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奇妙動物的孕育地

神奇的島嶼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有的島嶼離我們的大陸很近,還會有人生活在島嶼上;有的則獨自坐落在汪洋大海上,至今仍無人問津。

岛屿,奇妙动物的孕育地

實際上,島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人們將面積大於格陵蘭島(面積為217.5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稱為大陸,反之就稱作為島嶼。然而,澳大利亞雖然因為面積非常大而被稱為是大陸,但我們也可以將它看做一座巨大的島嶼。澳大利亞這片古老的土地和其他的島嶼一樣,也具有一些獨特的神奇特徵。

說到島嶼,我們會馬上想到四面環海,與世隔離的荒涼之地。其實也正是因為島嶼四面環海,才使得島嶼的位置無論在哪兒、面積是大是小,往往都有獨特的生態環境,並且還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孕育奇妙的動物。例如澳大利亞有蹦蹦跳跳的袋鼠和神秘的鴨嘴獸,馬達加斯加有擅長攀援的環尾狐猴。這些動物之所以奇妙,是因為它們在島嶼上生存了千年以上,而且除了這些島嶼之外,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都不會有它們的身影。也就是說,你想看到土生土長的袋鼠,你只能到澳大利亞去,其他地方是不會有的。

那麼為什麼島嶼會具有奇妙神奇動物的魔力呢?四面環海導致島嶼與大陸或其他島嶼產生了地理隔離,長期下來,島上的生物會因為需要適應當地環境而發生基因上的變化,進化成了一個新的物種。其實這些新的物種和大陸或其他島嶼上的某些相似的動物都來自同一個祖先,但由於居住的地方不同,也就慢慢的變成了兩種甚至更多種不同的物種。

島嶼法則

島嶼神奇的魔力,通常是使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強化某種器官或是進化出新的器官。此外,有一項研究表明,生活在島嶼上的動物,它們的體型也會發生變化。在1964年時,英國生物學家約翰·布里斯托·福斯特提出了“島嶼法則”:由於島嶼上的資源有限,大型動物在島嶼定居後會趨向於進化成體積更小的動物,而小型動物則會變大。當時福斯特以渡渡鳥、塞舌爾象龜作為例子證明“島嶼法則”,比起同種類型的動物,這兩種動物的體型非常巨大,被福斯特認為是受到“島嶼法則”的影響。然而在當時“島嶼法則”備受爭議,直到現在,伴隨著更多的研究發現,科學家才漸漸接受這個結論的正確性。

特產於澳大利亞的鴯鶓是一種可以追溯到恐龍時期的古老的鳥種,它的體型非常大,僅次於非洲鴕鳥,被生物學家們稱為“澳洲鴕鳥”。生物學家們發現鴯鶓這種鳥的體型與它所生活的島嶼大小有關聯。在很久以前,鴯鶓除了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上之外,還生活在大陸周邊的金島(面積為1098平方千米)、袋鼠島(面積為4405平方千米)和塔斯馬尼亞島(面積為9.07萬平方千米)。可惜的是現在這些島上生活的鴯鶓在19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全部滅絕了。如今生物學家們收集來自這些島上的鴯鶓化石,發現了每個島上所生活的鴯鶓體型大小都不一樣。

鴯鶓體型巨大,支撐身體的雙腳也非常健碩,根據腳骨的長度可以判斷鴯鶓的體型大小。生物學家們測量了各個島上鴯鶓化石的腳骨長度,發現其中最小的島嶼——金島上所生活的鴯鶓腳骨長度最短,大約為澳大利亞大陸上鴯鶓腳骨長度的2/3,其次是袋鼠島再到塔斯馬尼亞島。

岛屿,奇妙动物的孕育地

生物學家們認為研究結果與“島嶼法則”有關聯,島嶼的大小決定島嶼上資源的數量,特別是植物與食物鏈底層的數量,而這些數量就決定了食物鏈上層動物的體型大小和數量的多少。由於澳大利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所生活的生物會比其周邊的島嶼上的生物要多。所以島嶼的大小對鴯鶓也會產生相對應的影響,大一些的島嶼會讓鴯鶓變大,反之亦然。

不僅是鴯鶓,所有動物都會受到“島嶼法則”的影響。動物體型的大小往往決定它們的地位,這是有利有弊的。大型動物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每天需要攝取非常多的食物;小型的動物雖然天敵眾多,但它們擁有極強的繁殖能力。當它們來到在島嶼上——一個資源並不豐富的區域時,對食物量大的大型動物而言只會經常捱餓,所以進化過程中體積會變小,使身體所需的能量變少。小型的動物則因為天敵數量減少,不需要躲躲藏藏,所以體型在進化過程中就會漸漸變大。

“島嶼法則”使島嶼為孕育許許多多的新物種創造無限的可能性。但這並不是島嶼唯一的神秘之處,生物來到島嶼之後,還會發生更神秘的事。

小島上的“分身術”

鴯鶓在不同島嶼上有不同的物種分佈。然而在同一座島嶼上,一種動物也可以變成幾個不同的物種。生物學家們在菲律賓最大的島嶼呂宋島(面積為10.99萬平方千米)上發現了許多來自其他地方的生物所演化成的新物種。在研究的56種非飛行動物中,有52種是其他地方沒有的物種,但是可以證明它們的祖先在其他地方生活過。也就是說,當這些動物來到呂宋島上時,就會因小島的“魔力”而發生變化。

岛屿,奇妙动物的孕育地

呂宋島上有許多獨立的山峰,還有常年霧氣繚繞的雨林。這些環境因素造就了呂宋島上有許多獨立的、互不關聯的棲息地,動物來到這裡,選擇了不同的棲息地後就彼此不相往來了,久而久之,就會在不同環境的影響下變成不一樣的物種。

在這裡,生物學家們可以在不同的山上找到四個不同物種的長著鬍鬚的小老鼠,雖然它們看上去非常相似,但是它們的DNA有不一樣的地方,確確實實是屬於不同的物種。不僅是呂宋島,在附近的一個面積不及呂宋島1/10的民都洛島也有這樣的現象出現,生物學家們在民都洛島上發現的一種愛吃蚯蚓的老鼠,它也有四個不同的物種。其中有三種是棲息在民都洛島的高山上,一種是在地面上。這些不同物種的老鼠的形成,主要是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以保證這一類生物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在自然界,無數的生物因為人類而滅絕,它們永遠消失在地球上了。然而,如果滅絕的生物過多,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甚至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為此,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穩定性,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如何保護頻臨滅絕的生物呢?島嶼的神奇特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新的生物保護區

科學家大膽猜想,我們可以在島嶼上建立生物保護區,依靠島嶼神奇的特點,拯救那些對我們十分重要的稀有生物,同時觀察它們在島嶼上是否會演化出新的物種,這樣的現象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岛屿,奇妙动物的孕育地

以往的生物保護區更多的是保護生物的棲息地免受人類的破壞,從而間接地保護生物的生長與繁殖。但有其侷限性。既然在島嶼上,有老鼠可以在山上生活並演化成另一種物種,那麼在規劃生物保護區時,是否要考慮把山、諾大的森林加入到保護區的範圍內,像在島嶼上一樣,讓生物在不同的環境演化出不同的物種。

對於一些稀有的生物,可以將它們送到專門的島嶼上,一是能讓它們免受天敵的侵害,安逸的生活著,二是藉助島嶼的神奇特點,期待它們會發生變化。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或許在未來,生物不會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豐富。

拓展閱讀:

生物進化的腳步從古至今都沒有停下過。為了適應環境,生物在一代又一代中不斷進化,從而變成和原來不一樣的新物種。那麼新物種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來看看一個例子吧。

首先,一種本在樹林裡生活的猴子來到了山上,那它就和在樹林裡生活的猴子失去了聯繫,也就是與其他猴子產生了地理隔離。為了適應山上險峻的地理環境和溫差變化大的氣候,久而久之,生活在山上的猴子會發生變化,它們的手臂漸漸變長,毛髮也變得濃厚起來,這就和在樹林裡的猴子產生了差異。然後它們會繁殖後代,後代也遺傳了長臂和厚毛的特徵。一種新物種就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