味「稻」的小祕密

由蘇州市農業委員會攜手蘇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的“蘇州大米”形象推廣語徵集活動,評選結果近日揭曉,“

蘇州大米,江南味‘稻’”獲得一等獎,將作為“蘇州大米”形象宣傳的官方推廣語,讓更多人知曉。

江南味“稻”的小秘密


聽到這個消息,不禁要為變身製造業高地的蘇州依然重視本土稻米而叫好。

什麼,什麼?重視本土稻米有啥好的?那些專門生產稻米的地方,不都是比較落後的地方嗎?機器生產、現代服務業發達的地方,那才是先進地區。

咱可不能認同這樣的話——再機器生產,再現代服務業,人不吃糧食行嗎?“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啊!對於我國南方地區來說,主要的糧食就是稻米了。所以,稻米生產還是需要的,這種產業本身不存在先進、落後的說法,先進、落後只存在於稻米的生產技術上。

江南味“稻”的小秘密


歷史上,蘇州長期盛產稻米,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那軟糯噴香的江南味“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一度被譽為“蘇湖熟,天下足”。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20世紀末。從《蘇州農業志》的記載看,1950年到1986年,蘇州地區每年種植水稻面積都超過400萬畝,最高達486.9萬畝(1956年);1971—1998年總產量年均在200萬噸左右,最高達223.67萬噸(1979年)。按稻穀平均出米率73%、人均年耗大米150公斤計算,蘇州地區出產的稻穀可供1000萬人吃一年,當時蘇州地區不過300—500多萬人口,所以稻米不但自給有餘,還可支援其他地區。

就滿足生存需要這個意義看,重視蘇州稻米生產,是對蘇州人和吃蘇州稻米者生命的尊重。

江南味“稻”的小秘密


更何況,蘇州大米香甜軟糯,是正宗的江南味“稻”,最對蘇州人和相關區域人士的胃口。種植蘇州稻米,也是對蘇州人和相關區域人士口感的尊重。

蘇州稻米能形成香甜軟糯的江南味“稻”,背後有許多小秘密:一方面是這裡的土壤肥沃鬆軟,適合水稻生根、成長;另一方面是這裡的水總體上呈弱鹼性,長出來的蔬菜瓜果糧食都帶甜味;三是氣候條件好,水稻生長期積溫高,能保證稻米的成熟,熟透,香味才更加馥郁;四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懂得科學施肥,讓稻米富含有機質。

科學施肥必須多說幾句。“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蘇州土壤雖然肥沃,可如果只生產、不投入,那再肥沃的土壤也會逐漸變得貧瘠。懂的這個道理的蘇州種田人,以前每到農閒時節就要罱河泥,發酵後還田。河泥富含磷、氮等元素,不但能促進水稻的生長,還能保證稻米的口感。如果用化肥,那口感就大不一樣了,吃起來僵硬中帶著鹹味。現在罱河泥在蘇州已經很難看到,但種糧者們通過秸稈還田、施用牛糞、雞糞等有機肥,繼續保證了大米的品質。

江南味“稻”的小秘密


記得有一年蘇州市農委聯合媒體組織了一次“馬大嫂評大米”活動,不同基地、大戶生產的大米都只編了號,20位“刁嘴”的“馬大嫂”(必須加雙引號,因為其中還有男的)憑著靈敏的視覺、嗅覺、味覺“望聞問切”,進行打分,硬是評出了高下。結果,那些得分高的都是用足、用好有機肥的大米,“馬大嫂”評委們簡直賽過科學儀器了。

這些年,蘇北米、東北米、泰國米紛紛進入蘇州市場。應該說,它們的吃口也都不錯,但蘇州人往往還是喜歡吃本地米。一到本地米上市的時節,就有許多人四處打聽哪裡有賣。就是離開蘇州數十年的人,也都心心念念希望嚐嚐家鄉的稻米,或者用這種稻米做成的糕團。因為,那是一種江南味“稻”,也是一種鄉愁。

江南味“稻”的小秘密


為滿足更多人的生存需要和口感需要,就讓蘇州稻米繼續在蘇州這片土地上紮根吧!


文/施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