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狄仁傑的真實人生

狄仁傑未必沒有反對的勇氣,但他清醒看到社會上沒有能夠與皇權抗衡的力量,只好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做到公正廉明,儘量減少宮廷爭鬥對社會的損害。

中國大陸升起狄仁傑熱。2018年7月底,徐克導演的第三部狄仁傑系列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上映,講述他陷入最高權利鬥爭。當然,絕大部分內容是文學虛構。

當隋唐統一帝國鞏固後,經過隋唐諸帝不斷的加強皇權,到武則天執政時,皇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武則天好縱容氣氛恐怖的酷吏政治,哪怕是宰相,只要一句不合皇帝心意的話或一個不討皇帝喜歡的舉動,都可以隨時破家滅族,其他官員更不用說。此時做官,其下者諂媚上官,無所不為。

從唐中宗嗣聖元年(公元684年)到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狄仁傑雖然大部分時間在地方擔任寧州刺史、江南道巡撫大使、豫州刺史、復州刺史等地方上的職位,但中間也曾回到洛陽(此時武則天有意打造洛陽為都城)擔任文昌右丞。不過,他沒有多說半句犯忌的話。

就狄仁傑的經歷來說,他是得到唐高宗大力提攜的。狄仁傑初入官場,因為政績斐然,得到工部尚書閻立本等高官的賞識,聲名鵲起,唐高宗將其調到長安,擔任大理寺丞。就是在大理寺丞的任上,狄仁傑斷了不少案子,留下了“神探”影子。唐高宗曾經想把一件案子輕罪重判,狄仁傑當廷力爭,頂撞了唐高宗,唐高宗不但不予追究,反而欣賞其膽識,將其提升為糾察百官的侍御史。在侍御史任上,他又獲得唐高宗的支持,扳倒了佞臣司農卿韋弘機、左司郎中王本立,被唐高宗提拔為度支郎中。

度支郎中是度支司的長官,度支司掌管政府預算開支,是戶部最重要的機關之一。唐高宗把狄仁傑從幷州法曹參軍這樣的地方小官,提拔為政府要害部門戶部度支司的主管,知遇之恩不可謂不重。

按照春秋時代“士為知己者死”的倫理,狄仁傑應該竭忠盡智維護唐高宗和他子孫的天下。但是,在武則天廢唐中宗、軟禁唐睿宗、殘殺李唐宗室甚至自己稱帝的過程中,世人沒有看到狄仁傑有過反對的記錄,而在這些事上提反對意見的人最後都死了。從這個角度看,說狄仁傑明哲保身、韜光養晦,似乎並不為過。

並非苛求狄仁傑,狄仁傑未必沒有反對的勇氣。以武朝恐怖的政治氣氛和狄仁傑的智慧,他可以敏銳發現這時已經進入皇帝說一不二的年代。庶族出身的狄仁傑,並沒有士族對包括皇帝在內所有非士族的那種天生的優越感,也沒有士族的榮譽感,他清醒看到社會上沒有能夠與皇權抗衡的力量,與皇帝在根本問題上作對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有可能引起皇帝對反對派的肆意屠殺,損傷國家和社會的元氣。

他只好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做到公正廉明,儘量減少宮廷爭鬥對社會的損害。他不論是當職權很大的江南巡撫大使,還是當官低位卑的彭澤縣令,都恪盡職守,儘量造福百姓。這種“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的思維,當然也能夠舒緩社會矛盾,也可以造福一方,但總的來說不過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委曲求全之道。

從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開始,武則天為稱帝佈局,在一年內殘殺了幾乎所有宰相。張光輔、魏玄同、韋方質、蘇良嗣、範履冰、裴居道、宗秦客、邢文偉、史務滋、傅遊藝等宰相,品性或忠或奸,才幹或能或否,出身或高或低,通通被武則天以洗牌的方式或殺或貶。

宰輔為之一空,武則天以武氏宗親武承嗣、武攸寧以及若干親信為相,但為了帝國運轉,依然提拔了狄仁傑等幾位能吏加入宰相團隊。

這就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武則天“唯才是舉”。狄仁傑這樣的庶族官員,好不容易當上了宰相,不到半年就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落到來俊臣手裡基本上就如同下了地獄,但機智的狄仁傑先承認自己謀反,避免了直接被酷刑害死在牢裡的危險,然後找機會把消息傳到外界求救,最後奇蹟般撿回來一條命。

而大部分時候,被酷吏瞄上的官員只有破家滅族這一個結局。

然而,狄仁傑被放出來以後,武則天明知是酷吏誣陷,依然不懲辦酷吏,反而把狄仁傑等被酷吏誣陷的朝官貶往邊緣地區擔任縣令。可見酷吏政治絕非是武則天受到矇蔽所致,而是她有意縱容的,後來酷吏政治的結束也不是武則天良心發現,而是她的敵人已經被殺得差不多,不再需要酷吏政治了而已。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因武朝暴政而起兵反叛,連破周軍,荼毒河北,陷入深重統治危機的武則天這才想到起用狄仁傑來收拾局勢。於是,狄仁傑從偏遠的彭澤縣令直接升遷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安撫河北,並於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兩次拜相,前後三次成為武周的宰相。狄仁傑雖然三次拜相,但是任期加起來不到三年,而且是不連續的。史書上記下的最濃墨重彩一筆,是他恢復唐朝的努力。

好官狄仁傑的真實人生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劇照

武則天做皇帝時,已經將唐朝的國號改為“周”,為了將皇位轉移到武氏家族手中,武則天一度想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為儲君。而狄仁傑多次極諫,勸武則天立兒子李顯為太子,最終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勸告,把李顯從流放之地房陵接回長安,立為太子。即使將來沒有逼迫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皇位也會傳回李唐皇族手上,唐朝的恢復只是時間問題。

狄仁傑理所當然成為恢復唐朝的大功臣,得到此後歷代唐朝皇帝的尊敬,唐中宗追贈司空,唐睿宗追贈梁國公,唐玄宗直接讓狄仁傑配享太廟,給予十分尊崇的地位。從狄仁傑晚輩李邕的《狄梁公傳》開始,後世大詩人杜甫,名臣呂溫、范仲淹、司馬光,大學者王夫之等都對狄仁傑推崇備至。

這當然是實情,但狄仁傑復唐一事並不會特別觸犯武則天的忌諱,因而自己也就不會陷入殺身之禍。狄仁傑成功復唐,關鍵在於其智慧而非膽略。武則天對自家的武氏宗族,其實並沒有什麼感情,一度想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儲君,只不過是超強的權力慾衍生出來的執念而已。首先,武則天權力慾強大,親情淡泊;其次,武則天與武氏家族有極不愉快的過往,即便事過境遷,以其心胸也難免暗中記恨。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先娶相里氏,生武元慶、武元爽二子,然後娶楊氏,生武順(後來的韓國夫人)、武則天等三姐妹。武元慶、武元爽這兩位同父異母的兄長,以及武惟良、武懷運等堂兄都對武則天母女飽加欺壓。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立即把武元慶、武元爽貶謫到嶺南瘴癘之地為官,致使其很快病死,並且做局把武惟良、武懷運陷害至死。

武則天跟姐姐武順關係尚可,但武順竟與唐高宗有染,其女賀蘭氏也被唐高宗封為魏國夫人,有納為嬪妃之意,其子賀蘭敏之則一向膽大妄為,竟然強姦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武則天在武順死後果斷毒死賀蘭氏,賀蘭敏之也被流放嶺南,在路上自殺。

也就是說,武則天在稱帝前差點自己把自己滅了族,對其家族的恨意是十分明顯的。後來為了讓父親武士彠能夠血食,才把武元爽之子武承嗣、武元慶之子武三思接回來作為武家後嗣。武則天對武承嗣、武三思本身並沒有什麼感情,而且這兩人也極不成才,毫無政治才能和基本品德,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武則天一度想立他們為嗣,不過是想把自己改朝換代的成果傳之後世,把政權始終握在武氏家族手裡,

是超強的權力慾在作祟而已。

而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武則天的政敵,但畢竟也是武則天的兒子。武則天把他們從小帶大,即便武則天母子之情淡泊,也不是武承嗣、武三思這類武則天厭棄之人的後代可以比的。

於是,狄仁傑抓住這一點,主要從母子之情出發,打動武則天,並且利用武則天十分迷信的特點,加以巧妙勸說。比如武則天曾經夢見玩雙陸(一種遊戲棋)不能取勝,狄仁傑給她解夢說雙陸裡面有宮位,因為宮中沒有子所以你才不能取勝,這是上天催你早日確定東宮太子。武則天又夢見兩翅折斷的大鸚鵡,狄仁傑又解夢說,鸚鵡是指你的姓氏武氏,兩翅是你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只要恢復他們的地位,你的翅膀就復原了。

最終,武則天決定立李顯為嗣,自己也退回李氏媳婦的位置,對唐朝宗室加以善待,修復李、武兩家的關係。她對當年為了篡權奪位而施行的諸多暴政改弦更張,晚年政治頗有起色,這裡面確實是頗有狄仁傑的功勞。

只是,狄仁傑對恢復唐朝的功勞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狄仁傑的做法,其實預示了將來宋明官僚的困境。皇權的高漲下,皇帝的忌諱成了整個社會都不敢碰的禁區,皇帝的心情則成為影響政治的巨大因素。通過科舉得官的名臣們,只能對政治進行極其有限的改善,或者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面儘量造福國家和社會,基本上無法挽救王朝的衰頹。

*原文刊登於《鳳凰週刊》,完整版請購買雜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