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比特幣的存在與合理

存在即合理,黑格爾認為存在的事物與理性是統一的,他揭示出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生都有其必要的合理性價值。對於某些事物,只有當我們跳出時代的侷限或者站在宏觀的歷史視野去重新審視它們的時候,才能更加清楚認識它們的真正價值。

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比特幣的存在與合理

當比特幣(BitCoin)剛剛出現的時候,除了技術極客的追捧和自由主義者的擁護外,更多人認為它像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終究會崩盤。如今,經過近十年的漲跌起伏,比特幣的價格從1美分最高漲到了2萬多美元,足足高漲有2000多萬倍。到底是什麼在支撐其價值存在?

這要先從比特幣的身世說起:比特幣的神秘創始人中本聰在比特幣創世區塊寫到:“2009 年 1 月 3 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救助的邊緣。”這句話正是當天《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在這一天首批50枚比特幣正式誕生,這一年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第二年。

中本聰引用這句話有諷喻,同時也指明比特幣產生的歷史背景與重要意義,即希望通過建立一種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機構控制的、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以解決金融危機的根源問題。我們知道,一般貨幣都是由中心化機構發行,由國家信用背書,並在經濟下行或是增長乏力時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利器。而貨幣的發行一旦超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價值就會造成超發,進而造成通貨膨脹。金融機構這種第三方信用中介在其中充當著經濟通脹和債務危機的幫兇。

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比特幣的存在與合理

前有新聞報道,有個人44年前(1973年)在銀行存了1200元,歷經44年,當把這1200元本錢和利息取出來時,卻只有2684.04元,也就夠幾個人吃一頓飯。而這1200元按房價算,至少相當於現在的30萬,這在44年前是可以建一棟樓的。1200元的價值從一棟樓變成一頓飯,這中間的差價正是被通貨膨脹吃掉了,財富正是被貨幣超發稀釋了。

而比特幣總量之所以被限定為2100萬枚,正是以固定總量來避免貨幣超發和通貨膨脹,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升值空間。那麼,固定總量會不會造成通貨緊縮的問題,也是比特幣能不能成為主流貨幣的問題。對此,有兩派經濟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

信奉國家干預的凱恩斯學派認為政府應該積極調控貨幣總量,用貨幣政策的鬆緊來為經濟適時加油或剎車。固定總量犧牲了可調控性,將不可避免導致通貨緊縮,傷害整體經濟。信奉自由主義的奧地利學派則認為政府對貨幣的干預越少越好,認為自由創造交易,而交易創造財富,至於貨幣固定總量導致的通縮不是什麼大問題。

奧派經濟學家還指出,通貨緊縮或膨脹與貨幣總量大小沒有必然關係,主要看整體物價水平是漲還是跌。從比特幣的發行機制看,它的貨幣總量增長速度將遠低於社會財富增長速度,這也為比特幣的長期價值提供重要支撐。

然而,比特幣成為主流貨幣的條件還不成熟。比特幣的幣值波動幅度較大,這種不穩定幣價會在實際流通使用中造成很大障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就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市場機制和相應政策來保持幣價的穩定,而這肯定又與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理念不符。抑或是隨著時間推移,接受並使用比特幣的用戶數達到一定規模,充足的流動性和市場深度會將這個問題自然解決。

對於比特幣的價值,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執行總裁拉加德從另一方面說是對比特幣持認可態度。拉加德認為:將虛擬貨幣拒之門外可能不是明智之舉,它們在很多方面不亞於現有的貨幣和央行的政策。虛擬貨幣的很多技術挑戰可能被克服,有些經濟體可能更多使用虛擬貨幣。虛擬貨幣可能顛覆傳統的銀行服務和央行監管模式。

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比特幣的存在與合理

論當今,真正在國家層面推行虛擬貨幣的國家是委內瑞拉,也是第一個將虛擬貨幣定為法幣的國家。委內瑞拉基於本國石油資源發行了石油幣,以期擺脫國內的惡性通貨膨脹並重振國內經濟。我們肯定其在經濟領域的勇於實踐,但效果還難說。從目前來看,石油幣並沒有得到廣大投資者的認可,本國人民還不買賬。

究其根由,石油幣依然是中心化的,是依靠國家強權發行,且存在極大的政策不穩定性。在我看來,只有像比特幣這種發行完全透明,有可靠的、預設的規則管理,並由程序算法監控的虛擬貨幣發行,才能真正被市場所接受。

當然,比特幣的價值取決於市場的考量,比特幣要成為主流貨幣仍需要很長的一段路去走,仍需要經歷更長時間的市場驗證。比特幣更具價值的是它所代表的區塊鏈技術,作為信任的機器,將能夠構建去中心化的協作體系,帶來一種全新的Token經濟體系,那種自由人自由協作的理想社會已然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