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從一個人吃相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嗎?

盛開的白鶴


能根據自己走過的路給予兒女啟發,是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是否能從一個人吃相看出一個人的教養”【發現爸爸】有話說!

與其說從吃飯這個細節看一個孩子的教養和未來,不如說更深層是看孩子的父母所具備的素質和教育能力。

如果小孩子吃飯的時候既不大聲喧譁,也不會把飯餐的殘渣弄得到處都是,好好地、乾乾淨淨地把飯吃完,這孩子一定是很有家教,其父母素質也不會差;如何孩子懂得吃不完就不要那麼多、好吃的東西大家一起吃並且懂得記住別人喜歡吃的食物,他的父母一定有教養、識大體、三觀正。因為孩子從小有很好的就餐禮儀、用餐習慣、社交意識,必然是需要父母從小培養的。

我們總是說“家的核心是飯桌”,那是因為家人各自忙了一天,飯桌就是聯絡大家感情的地方,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與家人之間的疏遠,還能讓孩子從飯桌上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氛圍融洽、相互尊重的家庭會懂得好好吃飯;而懂得好好吃飯的父母,總是能教出有教養的孩子。

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意義,猶如雕刻之於大理石的分量,【發現爸爸】每天為您的智囊庫添磚加瓦。更多育兒攻略可參閱公眾號:發現爸爸。


發現爸爸


活了一把年紀,依經驗的累積,學會了看相。中國的命運風水學說,也不都是依靠統計學而得來的嗎?

面相也許看不準,但是吃相卻逃不過照妖鏡的,從吃一頓飯,便能觀察對方是怎麼樣的一種人。

吃西餐時不會用刀叉,大出洋相的,並非沒有教養,不習慣而已。印度少女用手抓食物進口,也煞是好看,這是她們的風俗,我們把話題集中在吃中餐吧。

大夥一起吃飯,自己先夾雞腿,是不應該的,父母那麼教導,但是當今雞肉已不值錢,整碟上桌,沒人去碰它。但是不吃不要緊,如果拿筷子去撥弄一番,最後又不吃的人,好不到哪裡去。

先吃最好的部分,現在只能用螃蟹來做例子,來一盤花蟹,大剌剌地先將蟹鉗吃了,而不留給朋友享用,這種女子,多數是非常自私。

面前碟子夾了一大堆食物,而不去動的女人,是個貪心的女人,損人而不利己的女人。

暢懷大嚼,吃得滿嘴是油的女子,屬於豁達型的。她們很豪放,又來得個性感。

東不吃西不吃的,顯然對自己的身體一點信心也沒有。這種女人,諸多挑剔,絕非理想對象,避之大吉。

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同樣不吃牛肉的,這表示她們做人沒有信心,唯有利用宗教之名迫神明和自己達到願望,有點不太正常。

甚麼都吃,對沒有試過的食物更感興趣,一點也不怕肥膩的女人,是個好女人,絕對錯不了。


蔡瀾的花花世界


中國餐桌禮儀用筷禁忌:

吃飯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亂遊尋;三忌移筷,剛吃過一個菜接著又吃另一個菜,中間不停頓,不配飯,四忌粘筷,用粘了飯的筷子去夾菜;

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飯萊上;六忌跨菜,別人夾菜時,跨過去夾另一菜;七忌掏萊,用筷子在菜中間扒弄著 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這些禁忌大都是與衛生、謙讓、禮貌有關。

中國餐桌禮儀個人習慣禁忌:

打嗝:在席間打嗝是非常不禮貌的,若真是無法控制,則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狀減輕,若仍無效,則最好去洗手間打個夠,等廢氣消了之後再返回坐位。

打噴嚏:若只是暫時性之噴嚏當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將汙染減至最低。若是噴嚏不斷則最好離席至它處處理,若真的無法處理則不妨先行離席,沒有任何人會介意的。

補妝:國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項禮儀,補妝應該在洗手間或是人較少之處為之。公開場合補妝就好比是在梳頭髮,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菸:幾乎所有的餐廳均以劃分吸菸區和非吸菸區,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菸,癮君子最好盡力剋制煙癮,如果真的煙癮太大則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場人士已開始用甜點、咖啡時再離席前往室外吞雲吐霧,如此既不算失禮亦不會妨害別人健康。

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當噁心,真的要吐也請以餐巾紙掩口,吐在紙巾上。牙籤用完放在盤中即可,千萬不要口中咬著一根牙籤與人交談,狀似流氓無賴狀,非常難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後,口中仍叨著牙籤到處走動,那更是離譜的舉止了。

刀叉掉落:進餐時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時只需要告之服務人員換一干淨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過再繼續使用。

中國餐桌禮儀用餐形象禁忌

用餐的時候,不要吃得搖頭擺腦,寬衣解帶,滿臉油汗,汁湯橫流,響聲大作。

可以勸別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議品嚐某道菜餚,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動為別人夾菜、添飯。這樣做不僅不衛生,而且還會讓對方勉為其難。

取菜的時候,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近別人的一邊夾起,更不要左顧右盼,翻來覆去,在公用的菜盤內挑挑揀揀,夾起來又放回去,會顯得缺乏教養。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禮讓,依次而行,一次夾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適量。不要好吃多吃,爭來搶去,而不考慮別人吃到沒有。距離自己較遠的菜,可以請人幫助,不要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用餐時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動碗筷。在用餐過程中,要儘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長輩,要儘可能主動給長輩添飯。遇到長輩給自己添飯,要道謝。

吃飯要端起碗,應該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是非常不雅觀的。

進餐時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嚥,嘴裡不要發出“叭叭”、“呱嘰呱嘰”的聲音,口含食物時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不能在夾起飯菜時,伸長脖子,張開大嘴,伸著舌頭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進口,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頭、魚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來,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噴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並把頭向後方轉。吃飯嚼到沙粒或嗓子裡有痰時,要離開餐桌去吐掉。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如果需要為別人倒茶倒酒,要記住“ 倒茶要淺,倒酒要滿”的禮儀規則。




關你屁事and關我屁事


當然能。一個有教養的人從小就會被告知:食不言睡不語的道理。吃飯和嘴裡有食物的時候,是不能講話的。

即使在自家的餐桌上也要優雅用餐。吃飯和喝湯的時候都不能咂出聲來。另外,吃相上即使再餓,也不會表現出狼吞虎嚥的氣勢來。甚至在吃飯時,如何拿筷子、拿勺子都要經過反覆練習的。而且在夾菜時候,也是有順序的,不能搶在長輩前面夾同一道菜,更不能在吃同一盤菜的時候去搶對面坐著人的那半邊等等。

所以,從吃相上絕對可以看出來,誰是有家庭教養,誰是沒有家庭教養的。


麻衣聖鬥士


甜甜圈做家庭教育這麼多年,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這是必然一定能看出來的,但並不是誰都能看出來的,有教養的人,能看出誰沒教養;互相都沒有教養的人也就彼此不會嫌棄了吧!

那麼飯桌上究竟怎麼看一個人是不是有教養呢?

吃飯有講究規矩有不少 盛飯不能只盛一勺

“哎喲,我們那時候規矩還挺多的,”82歲的唐阿姨曾經是名老師,慢慢地回憶起年輕時的那些吃飯“老規矩”,覺得已經是很古老的事了。唐阿姨說,老法頭無錫人講究一桌人吃飯時,每個人只能夾自己桌前的幾樣菜,如果是伸手去夠離自己較遠的菜碟,就會被長輩訓斥“不懂規矩”。無錫的老傳統裡,盛飯也是有講究的,盛飯時不能只盛一勺,“哪怕是第二勺只盛個幾粒米,也要有這個第二勺的動作。”年輕的周女士說,因為老無錫認為祭祖時給先人盛飯盛一勺,平時自家盛飯就得兩勺以上。

長幼有序,先請長輩上坐

在唐阿姨記憶中,“老規矩”特別注重長幼秩序。比如說,在吃飯時,要讓長輩先坐,飯桌上朝南的位置是要留給長輩的,桌上的葷菜也必須先由長輩夾過,小輩才可以夾。到目前為止,唐阿姨家庭聚餐時還保留著這樣的規矩:轉盤桌上的菜都是先轉給長輩夾過後,小輩再分享。

筷子和勺子不能同時拿在手上

“筷子能豎插在碗裡?那是燒香。”說起餐桌上的規矩,家住沁園新村的戴先生也能說上不少,他雖然只有40來歲,可小時候家裡人特別強調的概念記得很牢:盛湯時,一定要把筷子放下,絕不可以勺子、筷子同時拿在手上,不然是很不禮貌的。84歲的徐阿伯則提到,以前吃飯時每個人夾的第一筷子菜必須是素菜,至於什麼原因,他至今也不太明白。“是不是要注重養生?先吃清淡的,後吃油膩的?”

吃飯有吃相切忌“吵”、“挑”、“剩”

住在春江花園的李女士說,她牢記的“規矩”是:吃飯不要說話,不用筷子敲碗盆;坐下吃飯,身子不能扭動,不能斜著,必須端坐著,一手捧碗,一手拿筷子;不能將飯碗放在桌上,一手拿筷子就著碗吃。不能將兩肘都放在桌上撐著吃。吃飯的時候,不能一手托腮。夏天哪怕坐在藤椅裡,也不能躺著吃。“老人家會說,吃吃睡睡會變蛇的。”夾菜時,不能用筷子在菜裡面翻來翻去的挑,吃飯時不能將菜、飯掉在桌上、地上,如果掉了要撿起來吃掉。碗裡的飯必須吃得一粒不剩。吃完後筷子不能擱在碗上。問別人是否要添飯,不能說“要飯”。

不遵守“規矩”要吃“毛栗子”

劉先生小時候因吃飯“不守規矩”,沒少被父母數落。劉先生是“80後”,小時候父母為了給他補充營養,經常讓他吃自家養的土雞蛋。有一回在母親餵飯時,他將一嘴雞蛋羹噴了出來,吐了母親一臉。從而招來了有生頭一回“父母混合雙打”。“浪費糧食絕對是父母的大忌”。他小時候還有一個“壞習慣”,喜歡蹲在方凳上吃飯。也被訓斥,“沒規矩”、“沒有吃相”,頭上甚至會招來父親的爆慄。就是現在,和父親一起吃飯時若沒端起飯碗,也會被父親冷冷地來一句,“手斷了啊?”

周新苑的陳先生已經50多歲了,可對幼時因“吃相不好”所受的痛苦還記憶猶新。夏天的黃昏,他喜歡光著膀子在自家的曬穀場上,端著飯碗蹺著二郎腿吃晚飯。被父親數落了好幾回。有一次,他又習慣性地蹺起了二郎腿,才端起飯碗,竟被父親一腳踹出好遠。“我都沒反應過來,飯灑了一身。”這件事讓他以後“吃飯規矩了”,可心理上也與父親保持起了距離。

李女士說,家裡吃飯的規矩是一套一套的。小時候經濟條件困難,能吃上紅燒肉、蛋餃的時候往往是農忙時。但家裡有規矩,這些好吃的主要是給家中的男勞力吃,父親、哥哥們吃兩塊,女孩子出不了多少力,只能分一塊,或者喝點肉湯。父親、哥哥都會特地留點給她解饞,但被母親發現了,還是會招來一陣數落。

主流餐桌“新規矩”吃飯不玩手機,不看電視

民俗文化專家華鈺麟老先生接受採訪時表示,新老規矩的變化,跟無錫人的家庭生活模式有關。以前家中女兒出嫁後,兒子兒媳一家都跟著父母、祖父母居住在一起,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一家得有七八口人,甚至更多。一起生活的人多了,為維持家庭秩序,定下規矩是自然而然的事。“飯桌教育是最為嚴格的。”近年裡,家庭規模小型化,老人獨居的越來越多,多是一家三口一起生活,年輕人對於老規矩沒老人家那麼看重,吃飯的老規矩漸漸就不成了規矩。“現在哪有這麼多的規矩啊。”在外企工作的張先生覺得,現在人生活節奏比較快,人的思想更趨向追求自由、個性,一些生活上的老規矩實在沒必要傳承。“總覺得有些有封建色彩”,他認為像盛飯只能盛兩勺之類,就比較荒唐。但有些講究禮貌、講究老幼之序的文化傳統還有弘揚的必要。“現在很多家庭,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吃飯都是他們在桌上,家長站在後面伺候著,真是沒了規矩。”

值得關注的是,老規矩不再,又有新規矩建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個飯,就埋著頭看手機,像什麼樣子。”不少市民提到自家餐桌的“新規矩”時都會提到,“不看電視”、“不看手機”是最基本的要求。“吃飯不能剩飯是我們家的規矩。”祝先生說,這樣的規矩是希望讓孩子從小知道尊重他人,更不能浪費。“有客人來家裡吃飯,儘管自己吃飽了,也不能離席,要陪在一旁。”戴先生認為,餐桌上有起碼的禮儀,有了規矩可以讓孩子從小學習禮貌待人。

您家裡吃飯的時候,第一筷子菜是夾給誰的呢?

這件小事,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沒有影響呢?

第一筷子菜給了孩子

小優幼兒園馬上開學了,幫忙照看了一暑假孩子的爺爺奶奶也要回老家休息一段時間了。

昨天晚上,我跟優爸做了一桌菜,算是給老兩口踐行。當最後一道清蒸魚端上桌的時候,我特意把魚肚子肉夾下來,放到了爺爺奶奶碗裡:“爸,媽,這一個月您倆又是看孩子又是給我們做飯,挺忙活的,多吃點!”

當兩塊魚肚子都“飛到”爺爺奶奶碗裡的時候,我瞧見小優明顯不高興了,她皺著眉頭一臉著急地說:“哎呀我也想吃那塊!”那語氣,分明是在責備我把本該屬於她的肉夾到了別人碗裡。

爺爺見狀,一邊起身要把肉撥給小優,一邊對我說:“你也真是的,先給孩子吃呀!”

我連忙阻止了爺爺,然後給小優重新夾了一塊,對爺爺說“爸,您吃您的就行,不用老想著孩子,又餓不著她。您整天忙忙活活的,吃點好的怎麼了。”

最後,爺爺還是把那塊肉撥到了小優碗裡,而小優呢,高興得只顧低頭吃了,連謝謝都忘了說……

我們疼愛出來的,是一個“小白眼狼”?

上面這樣的場景,各位媽媽肯定很熟悉吧!因為好多家庭都是這樣的,往往菜還沒上齊,就拿個小碗給孩子撥點先吃上了;第一筷子菜永遠是屬於孩子的,好像這第一筷子菜特別有營養,好像不給孩子吃第一筷子就不算愛孩子。

愛孩子肯定是沒錯的,但是,我們這種愛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呢?我們總把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孩子因此而感激我們了嗎?好像並沒有吧,相反,孩子把我們做的這一切當做理所當然,當某一天沒有得到優待時,便鬧脾氣、耍性子。

無形之中,給孩子做了壞榜樣

在孩子年幼的心裡,並沒有很明確的長幼順序、道德禮儀,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幾乎全來自於父母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說: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並下意識地模仿。

當我們當著老人的面把最好的那塊肉夾給孩子的時候,孩子其實會在心裡漸漸形成一種觀念:“在這個家裡,我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重要,好的東西應該屬於我。”因為爸爸媽媽從來不給爺爺奶奶夾菜,所以孩子往往也不會想起來給爺爺奶奶夾菜。

家長們有時應該很困惑:“為什麼自己家孩子老是衝爺爺奶奶大吼大嚷,沒有一點禮貌?”其實,家長自己需要反思一下了:我們對爺爺奶奶的態度是畢恭畢敬的嗎?孩子的言談舉止難道不是跟我們學的嗎?

如果每次吃飯,第一筷子菜都是夾給爺爺奶奶的,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呢?結果就是,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了對老人的尊重,看到了長幼有序的基本倫理道德。無形之中,孩子肯定會浸染上好的習慣,好的品行。

真正的愛,是講究次序的

現在的小型家庭中,一般包含4層關係,按重要程度排列的話,應該是:夫妻關係,與老人的關係,親子關係,祖孫關係。一旦這個順序錯亂,家庭必定會有矛盾發生。

比如,當“與老人的關係”占主導地位時,就容易出現所謂的“媽寶男”“鳳凰男”情況,容易引發婆媳關係緊張。因為對於丈夫來說,自己的老母親更重要,所以妻子就容易遭受委屈。滿腹委屈的妻子,自然會與婆婆充滿敵對意味。

而解決這一切的最終辦法,就是讓“夫妻關係”重回主要地位。因為從本質上說,老人是舊家庭的核心,夫妻才是新家庭的核心,在新家庭里老人扮演的應該是附屬角色。所以,當丈夫把妻子當成“自己人”時,當丈夫事事都優先跟妻子商量時,矛盾就隨之消解了。

當“親子關係”佔主導時,便會養出一個任性無禮、目無尊長的孩子。說實話,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但更需要一定的約束。各位家長應該都深有體會,孩子真的不能慣著,否則是會“蹬鼻子上臉”的。把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事情看似很小,但如果經常發生的話,可能就暗示著我們家庭中“愛的順序”發生了錯亂。

好好吃飯,是大教養

吃,是人類最本能的行為,包含著大智慧。你跟一個人合不合得來、是不是一路人,一起吃頓飯就知道了;一個人的修養如何,一起吃幾次飯也就瞭解的差不多了。

吃這件事,總會非常微妙地暴露一個人的心境和修養。一個在吃上都能講道德、都能體諒他人感受的人,一定是個從骨子裡就很高尚的人。

更多育兒方案關注“甜甜圈家庭教育”更多育兒問題後臺留言問我哦!

幸運粉絲免費獲得下面這款可愛的圈圈杯!

截止12月31日,50名幸運粉絲兒即將誕生!

屆時幸運粉絲還有機會可參加5次價值468甜甜圈精品專家微課!

(活動最終結束權歸甜甜圈所有)


甜甜圈伐木累


孔子說:一個人的吃相會反映出他修養和心性,一個貪婪的人往往不知節制,而一個莽撞急躁的人往往狼吞虎嚥。注重吃之禮,在孔子看來不只和一個人的修養有關。儒家認為“修身、治國、平天下”,“怎樣吃”是修身的一部分,而修身之道又和治國、平天下是相通的。因此,中國人喜歡以“吃相”。吃相,指吃喝時的姿態和樣子。好的吃相:第一要嚴記七分飽;第二,只揀眼前的菜吃,歪著身子撐著筷子夾菜不可取,給人“搶菜”的感覺;第三,用餐時,嘴中有食物請勿說話,否則菜屑從口中噴出很失禮;第四手裡拿著筷子,如果想盛湯先將筷子放下再拿起湯勺,不要拿了筷子又拿湯勺,所有器皿一手握,那樣感覺會“很土氣”。最後,所有的食屑,碎骨,應當放在骨碟裡,直接丟在餐桌下或丟在桌旁都是很難看的,如果沒有骨碟可以用紙巾鋪墊代替。好的吃相,代表良好教育背景,觀察“吃相”是考察教養最簡單的方法,因為“吃”是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素質和家教。所以“吃相”,有的時候並不僅僅是指進食的樣子,而是指做事做人的漂亮與否。



辰夏3323


絕對能啊!

說說我最不喜歡的幾種餐桌失禮行為吧,這真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1 吃飯吧唧嘴

這個也是很多人提及到的,在大學時宿舍裡有幾個人吃飯總喜歡發出很大的聲音。我很委婉地跟他們提過,吃飯時閉緊嘴巴咀嚼,儘量不要發出聲音。可他們覺得發出聲音是表明很好吃,他們家裡都是這麼吃的。

好吧,我也理解各地文化的差異,可是宿舍畢竟不是你家。好幾個人同住的公共場所,還是要儘量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吧。

話說此人平時的說話、做事風格也是“我們家XXX”,幾乎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


2 筷子把菜搗亂

你說夾菜就夾菜吧,一雙筷子在盤子裡翻來覆去的搗,好好地一盤菜被你攪得亂七八糟的。刨了半天你還不夾菜,又去翻另一盤菜。

這種行為真的很沒素質,自己的筷子上沾了口水,你這一攪和把口水都弄到菜上面去了。其他人考慮到你的面子,也是在一旁輕輕搖頭。


3 自己喜歡的拼命吃

幾個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碰到這種喜歡吃獨食的,我就停下來靜靜地看著他吃。碩大的餐桌,上了幾道硬菜。他第一時間就把菜轉到他面前,往碗裡夾菜夾得滿滿的一碗。

在自己家這樣也就算了,可是在外面吃飯也這樣,會給人一種你很餓,從來沒吃過飯的感覺。個人形象是很重要的,雖然大家是熟人,可都不會像你家裡人那樣無原則的包容你啊。

點菜只點自己喜歡的,別人要點什麼就在旁邊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就自己的好,那你自己慢慢吃吧,


以上說的這幾種很常見的情況,共性都是——自私

這是家庭教育方面沒做好,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在長大之後再糾正會變得格外困難。


戴蒙德


民以食為天。 吃飯,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人類最本能的行為,包含著深刻的智慧。 讀書的時候,一個炎熱無風的夏天,班裡幾個女生一起買了半個西瓜解暑。坐在寢室裡,幾個人渾身汗涔涔,拿著勺子互相推讓,“你吃吧”,“你先吃吧”……於是我們幾個女生客氣地繞開西瓜中間的部分,貼著西瓜皮挖著發白的果肉。 這時一個女生一邊從西瓜正中間挖去一大塊,一邊和我們這些彼此推讓的女生說,“你們都傻,其實西瓜中間最甜!”看著那副得意洋洋的樣子,我們相互對視,搖頭。從小細節看出大智慧,一個吃飯只顧自己的人,會讓人有種不可靠的感覺。 還有一次,班裡同學一起出去實習調研,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在一個大圓桌上吃飯,等到所有的菜上的差不多的時候,有同學就開始專挑自己喜歡的東西使勁的吃,就是這碗看著那碗,為自己屯著,也不顧其他人有沒有嚐到,這個就有點讓人尷尬。更有同學在盤子裡翻來翻去,撥來撥去,專挑自己喜歡的菜,也從沒想他這樣撥來撥去,別人看了會怎麼樣,還怎麼吃。我在心裡面就糾結著要不要下去提醒她一下呢?畢竟這樣不太禮貌。 其實,說這問題,不是說自己有多麼的講究,主要是因為以後的生活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相互幫助中前進,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的話,就要對別人做出尊重。不管是長輩、領導、同學、朋友還是服務人員,尊重他人的勞動,為同學他人提供便利,這才是交往中的禮貌修養。 在吃的過程中,一方面吃的內容,樣式,味道等都是我們常常關注的點,卻會忽視一些吃的文化修養。漸漸地我發現,吃不僅是一種文化,更可以成為一種修養。餐桌上,吃這種簡單的行為,呈現著多種態度,有些人吃相粗野,有些人吃飯優雅,有些人吃獨食,有些人喜分享,有些人不顧禮節,有些人處處周全…臺灣作家林清玄在描寫一篇有關食物的文章中說道,“人總是選著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而我覺得,不僅僅是吃的內容,吃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這種人格,就是教養。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恩格爾係數總是很高,爸媽對我的教育屬於那種中規中矩的教育,不管是在為人處事還是吃飯等各種細節上都是受到家庭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對於吃飯的說教更是讓我記憶深刻。 記憶中小時候的某一天,媽還在廚房裡做最後一道菜,餓極了的我就拿起飯碗自顧自地吃起來,那時爺爺,爸爸都在,爸爸嚴厲地教訓我,“放下碗,你媽還沒上桌呢。”我尷尬的愣著,接著爸爸繼續說“吃飯的時候要先等長輩先動筷,自己才可以吃”、“第一碗飯要先給長輩用,再依次盛飯”等爸爸一一說著這些道理,爺爺看著我,微笑著點點頭。自此不管是和家人還是別人吃飯,都要等到飯菜全部上桌,每個人都坐到餐桌邊,才肯動筷。 有一年過春節的時候,我和爸媽去拜訪朋友,我看著擺在桌子上的糖果和零食,貪婪地不停塞進嘴裡,媽湊到我跟前,非常嚴肅地說,“不要像什麼都沒吃過一樣。”自此知道,不管走到哪裡,在誰的面前吃東西,都要吃得適度,吃得體面。 中學時朋友來家裡做客,媽媽做好晚餐,席間我吃得酣暢,朋友卻不好意思動筷,媽一邊告訴朋友“就當這是自己家”,一邊在餐桌上對我說,“快給你朋友多夾點吃的。”自此有了習慣,招待客人的時候,餐桌上要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盡力做到周全。 只要是在吃飯的時候,爸媽都會在旁邊提醒我,“要先給長輩夾菜”、“不要在菜盤中亂撥,挑揀,看準了再夾”、“吃飯的時候嘴巴不要有響聲”等。爸媽和朋友聚餐,餐桌上不忘教育我,“不要把盤子裡的最後一塊肉夾到自己碗裡”……這些有關吃的樸實道理,讓之後的我不管走多遠,都一直記在了心裡。 俗話說;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從生活的點滴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雖然不能全說一定正確、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的教養,潛移默化的流淌著父母的教育和撫養,體現了一個人的家族文化,自己習慣的養成成就了一世的教養。所以,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都透著其教養的品位 從小到大,也經歷了很多人生閱歷,當然也學習了很多飲食餐桌文化,今天我談的只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注意細節。從一個人的吃相,行為舉止,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文化,家庭教養,更可以看出生活習慣,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著我們,於細微之處見真知。 我們遇見不同的人,和他們一起吃飯,在不同的言談舉止間,學會一些規矩,也漸漸總結出這樣的道理: 吃飯的時候,凡是要第一個搶著夾菜,夾最大塊排骨的人,只顧自己的人八成生活裡也是自私的;那些在你吃東西時一定要藉著光嘗一嘗的人,大概生活中也常常佔著別人的小便宜;而那些肯為你先盛一碗湯,把魚肚子最厚實的那塊肉夾給你,不鋪張不浪費不過分挑剔食物的人,他們不一定是你最親近的人,但一定是正直的、善良的、可以值得信賴的人。

我始終相信,一個在吃上講求道德的人,骨子裡一定也有個高尚的靈魂,因為吃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嚴肅到,很多時候它在不經意間,就毫不留情地顯示了你的教養。


小川川川川丶


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很多小事,細節都可以看出來的。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一個重要的事情。當然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的教養的。

一個有教養,有素質的人吃飯,讓人看起來非常舒服。相反,一個人沒有教養,吃飯讓人看起來很不爽。

一個人吃飯,不能發出很大的聲音。用勺子盛湯,儘量不要發出聲音。吃飯咀嚼食物,不能發出很大聲音。吃飯,自己不喜歡的食物,放在碗的旁邊,或集中放在桌子上,或者扔到垃圾桶。而不是把碗周圍都撒一圈。去親戚家吃飯,要把飯吃完,吃乾淨。

小的時候,吃飯特別慢,不喜歡吃麵條。母親說,誰最後吃完飯,誰洗碗。所以,經常洗澡😂😂有時候,一言不合,就來一耳光。

不過,現在想想,很多習慣都是小時候養的。很感謝母親嚴格的教育。




跡憶JY


今天的父母,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給孩子增加營養,讓孩子吃得好一點,吃得多一點,卻很少考慮餐桌上的禮儀教育。

吃是孩子的本能,可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有的孩子吃相不雅:趴在桌上,目中無人,把盆裡的食物“翻江倒海”,邊吃邊玩弄得到處都是。

有的孩子見到自己喜歡吃的,不顧他人,獨霸、獨吞、獨佔、獨享,父母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從吃相 看修養

其實,每個孩子從他在餐桌上的“吃相”,都可看到他背後家庭的文化,教養和每個人的修養品位,當然這不是即興“表演”,而是家庭長期薰陶的結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法國普通家庭最基本的幾點餐桌規矩,不一定完全適用於我們,但一定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1、正確的落座姿勢

儘量用膝關節的力量支撐自己的身體垂直坐下(坐下的過程中後腦勺和後背保持垂直於地面)。彎腰翹臀的落座動作顯然更輕鬆,但真的不很美觀。

正確坐姿,是坐在座椅最深處,也就是用臀部頂住座椅靠背,然後挺直後背。不要把腳伸到對面去,這會導致你的坐心不由自主地向前和向下滑動,坐姿變得歪斜。

NO!任何場合都不要把胳膊搭在椅背上,這個姿勢被認為是輕佻的。

2、正確的手臂姿勢

法國人用餐,雙手要始終露出在桌面上。一隻手握叉,另一隻手放在桌面下,是粗鄙的。一手握叉,另一隻胳膊肘支在大腿上,身體隨之歪斜,在法國則是不堪入目的。

在我們中國人的餐桌禮儀裡,道理也是相同的。正確的姿勢,是後背挺直,用小臂部分支撐於桌沿,一隻手扶著碗,一隻手拿筷子或勺子,並始終保持這個姿勢。

如果你放下碗筷說話,要儘量避免將肘關節支到桌面上。(儘管在極其隨意的用餐氛圍裡這個姿勢是可以容忍的,但教育孩子正確姿勢時要禁止。)

3、正確的進食姿勢

原則是:不要低頭,由餐具上來找嘴。任何時候都不要彎起後背向餐盤低頭。正確的進食姿勢,是左臂不動,右臂微微抬起,手腕帶動將叉尖或勺尖朝向自己,叉勺與面部垂直,將食物送進嘴裡。

一叉或一勺食物必須一次吃下!不可以放進嘴裡後又帶出食物來...叉勺放進嘴裡後,先閉緊嘴唇,再慢慢拔出叉勺,然後咀嚼吞嚥。這一點,和“嘴裡有食物就不可以說話”一樣,是因為法國人認為“讓人看到嘴裡的食物”是粗鄙的舉動。

這點在中國人用筷子吃飯時,禮儀也是一樣的。

4、怎樣邊吃邊聊

就餐時和人說話,一定要和對話人目光相接,否則是不禮貌的。需要向左右的人交談時,要繼續保持前臂置於桌沿的姿勢,扭頭(而不要扭腰!)看向你的左邊或右邊。也就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要胸和背朝向你的鄰座,要始終保持與鄰座肩並肩的坐姿。

說話的時候,如果需要用到手勢,一定要先把餐具安放在桌面上,千萬不要揮舞著筷子叉子什麼的說話。

無論各地的餐桌習慣、禮儀有何不同,從小教育孩子文明得體、彬彬有禮,是所有家長應該堅持的理念。從吃相看修養,現在起,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