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失联9年是怎么回事 高考状元有用吗

能够成为一名高考状元,足以见得这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都是仰望高考状元的,认为他们一定会有着非常美好的未来。但是最近却有一则新闻表示一名高考状元不明不白的失踪了9年,让家里的父母很是伤心,这是怎么回事呢?

高考状元失联9年是怎么回事 高考状元有用吗

高考状元失联9年是怎么回事

曾经的江西省抚州市宜黄高考状元——杨仁荣,在9年前突然失联,身在家中的父母百般焦急。这些年,其父母一直没有停下寻找的步伐。如今,他的妈妈身患癌症,时日已不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儿子一眼。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是家人骄傲的优等生大学肄业,最后有家不回?

1986年出生的杨仁荣,生长在江西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父母务农,家里有一个小他3岁的妹妹。妹妹从小患病,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此雪上加霜。杨仁荣深知家中情况,从小生活节俭,聪敏懂事,常帮父母劳作。小学的杨仁荣一直稳居班级一二名,从不需要父母在学习上操心。

杨仁荣9岁的时候,妹妹因为一场医疗事故,不幸离世。杨仁荣的父亲杨崇生说,这给儿子带来不小的打击,从此儿子渐渐变得内向,喜欢独来独往。

还有一件事,杨崇生始终记忆深刻。“有一年夏天,农田里都是西瓜,镇上的孩子就一起组队偷西瓜吃,儿子也去了。回来后他就问我,偷西瓜被抓到会有什么惩罚?我骗他说,如果被抓到,家里要交猪给被偷的人作为罚款。”当时的杨崇生家里养猪非常辛苦,一年到头也就养了几只。杨崇生回忆说,儿子的脸一下就变得通红,泪水在眼中打转,从此以后再也没去偷过西瓜。那次,杨崇生也发现儿子自尊而敏感,所以此后再没敢说过他什么。

初中时杨仁荣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两名,中考时以全县第9名的成绩,进入县城一中。

杨父说,儿子学习刻苦,非常要强。高一的一次考试,他的排名是年级第23名,既难过又生自己的气,回家就流了眼泪;高二的时候,杨仁荣的成绩稳步提升,到了高三,一直保持在年级第一名,从未变动。

高考时,果然没出意外,杨仁荣是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顺利进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飞行设计专业。

杨崇生回忆道,儿子知道高考成绩后很满意,对他们说的第一句话是:“我非常对得起你们。”

2003年9月,杨崇生和妻子送儿子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到。儿子四年的大学生活,杨崇生并不了解,他觉得儿子从小就很懂事不需要家长烦心,长大了就更不需要了。

杨仁荣对大学生活的描述,杨崇生只记得他大二暑假回家跟他抱怨:“咱们国家的飞行设计专业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二十多年,学得没有意思,也没有前途。”

2007年6月,杨仁荣迎来了毕业季。他跟父亲说,自己想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杨崇生听了挺满意,立刻给儿子打了5000块钱,让他认真备考,但一年后发生的事,杨崇生开始担心了。“儿子在电话中,一会儿说在花旗银行打工,一会儿又说在保险公司上班,总没个定数,我老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杨崇生委托在北京的侄子(杨仁荣的堂哥)去看看儿子在干什么,得到的回复是: 杨仁荣没考研,也没参加工作。

杨崇生和妻子坐不住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妻子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回龙观找到了儿子,租住在一个四人的合租屋,房子也收拾得很干净。一次偶然的机会,吴细女发现了儿子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肄业证,心里顿时拔凉拔凉的。面对母亲的质问,杨仁荣面色大变,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不需要他们管教。“2012年,我们联系上他大学时的辅导员老师,才知道他没有拿到毕业证的原因,是没去参加物理毕业考试。”杨崇生说。

2008年10月,杨崇生连续接到四家银行共计3万多元的催还贷款电话,才知道杨仁荣一直在向银行借贷款。杨崇生震怒,11月份赶往北京。他先让侄子替儿子还掉了所有的贷款,然后便一直与儿子谈心。在即将离开北京时,他质问儿子“你对得起我们吗”,“如果你想我们好,就去参加工作;如果你想我们死……”杨崇生说,儿子当时点了点头,并保证一定会去工作的。

这成了杨崇生记忆中与儿子的最后一次对话。

2009年2月22日,杨崇生收到了一条奇怪的短信,是儿子用别人的手机号发来的,内容大致是“我在北京过得挺好的,不用担心,勿念。”短信后还留了一个北京朝阳区的居住地址。

杨崇生隐隐觉得不对劲,立刻向发短信的号码打了电话,对方说自己叫杨希(音),是湖北人。他在电话里喊杨仁荣接电话,就在杨父等待儿子接电话的途中,杨希突然说“你儿子不在这里”,然后挂掉了电话。

此后电话再未打通。而杨仁荣似乎就此人间蒸发了。

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某教授认为:“创新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