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古稱“魏榆”,位於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東與壽陽縣、和順縣交界,西同清徐縣毗鄰,南與太谷縣接壤,西北與太原市相連。榆次區是晉中市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面積1328平方千米。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的由來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棲留生息,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就在這裡的發展、演變。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區〗

榆次春秋時期稱“塗水”、“魏榆”,戰國時期稱“榆次”。1948年設置榆次專區,1954年設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榆次市撤銷,改稱為晉中市榆次區。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老城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戰國時期,史書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記載。現存的榆次老城是隋開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古代的榆次縣緊鄰省城,地理位置好,市井相當繁華。榆次老城在榆次市區南邊,進入步行街就算進了“城”。東西大街的中心是過街鼓樓,兩邊街面的路北側上是縣衙、文廟、城隍廟等公共建築。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區城隍廟是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廟,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縣衙素有“三晉第一衙”之稱,始建於宋朝,佔地2萬平方米,是全國規模最大、格局最全、建築最巧的縣級府衙。縣衙得以奇蹟般地保存,成為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珍貴的歷史活標本,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縣衙大量的楹聯,流傳盛廣,仔細看看,原來這些熟悉的對聯都是出自這裡,後面那副楹聯是:“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養廉唯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須克己守廉正”,榆次縣衙的楹聯可以算得上一絕。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市樓屹立於老城中央,飛簷翹角。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老城中還有一處不得不提的建築就是文廟,欞星門是文廟的大門,始建於宋真宋成平二年(公元999年)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文廟是榆次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之一,是榆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榆次文廟,古晉中人仰止的精神高山。

常家莊園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常家莊園佔地12餘萬平方米,是規模最大的晉商大院,也是中國最大的莊園式建築群。佈局嚴謹,整齊有序,功能性很強。由堡門、堡牆、街道、宅院建築群、園林、商鋪以及街心牌樓、堡池、池橋等組成。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街道北側是莊園的宅院建築區,臨街一字排開。宅院區之北是園林區,包括靜園及遐園、獅園兩個園中園。街道南側沿街開有各種商鋪,是族人生活消費的供應設施,也是莊園的南封閉線。常家莊園以“后街”為紐帶,各個宅院彼此緊靠,臨街門戶依次開,堡門關閉如一堂。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常家莊園始建於明朝末年。常氏繁衍到第五六代時,正值明末清初,晉中商人崛起。清康熙年間開始,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常氏各戶又陸續修建了一些房屋。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六朝,近150年連年不斷修築,常家莊園形成了房屋5000餘間、樓房50餘座、園林7處、佔地達60萬平方米的宏大規模,其建築面積佔到車輞村的一半,在清代晉商大院中首屈一指。民間以此與祁縣喬家大院對比,有“喬家一個院,常家兩條街”之說。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後溝古村落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後溝古村位於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門溝北岸的陽坡上,距榆次市區22公里。村莊依山而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落。

古村選址非常講究,有村諺曰:“四十里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由於村東的黃土梁稱黑龍,村西的黃土梁叫黃龍,村對面土梁軍坪形似蜘蛛,所以被村民視為喜慶吉祥、紅火熱鬧的“二龍戲珠”。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後溝的古建依崖而建,層窯疊院,星羅棋佈。有文昌閣、關帝廟、真武廟、三官廟、魁星樓、觀音堂、菩薩殿、山神廟、河神廟等18座,還有保存完整的祠堂、戲臺。其中坐南向北的觀音堂規模最大。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後溝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威嚴的張家祠堂、精雕的古戲臺、自給自足的生產作坊、防患未然的他儲制度等充分顯示出族權勢力的統治地位,是北方農耕文明活態文化的完整畫卷,堪稱“農耕桃源”。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太行山西緣山脈,位於榆次市境內的北部與太原市正東,與壽陽縣西南的交界處。地勢北高南低,園內群山疊嶂,奇峰毓秀,海拔1200--1489米,有天然森林三萬畝,松柏密集,植被隆厚,白皮松婷婷玉立,側柏風姿卓然,油松蒼勁挺拔,冠蓋奇特。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與佛教聖地五臺山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被稱為五臺山下院,文殊菩薩講經的道場。水晶院寺廟群、龍王廟寺廟群、太清宮寺廟群、大佛臺、九峰塔等眾多寺廟群落依山而建。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烏金山歡樂谷,又名烏金山狂歡谷主題公園,坐落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是山西第一個主題公園,華北最大的歡樂谷。和上海迪士尼、北京歡樂谷等眾多城市主題公園不同,烏金山歡樂谷是建在森林公園內的生態主題公園。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福雲寺

榆次古剎福雲寺始建於唐代,該寺位於榆次市烏金山鎮河底村大寨頂。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榆次河底村北里許處有一土梁名曰大寨頂,為罕山南延之脈。土梁長逾千米,寬約百米,中現兩束,狀如葫蘆,吊於東西走勢形如巨秧之罕山,堪稱“金線吊葫蘆”。“金線吊葫蘆”本是吉祥地,其東、南、西三方,又被東之李窯溝河與西之直河溝水交匯環抱,成“碧水灣懷,玉帶纏腰”與“兩河夾一梁,必出富豪家”之吉祥富貴地理風水格局,可謂吉上加吉。自古名山多建寺,吉地亦如此,故人稱大寨頂之“金線吊葫蘆”地舊時亦曾建佛寺矣!然歲月滄桑,時空更迭,寺毀碑失,其史已不可考。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清虛閣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清虛閣位於榆次區南關村,俗稱南閣,原名玉皇閣。1469年(明成化五年)建,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榆次知縣史記事更名為清虛閣。1916年(民國5年)、1952年、1982年和1990年均有修繕。1989年,由榆次市政府撥款60萬元重修擴建,1990年竣二正。1999年被世界文化歷史遺址保護基金會公佈為2000年全球最精美的100處歷史建築之一。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清虛閣系純木質結構,坐南朝北,獨立街心,二層樓、三重簷,十字歇山頂。高25米,長12.8米,寬12.4米,佔地面積158.72平方米。底部由36根木柱支撐,四面行人暢通。底層頂部斗拱環向重疊,成“八卦穿頂”。四層斗拱層層疊疊,共784個,圓木板上還雕刻有二龍戲珠圖案。樓脊頂端有兩條神氣活現的琉璃盤龍。上下兩層12個飛簷挑角掛有風鐸。殿頂覆以黃綠色琉璃瓦。構思奇巧,宏偉壯觀。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清虛閣,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清虛閣為魯班所建.魯班與其妹妹打賭要在一夜之間建好一座樓閣.於是,魯班連夜開始建造.在快要建好時,他的妹妹在旁邊的草叢中看到了,她怕哥哥建好,贏了她,於是學雞叫.魯班誤以為真的天亮了,慌忙離開,在離開時忘記了拿他的斧頭.現在的清虛閣樓上還擺設著一把大斧頭,據說就是當年魯班匆忙離開時留下的那把斧頭。

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是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批准創辦的山西首家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該館佔地面積3100多平方米。館內收集陳列有瓷器、錢幣、傢俱、字畫、服飾、鼻菸壺、茶具、酒具、民間工藝品、石藝、根雕、石木磚三雕十一個文化系列的藏品。藏品數量近萬件,可謂琳琅滿目、異彩紛呈。它較好地展現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幾千年的發展軌跡。很多藏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代表著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藝術特色,是研究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不可多得的基地。

山旅晉中,第一站,榆次區——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在世界文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鮮明的個性和藝術特色洋溢著中華文明的民族特性,是中華文明的大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浩如煙海,本館難窮其盡,但是每件藏品卻是不可多得的中國文化載體,它展示的不僅是中國的優秀文化,更多地折射出中國人堅忍不拔、勤奮敬業的精神實質。該館的創辦,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