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80後「公衛夫妻」十載紮根基層 守護山區羣衆健康

思渠鎮到官舟鎮,兩鎮之距24公里,車程不過45分鐘,他們一家,相聚卻難;

你8年,我12年,你我心相許,默默堅守,紮根基層譜寫無悔青春;

你在這頭,我在那頭,你我都在村頭,同做公衛一件事,只為守護偏遠山區一方百姓健康;

他們就是沿河自治縣鄉鎮公共衛生戰線上的夫妻檔——沿河自治縣思渠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冉振、沿河自治縣人民醫院官舟鎮分院王敏。

再遠、再難走的路,我都有要去

說起公共衛生,群眾沒有妙手回春的真切感受,醫護人員沒有的專業成就,且工作累、待遇低,大多紛紛選擇轉崗。但在沿河自治縣,卻有一對夫妻,數十年如一日,紮根鄉鎮基層,堅守公共衛生崗位,守護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健康。

從思渠鎮中心衛生院出發,車在盤山公路上彎彎繞。翻越一山又一山,站在山巔之上,一眼可見的山腳,因彎多路陡,車行足足用了一個小時,方才到達了一口刀村。

以往,泥巴土路的時候,扛著設備、揹著藥箱,徒步上山。這條路,對冉振來說,不知走了多少回。

沿河80後“公衛夫妻”十載紮根基層 守護山區群眾健康

冉振為群眾義診

2006年,26歲的冉振從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畢業,被臨聘到土地坳鎮衛生院,從事公共衛生工作。後來,愛人王敏也加入進來,從黃土鄉衛生院防保組長到縣人民醫院官舟分院婦幼專幹,一直從事公共衛生工作。

不管是在土地坳鎮,還是現在的思渠鎮,群眾居住分散,且大多居住在偏遠的深山中,這對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來說,無疑是一項挑戰。

冉振說,再遠、再難走的路,都得去,服務一戶得一家,去了總比不去強。有時,群眾不理解,被拒之門外是,厚著臉皮,一次又一次的宣傳,群眾慢慢就開始接受了。

“健康的關鍵在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最大限度減少群眾因病致貧。”冉振說,關口前移,希望什麼病都不發生,這正是公衛人追求的目標,也是公共衛生的價值所在。

沿河80後“公衛夫妻”十載紮根基層 守護山區群眾健康

王敏向育齡婦女宣傳健康知識

做好公衛 讓群眾少些痛苦和貧困

“預防大於治療,最好的醫生是你自己。”每次進村入戶開展公共衛生宣傳教育和健康服務,冉振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在思渠鎮邊江村,因交通閉塞,群眾觀念落後,村民生下小孩後,多不預防接種,紛紛表示:“不打預防,也沒害什麼病。”2014年前來思渠工作的冉振,聽聞此事,帶著團隊就往村裡趕,苦口婆心,一家一家的勸說,為村裡小孩預防接種和建立健康檔案。

現如今,該村群眾不僅僅主動預防接種,大夥還成了健康義務宣傳員。

沿河80後“公衛夫妻”十載紮根基層 守護山區群眾健康

到貧困戶家開展幫扶

村民鄧崇河,老伴體弱多病,兒子、兒媳常年外出務工。走訪中,瞭解這一情況後,冉振主動與鄧崇河“結親”。隔三差五,冉振就往村裡跑,送醫、送藥,關心倆老人生活起居和身體狀況。

“冉醫生費了很大心!家裡大小事兒,他比自家小輩還上心。”話不多的鄧崇河,說著說著眼淚就不爭氣流了下來。

得益於冉振開出的處方,鄧崇河老伴多年的老毛病沒有再犯,如今老兩口身體硬朗、精神好。

因全鎮健康扶貧任務重,大多時候冉振只能電話問候。但鄧崇河三兩天見不著冉振,心裡就不踏實,每到趕場天,他都要來衛生院看上一眼,爺倆家長裡短,每每都嘮上大半天。

沿河80後“公衛夫妻”十載紮根基層 守護山區群眾健康

冉振帶著團隊進村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一想到老百姓的苦 再苦再累也值得

10來年,冉振、王敏多次受到縣、鄉表彰。今年,冉振還獲得“全縣先進醫務工作者”榮譽稱號,還被作為鄉鎮衛生院院長候選幹部進行了考察。

“身邊的同事換了一茬又一茬,就我倆還在。”冉振說,沒有妻子的支持,他倆堅持不到今天。就拿鄉鎮工作來說,公共衛生工作事務雜、項目多,但每個鄉鎮具體抓公共衛生的,也就二三個醫生,需要面對一二十個村上百個分散的自然村寨,少則一萬、多則三萬的群眾。就一村一寨走訪,就得半年時間,更不必提要沉下來開展工作。

“誰叫我們是醫生呢。”王敏說,雖說相距不遠,倆人都在一線,一家人想吃頓團圓飯都難。

沿河80後“公衛夫妻”十載紮根基層 守護山區群眾健康

王敏開展健康培訓

去年,女兒成績有些下滑,夫妻倆本想“教育”一番,沒有想到,反被女兒奚落。“你平時輔導過我嗎、陪我做過作業嗎?”連番反問,讓夫妻倆好不慚愧。

同是去年,父親生病住院,做手術時需冉振簽字。此時,他正在攻堅貧困群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抽不開身,最後只得讓父親自己簽字。等忙完工作,再去看望,父親已靜悄悄病好出院。

談及家人,冉振、王敏夫婦都滿心愧疚,但一想到貧困群眾,總不由自主的走進他們,總想為他們做點事,好讓他們早日擺脫疾病、擺脫貧困,早日過上健康幸福的新生活。

沿河80後“公衛夫妻”十載紮根基層 守護山區群眾健康

冉振(左一)榮獲表彰留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