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剑:社交化营销的三个方程式

无疑当下商业能力的首要体现:是能为自己的项目导入多少流量。如果你的产品是黑科技,那的确你可以无视任何的流量规则,爆品的口碑效应是天然的流量器。可是,一旦你是标准化的流通产品,是同质化的产品,越要依赖流量的不断导入,这正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处境。广大的中小企业则必将目光转移到各种活跃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将企业自媒体打造成为天然自带低成本的流量梳理器,为企业寻找丰沛的社交流量。

兰剑:社交化营销的三个方程式

摆脱对平台中心化流量的依赖,企业自我开发新社交流量,转化用户的核心是社交新零售的三个方程式:有情绪的内容——形成社交化决策,有情绪的产品——促成场景化购买,有情绪的气氛——提供社群化服务。

1、“有情绪的内容”形成用户社交化决策,读者=用户

产品丰富品牌林立的当下,中国消费者从曾经的“需求型购买”,跃迁到“喜好型购买”,真正吸引他们眼球的不是产品广告、品牌传播,而是打动人心的“有情绪的内容”。社交新零售模式,首先企业应该意识到:必须从产品型公司向内容型公司转变,同质化的产品必须创造差异化的内容。企业新媒体矩阵,不应是产品促销的广播站,而是围绕产品场景的“情趣用品”小杂志(有情、有趣、有用、有品),触动人心。

能够点燃社交网络,激发起用户围观心理的,总是这样带有“情绪化的内容”。在亚文化流行的当下,你有江小白式的文艺风格,我有二锅头式的青春不屈,一样的小酒不一样的情怀,营造出同质化产品的差异化:产品被“情绪化的内容”赋能:赋予一种社会意识,一种生活标签,一种精神IP。而内容与读者的互动,即形成了社交化的购买决策。

社交电商的上半场战争是“流量链接”,下半场争夺这块稀缺资源的工具是“内容”。回顾社交微商历史,尽管各种姿势的“链接”丰富多彩,但最终还是“链接”背后的劣质内容,导致刷坏了朋友圈。如何搭建优质内容?共建共生的内容产生?…是转型社交新零售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面临“内容为王”的时代。

2、“有情绪的产品”促成场景化购买,产品=场景

产品满足使用功能的时代业已过去,产品填充生活场景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当外卖成为宅男宅女生活场景的标配,方便面的下滑就不可避免。当面膜大战来临,各种补水、各种功效、各种玻尿酸为眼花缭乱的护肤加持开光时,美即一句“这一刻,停下来,享受美丽!”瞬间融化了办公室里白领疲惫忙碌的玻璃心。这就是产品需要营造的消费场景。

兰剑:社交化营销的三个方程式

除了ipone4、特斯拉、小米手环...极少数黑科技催生出的爆品之外,热销产品的设计基因是场景搭建:就如星巴克卖的是咖啡还是第三度空间?杜蕾斯卖的是套套还是开脑洞的段子?房子卖的是居住还是升值?微商卖的是代理还是逆袭?...产品与场景相互纠缠,彼此交织,脱离场景设计的产品,即将成为石器时代的旧化石。

场景设计,应针对少数目标人群的一个小点,聚焦打透,才能聚成“有情绪的产品”,贪大求全只能稀释“情绪力”:“怕上火喝王老吉”,焦点虽小,不提什么中草药养生健康绿色传统保健...并不妨碍其成为一个超级爆品。互联网时代,是人性释放,风格被解放的时代,产品=场景=生活方式=用户的精神世界。

在确保品质的基础上,你的产品代表了何种生活态度?展示何种生活方式?围绕着这样的场景,如何用视觉审美、触觉感知、细节体验、内容赋能...来影响用户思想,撬动用户情绪。品牌逼格调性胜过品牌宣传卖点,成为新生代用户首次购买的第一因。

3、“有情绪的气氛”提供社群化服务,服务=品牌温度=用户粘性

没有粉丝社群,没有用户社群,犹如鱼儿没有鱼池:再多的流量也会枯死。社群是社交新零售的宣传队、播种机、流量的放大器,也是粉丝用户的培育场,品牌服务的根据地。没有社群的品牌,犹如社交场中的孤儿。当下商业面临的最大成本不是产品物理成本,而是信任成本跟时间成本,社群是品牌与用户最短的桥梁。

兰剑:社交化营销的三个方程式

社群不仅仅是拉用户粉丝到一个微信群,每天转发公司官方消息,也应摈弃“传销式”中心化洗脑封闭模式。良好的产品型社群,让用户粉丝感受品牌温度,共建共生,包含:服务中心、吐槽留言、知识传递、会员活动、分布式管理。

如果说转化率高,销售好,那么服务就是所有商业的细节了,大部分热销产品都是以售后为切入点再次营销产生购买,优秀的社群服务能够成为品牌的加分项,提高复购率。维护一个客户的成本远比开发新客户成本要低的多,如果说产品为王,则售后为皇!而分布式管理,提供钢丝会员以合理利益,成为群管理成员。

不少企业都热衷于发展代理,转化用户,但社交化新零售已成为一个专业化营销体系,规划好营销体系才能够让我们走的更远,让每个中小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新零售,每一个细节相加就是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