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战争为什么能缓解国内经济危机?

袁小莯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中,曾经有很多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来刺激经济。然而,成功的例子并不多,但美国是个例外。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就精于此道,他上台之前,美国遭遇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整个美国社会,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在那个时期,人们感觉美国仿佛倒退了50年。因此,罗斯福当选总统,其实是受命于危难之间。

罗斯福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然而,罗斯福的新政,在初期只是稳定了人心,尤其是整顿了金融业。问题是,美国经济始终没有复苏,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这就意味着,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被后人有意夸大了。在当时,罗斯福使出了所有的招数,美国民众很信任他,但总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日子久了,罗斯福的个人魅力,也就不起作用了。

在193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再次触底,美国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让经济持续低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整个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逐渐抬头,即使在美国,也涌现出大量的法西斯主义团伙,这让资本家大为恐慌。罗斯福的新政,在前期已经得罪了资本家,在后期又没有起到作用,这难免会令人大感失望。

在1939年,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陷入一片火海。这让罗斯福发现了机会,在他看来,新政已经变成了烂摊子,只有战争,才能救活美国的经济。关于战争促进经济增长,美国的政界,也有一定的共识。因为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西边是太平洋,东边是大西洋,南边和北边都没有强敌。这也就是说,美国只需要出兵海外,根本不用担心敌人打到本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曾大发战争财。1917年,美国远征军大举杀入欧洲,这又让美国大捞一笔。在战争结束后,美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史称“柯立芝繁荣”。

罗斯福对于“柯立芝繁荣”出现的原因,归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作为战胜国,从中捞取了大笔好处。他在想,假如美国再卷入一场世界大战,那岂不是要重演“柯立芝繁荣”?这个看法,在当时有很多人觉得可笑,因为打仗的代价,美国老百姓不愿意承担。但也有很多人,赞成这个说法,因为美国已经濒临崩溃了,横竖都是一死,尤其是那些资本家,他们非常积极,假如社会矛盾再不解决,法西斯主义势力迟早要上台,这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

罗斯福,不愧是大牛级的政客。他很善于把握美国的民意,虽然人们嘴上喊着“孤立主义”,但肚子可以说实话,只要不再饿肚子,他们也不会排斥战争。因此,罗斯福准备在欧洲找茬,逼迫德国对美国开战。最开始,罗斯福派遣了一支部队,在冰岛登陆,这让德国大为不满。但是,德国人忍住了,他们暂时不想与美国开战。于是乎,罗斯福准备继续激怒德国,他经常派遣美国军舰到欧洲海域,说不定就能与德国人碰碰瓷。再者,罗斯福公开表示支持英国,这也是在逼迫德国主动开战。然而,德国人偏偏不上当,这让罗斯福很绝望。

有时候,运气很重要,所谓时来了,运就会转,一点也不假。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引爆了“太平洋战争”。听到这个消息,罗斯福大喜过望,他很快就发表了演说,督促国会对日宣战。在美日战争爆发后,德国紧随其后,主动对美国宣战。从这一刻起,美国正式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参战后,资本家很高兴,这意味着战胜经济模式开启,再也不愁订单了。美国的工人,也非常高兴,因为工厂有了订单,这意味着又有工作机会了。相应的,美国的农民,更是乐开了花,因为美国不仅要参战,而且要大规模扩军,同时还要对外援助,这需要大量的农业物资。这样一来,农民再也不用把牲畜赶到海里了,它们可以用来制作罐头啊。大量的农产品,大量的工业产品,开始变得供不应求。

有人说,罗斯福通过战争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看做行之有效的经济干预手段。在此之前,罗斯福搞得一系列措施,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拆了东墙补西墙,无法解决问题。在美国参战后,社会矛盾转移了,人民踊跃参军,他们对于资本家的不满,好像也消失了。那些大喊大叫的法西斯主义团体,一夜之间树倒猢狲散,成为了美国社会的笑柄。说来也是奇怪,在参战之前,美国人感觉要亡国了,在参战之后,他们普遍感觉幸福的日子又要来了。这也很好理解,美国在战争期间大量征兵,据说有上千万人,而经济危机期间,失业人口也是上千万人。除此之外,大量的劳动力岗位被创造了出来。

在这里,美国的企业家群体,起到了关键作用。联邦政府要备战,开启了战时经济模式,但不能盲目的配置资源。在罗斯福看来,这些企业家,是最懂得资源配置的。在当时,美国的企业家,很积极的为联邦政府出谋划策,因为他们有利可图,谁不想吃这波战争红利呢?

在那个时期,美国的国会,好像成了一个闲杂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几乎发动了所有的企业家,工厂主,农场主。这些掌握着生产资料的人,他们从联邦政府直接领取生产任务,而这个模式,也是美国企业家群体创制的。因此,罗斯福主导的战时经济,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很大的蛋糕,而美国社会中的所有阶层,都参与了蛋糕的分享。

果不其然,既然有利可图,而资本家都是追逐利润的,他们当然会玩命的接订单,玩命的搞生产。在巅峰时期,美国的工厂在几天内就能组装一艘大船,而在过去,可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到了1945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效率几乎是战前的数百倍,谁能想到,在6年前,美国还被人们称为人间地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就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刚才讲到,美国存在特殊的情况,那就在于,美国本土没有遭受战争,他们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可以安静的搞生产。


图维坦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董岩:

可谓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就一直伴随着战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发动战争的目的大部分是:掠夺别国资源(包括粮食、黄金、人口等等)、占领他国土地,或者反抗原有的统治阶级为主。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随着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升,过度的发展和生产必将带来过生的产品,没有人购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会出现停滞,资本家卖不出去东西,工厂就会裁员,人民失去收入来演,那么就更加没有购买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国内的一系列措施都不起作用的时候,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打开一个新的市场来创造需求,比如晚清时期英法等国对我国发动的几次战争,即打开了一个封闭的市场卖出去了国内积压的货物,同时发动战争也要需要大量的人员,那么那些没有工作门路的人就被应征入伍算是有了工作,打仗需要大量的军工产品和吃穿用品,政府采购又可以拉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打赢之后再让别国赔你钱,想想看真是一笔好买卖。

二战之后,美国作为新的资本主义国家老大也是不断的发动战争,在西方国家内其实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叫做战争经济学。西方国家可谓把战争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到了极致。

美国的商人和企业家们已经很适应并学会了充分利用美国的军事外交政策,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市场化的大系统。美国军队先派兵把别国炸成废墟,;军火商乘机发战争财,把他们的那些军火赶紧推销掉,从中牟取暴利;。等战争一结束,美国公司马上奔赴战乱之地,他们永远是战后重建家园进程中的第一批建筑承包商。当然,那些做银行生意、搞服装百货的商人更是早有准备。战后,他们会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昔日的战场,集装箱运输来的货物很快就会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这一切熟悉的好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谁先上、谁跟进、谁兜底都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样。不仅达到了战争的目的,一方面转移了国内的矛盾使得民众一致对外,另一方面还拉动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能就是指这种模式。


首席投资官


近现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研制和生产的武器杀伤性越来越强(人类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最高智慧用于消灭人类自己,这真够讽刺的),战争规模也不断扩大,以往仅仅依靠军队就可以满足战争的局面出现了变化,一旦爆发战争,就需要国内经济越来越多的支持。除了军队内部的资源,大国在准备战争时出于最坏打算和恫吓对手,都会考虑进行战前动员,在动员中,会进行征兵,也会调整国内生产。征兵当然是青壮年为主,实际上这些也是国家发展最主要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量的失业人员可以通过征兵解决“就业问题”。调整国内生产则是会为了迅速转入国防为主的体系,而国防可以毫无例外地促动制造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设置包括服装业、食品业等,几乎会涵盖所有的行业领域。同样,如果经济不景气,大量的国防订单(好就好在国防订单均来自于政府,因此在初始阶段不必担心欠账的问题)会带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此外,实际上,如果国内经济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政局不稳,而一场对外战争则可以通过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宣传外忧而缓解甚至让国内忘了内患,即所谓的转移国内矛盾(这一招儿屡试不爽)。如果这两者叠加起来,发动对外战争就有可能变成处于经济困难之中的国家的一个选项了。

不过,即使暂时或许可以对国家摆脱经济困境有所帮助,但由于大多数武器不同于其他工业制品,很难创造明显的价值,在加上战争扩大后伤亡的增多(这样不仅有可能形成劳动力的紧张,还可能会增加国家在医疗抚恤方面的负担),一旦战争长期化,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走下坡路的,只有美国可算是例外吧。


流星聊扶桑


经济危机一般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社会资源流动性消失,社会生产、消费都陷入了停滞,平民失业,食不果腹,社会矛盾剧烈。

如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是从既得利益群体里拿出利益来分配给底层,并且过渡一部分权益让给底层,就要比割肉还要疼。人都是这样的,不到黄河不死心,不管怎么告诉他们已经得了高血压,如果不放点血出来,以后可能连命都没有——他们也会想着让别人先放血。明朝亡国,差不多就是如此。此时,解决办法就只有崩盘,重新建立一个秩序。

如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缓解经济危机所需要的资源就可以通过从外部获取。获取方式有两种:巧取和豪夺。

巧取在现代社会可以的,操纵一下汇率,制裁一下经济,就能够把资金收拢回来,然后在国内减税,刺激出口,流动性就会恢复一些;豪夺是在别人不给的情况下,通过战争来获取,这是人类历史上常常发生的事。

战争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经济危机呢?

1、掠夺资源。最直接的就是抢夺各种物资,如煤矿、铁矿、石油等大宗工业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获得可以使得工厂用更少的成本来生产工业制成品用于出口,带动各个行业的经济运转,其道理与超发货币增加流动性差不多。但是超发货币释放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后遗症,会堆高制造成本,最终只是延缓了经济危机。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

2、战争采购。发动战争需要动用社会的大量资源,政府以国家债务采购各种战备物资,经济危机下,社会上有钱人也没有多少投资的项目,国家债务能够让有钱人出钱购买债券——他们不愿意花钱,政府帮助他们花钱。于是,工厂有足够的订单维持运转。政府债务以战争中获得的各种战利品偿还,只要战争能够的获益大于开销,就能够获得一部分流动性。

3、良人从军。经济危机时的社会危机,会有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失业,然后无事生非,社会治安也不好。打仗了,这些都被招入军营,或者从事与战争相关的工作,这样就减少了社会乱源,有利于恢复经济。

4、凝聚人心。没有什么能比打一场仗更能够让一个民族团结的事了。人都有归属感,而且还根据语言、风俗、心理文化等要素划分成了民族,因此以正义的名义(平民百姓不可能了解更多所谓“正义”的真相)为国家和民族打仗,成为了一种危机公关。意思是,虽然我们现在过的很苦,但是还有人来欺负我们,“不自由,毋宁死”,一番慷慨陈词后,所有的人都愿意毁家纡难,为国征战。相比战场上的大动静,经济危机下的一点苦有算得了什么?为了国家,请忍耐一下。

(二战爆发)

5、拖延时间。经济危机虽然厉害,但是自由经济学观点认为,危机总会过去,这是社会修复手段的一种。因为人们总不可能忍饥挨饿一直过很久,犹如大灾之后重建。当所有的虚拟价值都回归本质之后,人们就会再次自力更生。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能缓解经济危机。主不因怒而兴师,意思就是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更是经济上的盘算。比如德国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如果去攻打非洲的国家,那对解决危机毫无作用。经济危机时的战争,有强烈的赚钱动机。当然,赚钱都是在“正义”的面具下进行的。从古到今,莫不如是。

中国倚富强而进行的政治战争,往往都得不偿失,是花钱买面子(万国来朝),其势必不能长久,所以郑和下西洋就没有坚持下去。


而知而行


一个国家发生战争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状态就处于战争经济状态。所有的经济行为必须服从战争,所有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都无疑成为战争物资。

取消生产的自由化,无政府状态。一切战争物质必须按计划进行强制生产。资本的作用被抑制住了,资本的破坏性也就不复存在,社会物质的总需求,将按照战争状态进行配给制。

超量的战争需求及战争物资的储备,使全国工业产能全部进入满负荷运行。社会将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运行将得以恢复!


依旺情深1


先说一下结论:我认为题主所说的这个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异于饮鸩止渴。


而题主想问的,是二战的美国吧?



利用战争解决经济危机这种事,目前似乎只有美国完美的做到了。而其余战争国家的结局,大多是被战争拖垮了经济。



那么我们需要单独分析一下美国。

没错,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从中获取了无数的好处。

但是也要知道,这是当时的美利坚享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首先,在天时上。

美国当时有着大量的盟军正处于战乱之中,盟军们被打的摇摇欲坠的军队军心已散,急需一个能站出来的“带头大哥”,带领他们对抗法西斯阵营,以当时的国际情形,这个“带头大哥”非美国莫属。

其次,在地利上。

美国一直是远离战争区域,其国内科技当时本已是属于世界一流水准,且所有的工业、农业生产根基都没有被动摇,只要有需求,有订单,国家政策一声令下,国内经济就可以出现爆发式增长,战争带来的就是需求、订单。

最后,在人和上。

二战前夕,美国国内大量失业人口,劳动力溢出,有设备,有技术,有产能,但是受制于贫富差距巨大,资本家掌握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导致国内居然没有消费力。这一大批闲置的穷人,刚好成为了战斗兵员的绝佳补充对象。

基于以上三点,美国才能够异军突起,参战后,横扫宇内气吞八荒,成为战后最大赢家,同时,也解决了国内经济萧条。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在于:战胜国。



我们试想一下,假设美国没有快速胜利,而是被拖入了持续的战争漩涡,不断消耗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被敌国军舰反入侵到美国本土,那它还能这么潇洒吗?


因此我认为,历史可以借鉴,但是不可生搬硬套,成功可以参考,但是无法复制。

那么,战争就完全无法解决经济危机吗?

也不对,可以100%解决经济危机的战争是有的,那是一种特殊的战争,是一种战力不对等的战争,那就是强国对弱国单方面的侵略。

是的,你可以用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对比你弱小的国家进行侵略,对其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劳动力,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国民们,在努力工作养活你

于是,国内经济危机自然解除了。


洛子霂


总的来说 战争使得主要矛盾由国内经济矛盾转化为国家与敌对国的矛盾

具体点说战争可以

一、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人们会更关心战争是否能胜利

二、从战争中创造各种机会 例如各种就业、人口比例调整(男女比例、阶层比例、总人数)

三、卖武器

四、战胜可以掠夺各种物资 例如石油 获取战争赔款以及割地 以及其它各种有利条件


绝技独秀


很简单啊,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问,真是的:战争会消耗比平时更多的物资,有需求当然经济就会高速增长。很简单的例子:你在家附近上班不用那么赶时间,耗费车费,但如果你要去远的地方上班工作,那就得开会跑路,路费,路上的消耗品都是钱啊。


咸鱼下雨就翻身


这个问题不够严谨啊。

发动战争一定能够缓解国内经济危机吗?不一定,但发动战争作为一场豪赌,一定有赢的可能,因此也就具有了缓解国内经济危机的可能。

先说经济危机,这里特指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供需关系失衡,经济赤字暴增,商品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其中,工人失业和产能过剩是最可怕的社会问题,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暴动或者革命。

所以,发动战争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选项之一。

以德国为例,1929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德国,数十年的经济危机毁于一旦,此时的德国,财政赤字暴增,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的社会失业人员成为社会潜在的隐患。

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上台,重点开始转向突破凡尔赛体系的制约。但这和解决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呢?突破凡尔赛体系不是靠凡尔赛体系规定的10万德军来完成的,而是大量扩充军队,将社会闲散人员吸纳到军队中,解决德国的失业问题。二战前,德国的失业率已经降到全球最低,而美国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解决了失业问题后,剩下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找到了消费的办法,那就是大量扩充军备,并不断向外扩张,首先军队和军备是需要大量消耗产能的,其次德军扩张,吞并奥地利等地后,新增的消费市场可以为德国产能外溢提供可能。

但是由于资本家的自私性,在产能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后,他们迫不及待开足马力,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那么,摆在希特勒面前的选择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最暴力的手段,夺取新的倾销市场。

应该说,德国在二战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卓有成效的,通过鼓吹日耳曼种族论打劫犹太人,统一了德国民众的思想。通过不断备战给了德国人信心,成功将矛盾向外转移,使德国缓解了经济危机。

但是一旦开战,很多努力就会显得过犹不及。

首先是大量人员的伤亡,虽然军队吸引了大量失业人员加入,但是大量的死伤也导致德国劳动力严重不足。

而且一旦开战,国内所有的生产秩序都会转为战争状态,根本就不可能协调发展。

最要命的是,因为德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比如攻击苏联失败,导致大量多出的产能无处释放,最终还是加剧了德国的经济危机。

所以,可以说,以发动战争的手段来缓解经济危机的做法,本身就不可取,因为战争烈度不是自身能够左右的,纵火者,最后也可能是引火烧身的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经济危机发生后肯定国内矛盾重重,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剥削导致的赤贫人口没有能力消化掉当时生产力生产的商品。战争首先会消耗大量物资,毕竟大量军人消耗及军用物资的消耗是惊人的。其次,战争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如二战中日本侵略了众多国家,对其他国家残酷的经济掠夺也能有效缓解国内的经济局势。第三,战争会死大批的人,这必然能激发国民对敌对方的仇视,从而能一定程度上转移国民的不满情绪。

但是,现今的世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慑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等互相影响,估计就算是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国家敢向着其他国家的战略武器前进发动战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