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匯需謹慎!私人換匯不僅極易被騙,還可能被判刑

出國留學肯定會涉及到換匯的問題。一般來說,出國前都會加一些微信群,群裡偶爾就能看到有人說可以私下換匯。匯率比較吸引人,並且沒有手續費。

有些同學圖方便,就會選擇這種微信群換匯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極其容易上當受騙!最常見的就是,談好了匯率把錢轉過去之後,發現對方直接拉黑了你。

隨便在網上找人換匯,損失幾百的有,被騙上萬的也有。

私人換匯這個事情,被騙了還不算最嚴重的後果,畢竟吃一塹長一智,以後換匯也會多加小心,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翻車兩次了。

但如果是幫別人私下換匯,後果可能就更嚴重了。

不是危言聳聽,今年,英國就爆出有中國留學生因幫助朋友私下換匯被警方收押,並因涉嫌洗黑錢被判緩刑。

換匯需謹慎!私人換匯不僅極易被騙,還可能被判刑

小莉(化名)在英國一所大學讀研,去年9月入學後她加入了一個私人換匯微信群,群友大多有用人民幣兌換英鎊的需求。匯率比銀行利率低,而且沒有手續費,小莉覺得這很方便。去年11月,她應一個同學的請求幫對方私下換匯:與不同的人接頭領取現金,再用自己的英國銀行賬戶把錢分別匯入換匯人的英鎊賬戶。

自認為不是太大的事,小莉一連幫過幾次,多的時候能領到幾萬英鎊現金,拿到錢就往不同賬戶匯款,有人幾百、有人幾千,其實小莉自己並未賺取任何費用。不料,幾個月前小莉再次從接頭人手裡拿到現金時,卻被警方帶到警察局。後來她才知道,來送現金的“接頭人”早就已經被警方盯上。

小莉因為“洗黑錢”被起訴,她在獄中發現,還有幾個中國留學生因為類似原因被抓。她這才意識到,私下換匯涉嫌違法,可能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小莉決定認罪,最終因涉嫌洗黑錢被判緩刑,被罰做義工。

“因換匯被定罪,說明控方已證實留學生換取的英鎊現金是‘贓錢’ ”,英國華人刑事律師康清稱,換匯者無法確認現金出處,如果其來源是毒品交易或搶劫等犯罪行為,那麼一旦被查實,換匯者也可能受到牽連,即使並不知情。

換匯需謹慎!私人換匯不僅極易被騙,還可能被判刑

在很多國家,私下換匯與“洗錢罪”關聯密切,因為你無法確定換取的現金來源。如果是毒品交易、搶劫所得贓款,那麼你持有過、又將這些錢通過購物、投資、置業等渠道用出去,就等於“洗錢”。相關案件偵破後,換匯者也將被牽連,輕則罰款、重則坐牢。

今年以來,中國駐外多家使領館都曾發佈提醒,稱多次接到中國公民來電反映遭遇換匯詐騙。這些受害人大都通過朋友互相推薦,在微信群中與換匯人聯繫,輕信對方發來的或偽造或可取消的銀行轉賬截圖,導致被騙匯款,財產受損。華人律師呼籲海外中國公民及華人群體勿貪圖小利,務必通過正規、合法途徑換匯。

奧地利的不少僑領和留學生表示,華人換匯網站、微信群在奧地利也相當常見,新移民、新留學生的需求尤其明顯。

也有僑領表示,他曾加入當地一個華人微信群,其中換匯參與者多達四百餘人。“因為公開發言提醒群友私下換匯的危害,很快就被群主‘踢’出並拉黑”,這位僑領說。

“一方面,確有人對私下換匯的風險認識不足,貪圖一時方便;另一方面,私下換匯門檻低、利潤高,有人想借此賺些快錢,有人則想長期牟利,明知有隱患也不惜鋌而走險,說到底是利令智昏”,海外華人法律界人士如此概括私下換匯行為。

法律界人士提醒說,很多國家嚴打洗錢,私下換匯無法保證資金來源是否合法,易使換匯者淪為洗錢鏈條的一環,可能面臨法律處罰。

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在很多國家存在“洗錢”犯罪的風險:

隨身攜帶大量現金,且對現金來源無法給出合理解釋。

自己在海外開設銀行賬戶,親友轉賬過來,想借此買房,且未說明資金來源。

作為老闆,用現金髮工資,不通過銀行賬戶,員工拿了現金去消費可被認定為公司洗錢。

從事代購往往需要大量現金,有人在當地找人私下換匯,但不瞭解現金來源。

在微信群張羅換匯本身就涉嫌違法,拿到相關牌照才能從事金融服務。

換匯需謹慎!私人換匯不僅極易被騙,還可能被判刑

說了這麼多,最後畫個重點:

1. 不要私人換匯,這是違法行為!請去合法的機構(如銀行)進行換匯。

2. 提高警惕,不要輕信他人。對於錢財方面一定一定要謹慎,不要輕信他人,哪怕是室友、學長學姐、老師,也要注意保護好自己,保管好財物,也不要隨便幫別人幹有風險的事。

牢記這兩點,完全可以逃過換匯的騙局,保證在國外的金錢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