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大部分人對篆書的理解,其實都停留在電腦字庫裡打印出來的樣子上。其實嚴格說來,這不是篆書,只能算上是“篆體”。用來做平面設計,當美術字是可以的,用來當作書法學習的臨摹範本,可就不專業了。

大體上看,學習篆書有兩個主要選擇,一是學二李(李斯和李陽冰),走鐵線玉箸的路子,線條細膩而圓轉;另外就是寫清篆,線條更加奔放,圓中帶方,寫起來有更大的自由度。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篆隸草行楷,書體的演變過程其實和我們的書寫材料書寫習慣的變革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現在之所以學篆的人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漢字簡化以來,我們對古文字的瞭解越來越淺,陌生感越來越強;其二是受到流行程度的影響,大家都去學二王,學唐楷了,篆書自然就收到冷落,加上玉箸篆的風格決定了其寫起來比較枯燥死板,人們不免對篆書有一些偏見。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說到這裡不得不感謝清代大師鄧石如,正是他的橫空出世,突破了玉筋篆的桎梏,以隸法作篆,寫出方圓並濟提按起伏的的線條,豐富了篆書的用筆,使得這一古老的書體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清代很多書法家如包世臣、楊沂孫、吳大瀓等都紛紛受他影響,讓清篆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康有為對鄧石如的評價極高,他曾這樣說道:“完白山人既出以後,三尺豎童,僅能操筆,皆能為篆”。可見我們今天能夠保持對篆書的熱愛與學習,與鄧石如當年對篆書的傳承改革和創新是分不開的。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應該知道要想寫好字,先得學會如何用筆的道理。篆書的中鋒用筆,其穩定性自不用說,但徐緩而缺乏節奏的用筆方式,讓很多習練中鋒的朋友感覺枯燥和單調,這也是玉筋篆難以流行推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從鄧石如開始流行的清篆則不同,篆從隸出,提按轉折,加強了書寫的節奏感。學寫清篆,不但能練習中鋒筆法,還可以結合提按運腕,體會更加靈活多變的用筆方式,為今後寫隸書楷書做好鋪墊,可謂是一舉多得。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以鄧石如的兩個代表作品,小篆千字文和小篆心經為例。千字文中,1000個不重複的字,把其篆書的功底演繹得淋漓盡致。臨摹鄧石如的小篆千字文,是對篆書筆法不可多得的系統訓練的方式。不但能夠保證一定的訓練量,其中筆畫與結構相近的字,還能起到強化練習效果的作用。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而小篆心經的用筆相比千字文來說,則更進一步,提按運用得更加明顯,結體和字形也有變化。字形拉長,腰部收緊,使得整個字變得修長而飄逸,充滿神采。在鄧石如的筆下,篆書不再是單純地圓潤,而是方圓結合;不再只是婉轉柔潤,而帶有厚重硬實的味道。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可以說鄧石如的創舉,顛覆了篆書在我們心目中原有的形象,這既是技法的突破,更是審美的創舉。如果再看一下鄧石如的隸書和楷書,這種印象會更加深刻!尤其是鄧石如的楷書,取法魏碑,用筆老辣。我們說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在當今動輒以館閣體為審美標準的風氣下,形如算子千篇一律的字已經讓我們深感視覺疲勞,離開了用筆的追求只注重字形的浮華,讓人倍感可惜可嘆。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學鄧石如小篆的收穫,提升了用筆的能力,也改變了書法審美觀

幾百年前,鄧石如用手上的長鋒羊毫引領了篆書的革命,希望喜愛鄧氏風格的書友們,也能潛心學習仔細揣摩,跟隨大師的腳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書寫能力,寫的到位,寫得用心,寫得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