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8月19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半个父亲在疼》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行。著名作家毕飞宇、路内,与作者庞余亮一起,共话光阴的故事,分享了《半个父亲在疼》一书的创作初衷、缘起、文学特性及出版意义。

2018年 8 月,作家庞余亮首部自传体亲情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出版,蕴藏了作家对父亲、母亲以及个人私密成长史的坦诚书写,是一次人间大爱的极致表达。至真的坦白,至疼的亲情,催泪弹般的文字,穿透了这世间的阳光和灰尘,让我们每个人看到岁月无声的流逝,亲情的暖心力量。其中,与书名同名的单篇散文《半个父亲在疼》自2002年被《天涯》杂志推出以来,先后被50多种选本选载,入选中国文学作品排行榜,全国年度散文优秀作品选。几乎每逢父亲节,《半个父亲在疼》都被热读,赢得无数人间儿女的眼泪。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半个父亲在疼》上海新书分享会现场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半个父亲在疼》上海新书分享会现场

庞余亮:在中风老人的身上闻到了父亲的气息

上海书展会场,面对到场的近百位读者,庞余亮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与上海的缘分,“1948年,也就是七十年前,我的父亲和母亲划着一条小木船到上海黄浦江上谋生……七十年之后,我来到上海,分享写我父亲这本书”,让这次分享会有了不同寻常的纪念意味和情感韵味。

其后,庞余亮分享了“半个父亲”的由来——由于自己的父亲中风偏瘫,在生理意义上他只剩下半个父亲。及至父亲去世后,2001年春天庞余亮在路上看到一位中风偏瘫的老人,于是上前搀扶老人围着公园走了一圈,走的过程中仿佛闻到了父亲的气息。当晚,他开始写《半个父亲在疼》,每当电脑键盘打到“父亲”的时候,键盘都会抖,仿佛父亲不愿自己写作,因而每一个“父亲”的出现,都有着沉重的力道。庞余亮表示,自己把对父亲的责任、伟大、不堪,都慢慢地呈现在这本书上。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半个父亲在疼》一书作者庞余亮

如今,庞余亮的父母均已故去,他们的欢乐悲伤、恩怨情仇也随风而逝,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痛苦,但从写作中得到了心灵的抚慰。《半个父亲在疼》对于庞余亮而言,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本书写了将近三十年,出版之后,感觉自己终于越过了写父亲母亲的这个障碍,之后不会再写有关他们的事。

路内:“也是我记忆中间的故事”

作家路内,收到《半个父亲在疼》之后,才发现自己和庞余亮是半个老乡,书中所描写的许多细节正是小时候妈妈给自己讲的故事,因而备受感动。他提到,这本书 “也是我记忆中间的故事”,当自己看到书中“离开家乡三年后父亲去世”这句话时,眼泪都流出来了。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著名作家路内

对于这本书的写作特色,路内觉得庞余亮写自己父亲的笔法,不太像常规的中国式散文的写法,觉得作者和父亲的关系有种微妙的错位,仿佛庞余亮自己在作品中也站在半个父亲的立场上。这种纯粹、诚实的写法,很打动路内。“一个作家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写他父亲,这次写砸了,下次再写就没机会了”,说这句话时,路内向庞余亮表示感谢,认为这本书是庞余亮动用了所有的经验给了自己这么一次机会。

毕飞宇:庞余亮的创作永远藏着诗歌的力量

为了好友庞余亮的这次新书分享会,作家毕飞宇在上海整整等了五天,活动刚结束,即匆匆赶回南京。在生理意义的“半个父亲”之外,毕飞宇认为,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半个父亲”在书中体现:父辈一代人大多出生在三四十年代,活着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做父亲,也不会做母亲。在他看来,这部分人天生就是“半个父亲”“半个母亲”,而庞余亮的写作,呈现了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灵真实。

活动回顾|半个父亲在疼,为什么我们无能为力?

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

此外,毕飞宇觉得庞余亮的写作,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诗歌穿插在写作之中,他的小说里面、散文背后永远藏着诗歌的力量。从《半个父亲在疼》一书中,毕飞宇在父亲之外,看到了长辈、晚辈以及80年代激荡的岁月,自己尤其偏爱其中描写80年代大学生生涯的内容。

人生是一场边走边挥手的旅程,成长的路上我们与时光搏斗,作别自己过往的一切,也逐渐作别双亲的青春岁月。当父亲仅剩“一半”,母亲开始颤颤巍巍,我们对生命与亲情也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这是作家庞余亮个人的生命遭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面临的境遇。“希望在座的朋友跟我一起阅读庞余亮,欣赏庞余亮,品味庞余亮。”毕飞宇发出这样的号召。

书写父辈、阅读父辈,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行程留待每一位读者,去了解我们家中熟悉的陌生人,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在他们身上,藏着我们个人的生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