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辽博新馆看国宝

备受关注的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正式对外试运行。至此,辽博新馆布展工程已全部结束,标志着历经三年试运行的辽博新馆迎来全面开馆。

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是由人民政权建立的第一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承载着五千年辽河文明基因,现有馆藏文物近十二万件/套。辽博新馆于2011年8月动工,2013年6月土建竣工,占地面积8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13平方米,分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等五个功能区。陈列展览区共分三层,设有22个展厅,分为常设展展厅和临时展展厅,其中常设展展厅展出有“古代辽宁”和馆藏12个文物专题展。辽博新馆于2015年5月16日实现第一期试开馆,开放展馆一层8个展厅,推出“中国古代碑志展”“明清瓷器展”“明清玉器展”3个专题馆,并利用5个临时展厅举办了内容丰富的特展。2017年9月22日实现第二期试开馆,陆续推出“古代辽宁”“中国古代铜镜展”“辽代瓷器展”“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中国古代货币展”“中国历代玺印展”5个专题馆。2018年6月23日“满族民俗展”正式试运行,8月17日“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正式试运行。至此,辽博的全部22个展厅均已向观众开放。

辽博新馆在展览面积(24000余平方米)、常设展数量(13个)、展线长度(4200余延长米)、上展文物(6200余件)、展出文物占馆藏文物总量比重(5%)、馆藏精品展出率(70%以上)等指标方面,均位居国内省级博物馆前列。

作为辽宁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辽博新馆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馆试开馆三年以来,按照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两大主题系列,举办了40余个特展;在藏品征集、藏品保护、社会教育、信息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古代绘画展”以中国绘画史为脉络,依托馆藏各代名品佳作,力求向观众系统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观众可以欣赏到央视《国家宝藏》中播出的《洛神赋图》、久负盛名并亮相奥运的《簪花仕女图》、宋徽宗赵佶的名作《瑞鹤图》以及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等。其中很多珍贵藏品是观众多年未见的,如此大规模的亮相实属难得。展览中,从晋唐宋元的稀世名作到明清各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辽博馆藏的《万岁通天帖》在2018年的春节期间创下了新馆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历史最高的纪录。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这次“中国古代书法展”里将暂时不会出现它的身影。但是,同样值得期待的《曹娥诔辞》、赵佶《草书千字文》、张旭《草书古诗四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等名作将联袂登场。藏品以时代为序向观众呈现,集中反映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基本变迁轨迹,引领观众感悟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

辽博的织绣类文物以收藏家朱启钤的捐赠最为有特色。本次“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分为缂丝与刺绣两个部分,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宋代的作品以及明代的顾绣。朱克柔的《山茶蛱蝶图册页》《牡丹图册页》、赵佶的《木槿花卉图册页》《紫鸾鹊谱轴》等将再现中国古代织绣艺术的高超技艺,让观众领略观赏性织绣画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融合。同时,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织绣手工技艺,辽博特别开设了观众互动区,以多媒体形式滚动播放缂丝和刺绣的制作技术,展示简易的缂丝机和刺绣台。观众还有机会欣赏到制作缂丝刺绣的过程。

作为辽宁本土的民俗展览,“满族民俗展”别有一番东北特色。展览中,满族大院的场景设计即是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大院为原型,按原比例复刻而成。此外,在介绍饮食风俗的部分,博物馆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沙盘,最大限度地还原满族人的日常饮食制作场景。在展览互动环节上,尾厅设置了“换衣魔镜”互动装置,观众可以通过感应器,在大屏幕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满族服饰拍照留念。“满族民俗展”通过建筑、服饰、饮食、婚嫁、丧葬、信仰等方面,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生动别致、趣味横生的满族文化盛宴。

据悉,“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和“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首期将开展三个月。

走,到辽博新馆看国宝

赵佶《草书千字文》

走,到辽博新馆看国宝

周昉《簪花仕女图》

走,到辽博新馆看国宝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走,到辽博新馆看国宝

赵佶《瑞鹤图》

关注【美术影音app】,获取书画圈里更多新鲜资讯;加入【艺术圈子】,与更多艺术爱好者实时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