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不懂得這種人際交往之道,註定一生坎坷,很難有作爲

所以在與人交往之前,我們要先學會察言觀色,進行試探,以徹底瞭解對方的人情喜好,使自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最終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確實是一門不可忽視的大學問。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這種人際交往之道,註定一生坎坷,很難有作為

漢高祖劉邦因為寵幸戚夫人,所以想廢掉呂后所生的太子,而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如意為太子。但太子是國家的根本,一旦動搖,就容易出大事,所以許多大臣紛紛向劉邦進諫,勸他放棄這個念頭,但他都聽不進去。呂后得知此事後,十分著急,便請張良出主意。張良說:“這件事是難以用口舌爭得勝利的。皇上有四個招不來的人,但因皇上待人輕慢無禮,所以他們不願做漢朝的臣子。但是皇上一直很看重這四人,現在不妨派一個說客持太子的親筆信,請求他們入宮。之後讓他們常常跟著太子入朝,並讓皇上看到。這樣對穩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會有幫助。”呂后便照做了。之後有一次宮中舉行宴會,太子到場時,其左右有四個隨從,年紀都已80多歲了,眉須雪白,衣著瀟灑,神姿偉岸。劉邦很奇怪地問他們是什麼人,四人報上了自己的姓名: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和夏黃公。劉邦一聽,大為吃驚地問道:“我找你們好多年,你們都躲著不肯出山。今天為什麼主動跟隨太子呢?”四人回答道:“陛下您輕視士人,喜怒無常,臣等不願受辱。聽說太子尊敬賢士,天下有才之士都想為太子效命,所以臣等就來了。”於是劉邦轉向旁邊的戚夫人,嘆息道:“太子翅膀已硬,現在很難動搖他的位子了。”於是便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正因為張良準確把握到了劉邦的心意,知道光靠進言勸諫是於事無補的,所以選擇了以賢釣之,最終讓劉邦自己權衡輕重改變了初衷,從而保住了太子。所以很多事情,當你使用了巧勁兒,找到了雙方談話的共同基礎,用對方感興趣的事情點燃了對方的交談熱情,激起了對方對你的信任和好感時,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這種人際交往之道,註定一生坎坷,很難有作為

不知大家對這一處世哲學是否已經領悟了呢?歡迎您留言與我們分享您的看法!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每天都來看看謀略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