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碌曲:唱响生态旅游主旋律

甘南碌曲:唱响生态旅游主旋律

甘南碌曲尕秀村

近年来,甘南州碌曲县紧紧围绕甘南州提出的“生态甘南、旅游甘南、文化甘南、多元甘南、幸福甘南”五大“甘南”建设,以“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为契机,深入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碌曲唱响生态旅游主旋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着力提升生态旅游大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变”改革催热旅游

走进尕秀村的帐篷城,108顶帐篷构成了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帐篷按莲花的造型排列,整个帐篷城如同一朵纯净美丽的白莲花,热情地迎接着八方宾客。

说起帐篷城,不得不说“三变”改革。正是由于“三变”改革的春风,才催生出尕秀帐篷城这朵美丽的花朵。尕秀村是一个普通的藏族村庄,共有391户1867人,草场承包到户后,牧民群众的生活稳步提高,手里有了积蓄,于是便在尕秀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该村党委书记苏荣东珠介绍,“近年来,通过实施牧民定居点项目、易地搬迁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尕秀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整体提升,老百姓实现了定居,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群众单打独斗的个体生产方式没改变,受草场承载能力的限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群众增收困难,甚至有些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如何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如何让牧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成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年三月份,县、乡、村三级干部到贵州考察学习‘三变’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回来后,我们立即着手‘三变’改革工作。”苏荣东珠说。

尕秀村距离省城兰州370公里,国道213线穿村而过,区位优势明显,道路交通便利,草原风光独特。该村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主攻方向,2017年4月成立了东喀尔集体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下辖东喀尔古城堡区、晒银滩帐篷城、东喀尔民族文化传媒公司、尕秀藏寨民族度假村、尕秀电子商务扶贫中心和春光光伏发电产业公司6个子公司。晒银滩帐篷城共有108顶帐篷,82户贫困户每户一股,每股15000元;尕秀以集体土地入股帐篷城,帐篷城公共设施全部由政府投资,最终分红比例按“334”模式,即集体经济分红30%,一般户分红30%,贫困户分红40%。

才秀吉让是该村的建档立卡户,也是帐篷城的演员,她说:“我家也在帐蓬城入股了1.5万元,到了年底家里可以拿到一笔分红,晚上我在帐篷城当演员,表演锅庄舞,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现在家里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东喀尔民族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宋云正介绍,帐篷城有马术、射箭、弹唱、锅庄等民族文化表演,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起来,现有从业人员80余人,优先考虑贫困户,每户能够增收工资性收入15000元。

藏家乐让牧民腰包鼓起来

走进碌曲贡去乎村,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直通村庄,一处处藏寨镶嵌在则岔石林景区旁,成了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该村村民积极发展藏式旅游业,成立了藏家乐、牧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具备了能够接待70人左右旅游团队的条件。生活在半农半牧区的农牧民群众,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从放牧到牧家乐,从养殖到第三产业服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家乡建设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伴随着传统思维的转变,农牧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更甜了。

实践证明,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助力推动下,则岔石林旁的两个原始藏族小村落,成为了漂亮红火的旅游专业村,来则岔石林的游客,不仅有了可以住宿的“藏家乐”、“牧家乐”,而且还能体验到更多的藏族风情。

2014年,52岁的藏家客栈老板贡保扎西外出旅游时,看到景色没有家乡美的地方却有大批游客前往,这样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他。回到家后,他卖了30只羊,用这些钱将自家的房屋进行修整,添置物品办起了客栈。

当年开业后,客栈2015年又加盖二层,2016年继续扩大面积,这几年贡保扎西累计卖掉了家里剩余的90头牛、260只羊,全身心经营客栈生意。

如今,每年6月到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最美的时节,就是贡保扎西最盼望的旅游高峰期。“4个月,50张床位,净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贡保扎西说。

近年来,碌曲唱响生态旅游主旋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大发展,使贡去乎、多拉村17户78人的贫困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户6人,为全县实现“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