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都未去过岳阳,为何能在《岳阳楼记》中将四周景物描写得如此的酣畅淋漓?

蓬岛仙师


记得当年老师说过范文正公并未到过岳阳。一岳阳同学说,她也没在岳阳见过文正公。我后来也有查证,应属实。无独有偶,黄霑写《上海滩》前,亦未曾见过黄浦江。


范文正公是怎么写的《岳阳楼记》

一,受好友之托写岳阳楼。文开篇即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范为同科进士,关系非同一般。当时滕子京被贬(谪)至岳阳,掌太守。“太守”从秦朝下来官越来越小,滕大人这也就一县长。此时范公也同样仕途不顺。受很好友所托,刚正不阿的文正公,为了滕子京政绩前途两肋插笔,大破荤戒,写了《岳阳楼记》。



二,名画成就名篇。可我们范文正公并没到过岳阳......怎么写?这事滕子京自然比谁都积极😂,便送来一副洞庭湖晚秋图。意思是: 范兄,你就照葫芦吹出一篇岳阳楼记,我信你!范仲淹果然不负所望,就据这幅画上的景色和意境,自己又天马行空+妙笔生花,硬是干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开篇一段只是序(不忘夸好友)。接下来不惜重墨描述洞庭湖色,可谓洋洋洒洒,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但是,请留意原文,老范有描述岳阳楼本身么?只“狡猾”地提了句“前人之述备矣”。什么意思?老范: 岳阳楼自唐建成,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可谓风骚至极。我今天就不寻旧习了吧。他说自己不稀罕写楼了(你倒是写啊)😂😂,还如此优雅、高格调的逃过了这一关。

再说,文学中有个手法叫烘托/衬托。老范逮着周边景色使劲地写啊写(不然他写啥?😭)。写的那么浩浩汤汤,波澜壮阔,气贯长虹,更衬托了岳阳楼的盛况

。很神秘,这是一个悬念,留给各位看官用心感受😂。




三,逆流而上得正源。文正公的思维: 一群美女衣袂飘飘,红腮粉黛,我就故意穿布衣而与众不同。范仲淹完全没有按照滕子京的初衷办事,压根就没写岳阳楼,哪怕一个感叹: 好美!好美!好美!要知道滕子京重修的是楼,而洞庭湖色却不是。楼才是体现他政绩的!滕子京: 这不是跑偏了么?

最后一段,重点来了。并以“嗟夫”开头,提醒大家要注意了: 高逼格开始了😂。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声。无论身在朝堂,还是委身江湖,我老范都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很感人!于朝廷,这是政治观;于我们,这也是人生观。范公这一篇《岳阳楼记》可谓赚尽朝廷和民间......

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我同道(关键句)?明明和滕子京是同榜进士,同为朝廷社稷,同时期被贬,同为好友,天下尽知。滕子京明明就是同道之人嘛,都为滕子京破戒了。结尾一句老范才真正为滕子京点赞,同时升华和慰藉了自己和滕子京



范文正公高明在以退为进,打破前人旧章。本该写岳阳楼,他却只写洞庭景(衬托楼);本是写洞庭景,他却把重点放在感悟;本该颂政绩,他却一门心思地忧国忧民......

如此深谙老子之道的范文正公,加上妙笔生花,又岂会被一个小小的岳阳楼难住?😊



上弦月M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早已是钟鼓在堂,鸣(名)声在外了。孟浩然写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句;“诗圣”杜甫更是高视阔步,登楼远瞻,吟出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的佳篇,较之孟浩然则更加气势恢宏了。这些,范仲淹能不知道么。至于范仲淹未到过岳阳楼,却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我猜想他是胸有成竹的。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也是个有作为的地方官,“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后,重修岳阳楼,邀范仲淹作记。他们肯定面谈过,亦或传过地图之类的东西。既使如此,《岳阳楼记》的主题不是写景而是抒发作者的感慨。“前人之述备矣”,一笔带过,以后就借抒情,尽情发挥。从自身联想到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个正直士大夫的精神境界。“惟斯人,吾谁与归?!”最后也安慰了好友。

范文正公,高才也;《岳阳楼记》,名作也。



绮阁书生


【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誉满天下近千年】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作,本人从未到过此楼,竟然行文流畅,叙景自然,气度不凡,势挥江山,引领文骚 近千年。我有幸登上过岳阳楼。举目四望,并未得到岳阳楼记所罗列景观之宏伟,因自身修养低下而心绪不宁。经考证是作者视图操刀制作,因何能写出如此锦绣文章?趣忆感觉使然,而妄述予后:

一是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有创作基础;

二是有地理气象认知,将江湖抱揽文中;三是敢于天马流星,方可搜剑录铁;

四是有爱国情怀,才高八斗抒怀;

五是具爱民之情,方得恤民之文;

六是与友之情谊深厚,才能华文出胸;

七是能继承传统,智慧应用;

八是有无酒自醉之力,渲泻美丽之功;

九是作者视图理解好,飞笔浪漫而集成;十是作者见到之图必然绘制精美,方能引议狂论。

仅谬就十点而盲乐矣,友们笑谅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于历庆六年,公元1046年9月15日问世)


怡天海景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洞庭湖,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岳阳楼,只是,因人、因事、因情而异。这湖和楼,或许永远在心里,但一旦遇到极乐、极悲、极忧、极愤之时,这湖这楼便会在心里腾空而起,无限铺开,高高矗立,逼人不敢仰视。

确实,范仲淹压根儿没到过岳阳,没登临过在他之前也并不是特别有名的岳阳楼。我曾为了这个问题,特意查阅《范仲淹年谱》和《范仲淹全集》,发现唯一记载过他与岳阳比较接近的生活地,就是澧州安乡,也就是今天湖南常德安乡县。范仲淹两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朱文翰,朱文翰曾担任过安乡县令,范仲淹很小的时候,随父亲在安乡度过了一段时光,并留下过“书台夜雨”的读书佳话。

安乡在洞庭湖西头,岳阳在洞庭湖东头,安乡与岳阳隔湖相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陆路交通遥远,洞庭湖又巨浪滔天,骡马帆船的代步工具,范仲淹是很难去看到岳阳楼的。但在安乡生活过的他,对于洞庭湖还是应该有印象的,一个小孩子,水是最喜欢的东西之一,小时候在湖边戏耍戏耍,当十分可能。所以,范仲淹或许一生都没去过岳阳,没登过岳阳楼。

那么,他一生都没到过岳阳,一生没见过岳阳楼,为何能在《岳阳楼记》中将四周景物描写得如此的酣畅淋漓、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呢?其原因就是政治在文人胸中投影后的反映。我们知道,范仲淹庆在历三年(1043)牵头组织了“庆历新政”,改革吏治,加强军备,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收入,但由于触动了当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改革遭到反对,范仲淹也被贬官放逐。

庆历五年(1045),“庆历新政”失败,57岁的范仲淹先贬邠州(今陕西彬县),后贬邓州(今河南邓州),心情可想而知,非常郁闷。庆历六年(1046),同年好友、岳州(今岳阳)知州滕子京寄来一封信,并附《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刚刚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记。本来一肚子不痛快的范仲淹读过信后,如同醍醐灌顶,有什么比在文章中发泄更让人放松的事情呢?

于是,他借助《洞庭晚秋图》,把自己心中对改革不成功的愤恨、受贬的屈辱、个人理想、国家担当全部浓缩在这篇文章中,因为改革道路坎坷,才会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才会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因为小人得志、忠臣遭贬,才会有“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所以,表面写景,实则写改革,写心情,写抱负,写怨气,如是而已。


帝国的脸谱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范仲淹一生都未去过岳阳,却能在《岳阳楼记》中将四周景物描写的酣畅淋漓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文学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却可以高于生活,对于未曾亲眼目睹的事物,完全可以让构思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理想中的意象来填补现实中的空缺嘛。










比如从古到今的人们真正去过月亮上的人是曲指可数,月亮上究竟啥样?多数人回答都是未知数。

但是这不妨碍人们根据自己的美好愿望进行想象的创作,于是乎,嫦娥仙子就经常在明媚的月光中抱着玉兔来回溜达,搅动着痴男怨女们蠢蠢欲动的心弦。

2、范先生,虽说自己没亲自去过,但是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捕捉岳阳楼的蛛丝马迹呀,人家朋友哥们儿多呀,这个见面说两句,那个见面谈一段,范先生将这些大家描绘出来的景物特征作个汇总,在通过自己的语言整理,岳阳楼就在范先生的笔下被完美的构建在纸上了。
















3、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看到过猪跑吗?”古代的写文章都遵循着一定的套路规范,达到一定程度文学修养的人都能掌握和熟悉这些个套路规范,对于什么景物怎样书写表达,从行文方法上讲都是轻车熟路,就像按着公式做题一样。






















通过以上分析,总叨叨认为范仲淹之所以一生没去过岳阳,却能在《岳阳楼记》中将四周的景物写得酣畅淋漓,主要是因为范老先生,平时注意对岳楼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用上自己的文学修养进行加工整理,才创造出来不朽的名著篇章。


总叨叨


范仲淹从小丧父,母亲改嫁。但是他的继父可是安乡的父母官。

各位可以翻开地图,看看北宋时候,从中原大地贬安乡的路过岳阳的概率有多大?至少可以肯定他到过洞庭湖!

―――二十年前,江立中教授的讲座听到的。


数理化黄老师


究竟范仲淹是否到过岳阳楼现在无需评定,地方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议论:即到与未到!我想当时的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湖泊这对文人墨客引力是巨大的,不然写出如此精辟好文非到实地切身体验是很难成千古铭文的!


苦咖啡242088194


您说的没错。央视为此做过专题节日。

与范仲淹曾同朝为官又分别贬谪地方的好友一一巴陵太守滕子京,来信请范仲淹为自己治下刚重建的岳阳楼题字,信中仅简述岳阳风情。

范仲淹凭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想象,一气呵成,写出了传世之作‘岳阳楼记’。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扰,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千年传颂的佳句。

非亲历,能写出如此佳作,不仅得益于平时对事物的观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更主要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百姓。

三十多年前,著名的‘太阳岛’也是作词者没有亲自到过太阳岛而写成的,动人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唱红了大江南北,太阳岛由此成为旅行胜地。


晚亭与落霞同晖


在哪里看过记不清了,说是他照着一幅画写的。他自己说“前人之述备矣”。作者也无意细致描述景物,所以他说,我看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文中写的一悲一乐两段,天气季节湖景有共性,非岳阳楼独有,对大文豪说,简直驾轻就熟。贵在两段由抒情转入言志,胜在气概和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对文学我只是一业余者,以上,若有不当,还望大家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