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不顺风,索性不回家

周末不顺风,索性不回家

周末本来想要回家的,拿起手机才想起来,滴滴顺风车已经下线了。

顺风车是一个公司的产品,产品设计上必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也必然会引发一些可能暂时看不到的社会问题。

对现实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它一旦出现问题,必然就是或多或少的利益损失或者人身伤害。

对我可能是无法出行,对你可能是职业危机,对她却可能是性命之忧。

当危害落实到了具体个人身上的时候,网络便展示了强大的传播力,总是能在瞬间打开快要封闭上的圈层壁垒,将不同圈层串联,仿佛这个世界真的如此公开透明平等化一般。

故而,我们在抨击产品、谴责逻辑、哀悼受害者的同时,不妨也向着苍天之上的网络鞠上一躬,起码它让我们有了一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

哪怕,知情权是被舆论风向控制了的知情权;哪怕,发言权是被思维意识框定,被乌合之众裹挟了的发言权。

我们无法通过投票决定特朗普的去留,也无法通过言论把恶人打入地狱,把逝者送入天堂,

但我们能在各种文章的夹缝里,看到多元世界的可能模样。

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展示出来的多元世界之间的那些黑暗裂缝。

总是有人能够透过这些裂缝,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可能性被大家认为是最接近于希望的东西。

中国经济走过了最艰难的六七个年头了,不用舵手来喊口号,人人都已经勒紧了裤腰带。当身居高位者在思考着怎么能够贸易战中绝处逢生的时候,有钱人也在焦虑到底把钱放到哪里才能被少割点韭菜。

而那些工资始终滞后于个税起征点的小农们,却在小心翼翼地要着二胎,颤颤微微地盯着房租,踉踉跄跄地用信用卡铺砌着脚下的土地。在这波中产兴起、消费升级的大浪潮中,没有人愿意被看出自己消费已经降了好几级的尴尬。

本来意气风发的我们,在一天汗流浃背的体力活之后,窝在沙发中,一边看着电影,一边扒拉着手机。没有红酒和佳人相伴,但有各种名师大家在宣扬着高伟强、批判着假大空,碰上一件事,就要上纲上线地挖掘漏洞,碰上一个人,总想躲到人家背后挖出点隐私。

于是,我们下班后的夜晚里,常常落入搞笑调戏派的包袱、义正言辞派的冰冷、永远反面派的腹黑、和气生财派的嘴脸里,在《奇葩说》的辩手动情的表演间,一会吹着东风,一会喝着西风,凉飕飕的好不畅快。

是啊,有的人是不畅快的。有的人不畅快,也得摆出乐观的姿态。有的人,鞭辟入里地区分着悲观和乐观的界限。

校长在讲台上顿顿卡卡地讲着发音不准的成语;老板稀里糊涂地在秘书递上来的合同上签字;明星即兴上演真人秀,被卷入证券操控案;小区的孩子牵着刚打过了疫苗的狗,瞅着大妈们扭着广场舞;那些历史文物戏谑地发声,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轻轻合上厚重的扉页。

我拿着手机瞅了半天,觉得快车费用太高,自己开车又费油,干脆就放下了回家看望老父母的念头。慈母拿着手中线盼望着儿女的回归,可我连一条新鲜的上好的鲅鱼都没有办法带回家,一股对自己莫名的失望像黑沉沉的乌云一样朝着心头压来。那滋味就像被淹没在水中的大棚,被上千亿资金整修过的街道,沉重窒息。还好,一两篇文章击碎了心头的愤懑,我看到了隐藏在细节中的厉害,看到了根植在基因里的自豪,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姿态,看到了“努力做一颗耐割的韭菜”的觉悟。

于是,我轻轻推了一下手边的冰山,让它顺着洋流回到北极,去拯救已经游了几千公里的北极熊们。然后,端起一杯香气氤氲的热茶,嗅了一下碗盖,咂摸着这是哪处高山哪个海拔哪个时节的中药香气。把这一杯热茶分成两口,一口细细品味,觉回味甘甜,一口囫囵吞枣,显霸气胸襟。剩下的泼将出去,挥洒一片大好河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