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傅恆之死,影響整個東南亞格局

1

近幾日清風徐來,早晚時分已經感覺到了一絲涼意。難忘的夏日時光即將遠去,隨之而去的,是這個夏天最火爆的清宮劇《延禧攻略》。在結局中,富察傅恆領清軍遠征緬甸,不慎感染瘴氣之毒,

堅持患病指揮作戰,取得了一場勝利,最終卻因病情惡化不治身亡。

傅恆臨終前說他這一生守護魏瓔珞,已經守夠了,希望下輩子能換她來守護自己。可惜他不能親耳聽到魏瓔珞的回答了。正所謂此生無以為報,來世定不負深情。關於傅恆的悲劇結局,相信是賺足了傅瓔女孩的眼淚,更堅定了傅瓔女孩就是苦死,也堅決不吃衛龍CP一顆糖的信念。

而歷史上真實的富察傅恆,咱就不能扯和皇帝搶老婆這種荒唐事了。具體說到傅恆之死,和與之相關的清緬戰爭,就不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和幾滴淚帶過,因為這事對整個東南亞的格局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真實的傅恆之死,影響整個東南亞格局

2

自從好武的貢旁王朝佔據緬甸的統治地位後,大力發展軍事,這個曾經愛好和平,與世無爭的小國開始對外面的世界躍躍欲試。清朝時期,緬甸軍在經過一系列在中緬邊境的騷擾試探之後,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冬入正式出兵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

清朝發動自衛反擊戰,清緬戰爭正式爆發。大清堂堂天朝上國,面對緬甸這一彈丸小國,卻前後苦戰歷時七年之久,清軍總共四次出擊,戰況之激烈艱苦是難以想象的。

我們知道乾隆自詡十全老人,十全意為武功之十全,是指乾隆時期十次對外軍事行動的勝利。具體為“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其中把“降緬甸”列為十全之一,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最初大清朝顯然沒有把緬甸放在眼裡,交由雲貴總督劉藻領地方軍自行解決。劉藻這人雖不諳軍事,不過也以為打贏一仗易如反掌。但當清緬兩軍一接觸,劉藻發現事情並不簡單。緬甸軍採取游擊戰術,東打一槍西放一炮。劉藻多次帶兵圍剿無果,反倒中了不少埋伏,損兵折將,遲遲未能打開局面。

乾隆聞訊震怒,之前給劉藻定的目標是“窮力追擒,搗其巢穴”,結果卻是這樣。乾隆心想著劉藻怎麼連個小村子都攻不下,怪罪下來,劉藻被革職,壓力過大的他選擇了以死謝罪。第一位雲貴總督失敗。

緊接著走馬上任雲貴總督繼續與緬甸作戰的是邊疆大吏,漢軍八旗出身,時任陝甘總督的楊應琚,他被緊急調往雲南救火。不過換湯不換藥,輕敵冒進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於清朝將領的腦海中。楊應琚僅調了一萬五千人的綠營軍出戰,而綠營軍久承盛世,營務廢弛已經在日趨腐化的過程中,戰鬥力遠遠遜色於緬甸軍。但楊應琚依然選擇長驅直入進攻緬甸。

事實證明楊應琚對於緬軍的力量一無所知,調兵遣將分批進攻,大軍分散,各自為戰,兵力優勢反而成了劣勢。加上對地理環境也不夠熟悉,在緬軍的防守反擊戰術下陷入了泥潭,屢戰屢敗,被迫撤軍。

在這種局勢下,楊應琚畏懼乾隆怪罪,多次謊報軍情。乾隆坐在紫禁城內,屢屢收到前線大捷的戰報,動輒殲敵數千人。乾隆剛開始還非常滿意,到後來發現有點不對勁,

緬甸總共才多少人,照楊應琚這個殲敵數,十個緬甸加起來也不夠他殺的。再加上這個戰場位置,反而越打越往回走。

疑惑之下的乾隆派出侍衛去前線看看情況,這才知道了真相。乾隆此回是勃然大怒,打敗仗不說,欺君之罪罪無可恕,楊應琚被賜死。第二位雲貴總督失敗。

歷史上真實的傅恆之死,影響整個東南亞格局

這回乾隆終於開始稍微重視緬甸,朝中外戚富察家族登場,富察明瑞出任雲貴總督,他是傅恆的侄子,也是當時的名將。這一回調了清朝精銳三千滿州兵助陣,由明瑞親自統領,加上各地綠營軍,總兵力達到了兩萬五千人,勢必一舉蕩平緬甸。

饒是如此,清朝依然低估了緬甸。要說緬甸的心也真夠大的,竟然還是雙線作戰,真正的主力部隊正在北上攻打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前兩次擊敗清軍都是靠留守的一些殘兵剩卒。這一回清軍調兵遣將之際,緬甸軍已經拿下暹羅首都宣告勝利,可以抽調主力兵馬回援,這才是他們的最強狀態。

前期明瑞打得順風順水,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於是孤軍深入至緬甸腹地的辛古,距離緬甸都城阿瓦只有約80公里。可由於戰線拉得過長,補給供應不暢,加上對環境氣候的不適應,清軍多有感染患病者,無法做到速戰速決,陷入僵持局面。再加上緬甸軍不斷從暹羅回援,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緬甸傾斜,而明瑞終於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境地,兵敗自殺。第三位雲貴總督失敗。

歷史上真實的傅恆之死,影響整個東南亞格局

3

前後三次出擊,皆以失敗告終,三位總督先後自盡,這對於久處盛世的大清朝而言聞所未聞,可謂奇恥大辱。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究竟誰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力挽狂瀾呢?乾隆想到了一等忠勇公,富察傅恆。

富察傅恆家世顯赫,官N代,姐姐還是乾隆帝一生摯愛的白月光孝賢純皇后,備受乾隆寵幸,前半生可謂平步青雲。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傅恆不是一個吃老本的紈絝子弟,能力極強,文韜武略無一不通,

出可為將,入可為相。在平定金川與平定準噶爾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可謂是乾隆朝的絕對王牌。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傅恆率兵出征緬甸。

這一次清廷是前所未有的重視,三萬戰力極強大軍在傅恆的指揮下水陸並進,一路高奏凱歌,緬甸軍難以抵擋。但天不隨人願,深入緬甸內部後,清軍遭遇了最大的危機,由於溼熱氣候惡劣環境所產生的瘴氣,北方來的滿州兵極度水土不服,紛紛染上了瘴癘之疾,就連主帥傅恆也未能倖免。戰場上屢戰屢勝的傅恆,卻被惡疾擊倒,整個清軍因病傷亡過半。乾隆大驚,立即下令撤軍。

恰巧與此同時,緬甸方面並不知道清軍陷入如此絕境之中,多次戰敗的他們懾於清軍之威,宣佈罷兵乞和。這倒是正好給了乾隆一個臺階下,傅恆堅持到了接受緬甸國王的求和書,方才罷兵回朝。宣告了清緬戰爭就此告一段落。而僅僅兩個月後,傅恆病情惡化至無力迴天,不治身亡,年僅五十歲。

這一次清緬戰爭,雖然最後以緬甸稱臣求和告終,大清朝贏得了面子。但實際上,大清不僅兵力損失慘重,前後三任總督,甚至連傅恆這種肱骨之臣,皆因此戰喪命,實在是慘烈的“勝利”。

另一邊緬甸也沒好到哪去,本來已有成為東南亞霸主趨勢的緬甸在與清朝的對戰中元氣大傷,無力再對外擴張。本已被滅國的暹羅也重新崛起復國,整個中南半島的格局再度大洗牌,對日後產生了深遠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