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怎麼死的?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淺口鞋兔




北宋名將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山西人。狄青出身貧寒,在他16歲的時候,家中突逢變故,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狄青的哥哥與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狄青因此也早早開始了軍旅生涯,精通騎馬射擊。

寶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叛,宋廷下令選擇衛士戍邊,任命狄青為指揮使。當時前線的很多將領被西夏打怕了,一將無能,三軍受累,士氣低落,根本無法對西夏組織起有效的回擊。狄青與西夏作戰四年,大大小小打了二十多場戰鬥,每次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身上中箭多達八次,攻陷多座城池。

由於狄青自幼面有刺字,所以他每逢衝鋒陷陣時,常披頭散髮,戴青銅面具,使他本來強大的攻擊力又多了幾分神秘的恐怖感,“面涅將軍”的美譽也由此得來。只要“面涅將軍”指揮的戰鬥,無一不勝,西夏軍視其為武曲星下凡,每每總是望風而逃,潰不成軍。



狄青在宋夏戰爭中的優異表現,使他逐漸在官場上嶄露頭角,當時的宰相范仲淹就對他頗為器重,多有提攜。范仲淹教狄青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志趣,終日埋頭苦讀,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了惠州團練使。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侵州擾府,氣焰囂張。狄青向宋仁宗主動請纓,要求率兵討伐叛賊。宋仁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並親自擺酒為狄青壯行。



狄青到達前線,二話不說就先斬了不聽號令擅自出兵的將領,令三軍震動。宋軍此前的節節失利,使叛軍的氣焰更加囂張,以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攻。狄青正是抓住了叛軍輕敵樂觀的心態,第二天便集結軍隊,一晝夜就越過了崑崙關,從歸仁鋪出來排兵佈陣。

出其不意,打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叛軍出來迎敵,狄青的前鋒大將孫節被殺,叛軍士氣大振,狄青手下的將兵有些膽怯了。值此危急關頭,狄青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猶如天降神兵,狄青更是好比項羽在世,李存孝重生,殺的叛軍大敗虧輸。

這一戰,成功平定了叛賊,打出了大宋的天威,也奠定了狄青北宋武將一哥的地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更何況狄青處在防火防盜防武將的宋朝,趙匡胤賊怕賊惦記的心態,早已決定了武將在宋代的尷尬位置。



不過相比後來的岳飛,狄青的結局好多了,至少他遇到了一個好領導宋仁宗。狄青在軍中威望很高,深受士卒的擁戴,朝廷很多官員出於各種不同的目的多次向狄青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求將其調出京師以便保全其聲譽,宋仁宗均未理會。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第二年,狄青嘴生毒瘡,不久便抑鬱而終。宋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大英雄狄青,是因為備受猜忌和擠壓,鬱鬱而終的。說起來,這是一個英雄的悲哀,也是一個朝代的悲哀。

狄青當初是和西夏作戰的,一開始並不顯貴,後因作戰勇猛,頗有大將之才,被韓琦和范仲淹提拔起來。宋仁宗欣賞狄青的能力,很重視狄青,先後升任步軍副都指揮使,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樞密副使。這些官職成就了狄青,也給狄青日後埋下隱患。因為自始至終,宋朝都重文輕武,皇帝和文官們總是各種貶低和陷害武將,要不然宋朝也不會積貧積弱,甚至到最後積重難返。

宋仁宗時,儂智高反叛,攻克邕(yong)州,又接連攻克九個州,包圍了廣州城。在地方武將毫無作為的時候,狄青主動請纓。宋仁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負責殲滅叛軍。他整肅軍紀,用計謀而一戰取勝。後班師回朝,被任命為樞密使,成為最高軍事長官。

朝中文官們以各種理由彈劾擠壓誣陷狄青,朝中猜忌不久之後達到了頂峰,狄青被罷官。他到陳州以後,朝廷還不放心,屢屢派人監視。狄青被謠言搞得惶惶不安,不到半年就發病鬱鬱而終,一代名將自此隕落。

狄青是在一個畸形的國家體制中死去的英雄,是在毫無政治野心而一心報國的情況下中被人中傷陷害而死去的戰士。記得小時候是看動畫片《大英雄狄青》長大的,深深地被他影響了,至今還記得令人熱血澎湃的主題曲。長大後,又學了歷史,知道了更多的細節,不禁在佩服的同時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