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經歷障礙,說明你修行得不怎麼好

如果没经历障碍,说明你修行得不怎么好

如果没经历障碍,说明你修行得不怎么好
如果没经历障碍,说明你修行得不怎么好

主講 | 雪歌仁寶齊

《入行論》第六品第十九偈頌:

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

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先了解前面兩句,智者是什麼意思?我們平常瞭解的聲聞、獨覺、菩薩——聲聞是鈍根,獨覺是中根,菩薩是利根。這裡的“智者”就是指菩薩。

菩薩會不會修忍辱?會不會對治嗔恨心?當然會。

我們自己要努力,有時候也要自我鼓勵。怎麼鼓勵?看到菩薩們修行這麼好,想想他是怎麼修的,心裡會有歡喜,這樣子來做自我鼓勵。

菩薩們能做到這樣,我們就要向他們學習,我們不要愚痴。菩薩非常有智慧,他們選擇了這條路而且修得那麼好,那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像這樣子來鼓勵自己。

菩薩是怎麼對治嗔恨心的?嗔恨心的因——不樂受或不樂食來源於我們面對的苦或者不悅意境。這裡講“縱歷苦”,在菩薩的生命中,無論他遇到多麼不悅意的境,內心都不會生起一點點的不樂受。

他的心非常平靜,“不亂心澄明”就是講菩薩的心完全不會亂,永遠保持在清淨、澄明當中。

菩薩的修行是這麼的好,特別在面對不悅意境時,他的心完全不會被打亂。我們對這個道理要好好了解,平常快要生起嗔恨心的時候,要對自己講:“我不要這麼愚笨,我應該有智慧,像菩薩們那樣,好好認真修行。”

下面講到“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平常有講一個道理:哪裡有正法,哪裡就有障礙,是說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就會有一些障礙冒出來,這是正常的。

釋迦牟尼佛四月十五日覺悟成佛,在四月十四日的晚上出現很多魔障,被他全部摧滅了。有正法的所在或者真正在修行的時候會特別遇到一些災難。

我們對治煩惱的時候,“奮戰諸煩惱”,這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不是外在的樣子,真正修行是我們的內心跟煩惱戰鬥。這種時候,肯定會遇到不悅意境和各種各樣的障礙,而且會有很多的,所以講“生多害苦”。

我們要了解,修行人心裡特別要做好“我一定會遇到障礙”這樣的準備,這是修行的代表。

沒有遇到障礙就等於你修得不怎麼好,這是一個徵兆。

所以我們心裡要有“甲鎧”一樣準備好的狀態,好像《般若八事七十義》裡面講的“甲鎧正行”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