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粘旻環:金融產品的風控和營銷如何協調統一?

近日,在一本財經“三天兩夜CRO進階訓練營”風控培訓上,量化派CRO粘旻環,結合自己在Capital One時的工作實例,對營銷、風控和產品的關係,進行了精闢、透徹的闡述。

以下為講座整理。因篇幅原因,部分內容有刪節。

粘旻環:

我們這堂課的主題,是風控、營銷和產品如何協調統一。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我們的風控策略做得很好,但是量上不去;我們在產品設計上也監控到了很多東西,但推進得很慢;我們原來設想的盈利水平應該很高,可是做著做著,發覺不賺錢。這是為什麼?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跳出 “風控”的思維侷限,站在風控、產品、營銷的全局來想問題,這三個方面任何一個鏈條上的環節拖後腿,都不可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我跟大家分享幾個具體的例子。

合規風險

九卦|粘旻環:金融產品的風控和營銷如何協調統一?

金融一定是強監管領域,所以合規風險是行業要時刻考慮的。

Capital One是以信用相對下沉的人群起家的。通過一些營銷測試,我們發覺,有一個人群的Response特別高:發郵件,他們回來的申請率特別高。同時,他們的壞賬率低,用戶黏性高。

這個客群,就是曾經破過產的人群——不是每一個破產的人都這麼優質,優質的,是那些已經破產了一段時間、基本走出了破產困境的人,他們在重新尋求建立信用。但在美國,因為有破產記錄,不管他們做什麼,都寸步難行。

這個時候,Capital One發信用卡給他們,而實際上他們沒有別的卡可用,所以他們的活躍度非常高,黏性非常強。因為這是他們唯一可用的卡,他們也不會輕易逾期,所以這個客群非常賺錢。

那我們就想,我們應該做營銷,告訴更多以前破產過的人:“我們這裡有產品適合你。”我們這樣做了,很多人來申請。

但沒多久,美國的監管機構OCC就找上門來了,說有客戶舉報,說他們有破產記錄,接到了我們的營銷信息,然後來申請,結果被拒了。

大家猜,這個被拒原因是什麼?

是我們的風控說:“不好意思,我不能給你發,因為你有破產記錄。”

大家在衝量、在為業務保駕護航時,要深入瞭解,到底我們在前面做了什麼樣的營銷。我們的營銷傳遞了什麼信息,吸引到了什麼樣的消費者?我們是否針對這個人群,做了比較精細化的風控?我們要整個連起來思考,否則很容易出一些大問題。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Capital One曾經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針對小白人群,比如剛來美國的移民和外國學生。雖然美國的徵信覆蓋率在80%以上,但這部分人群,在任何一個徵信局,都沒有徵信記錄。

能移民到美國,肯定不缺錢;如果在美國讀書,肯定是高級知識分子,風險相對低。這個群體的用戶畫像其實是蠻好的。但做了幾年以後,這個業務被監管叫停了。

為什麼?小白戶不是不能做,但大家怕的是什麼?你這個人沒信息,會不會是詐騙、洗錢的?有一些三無人員的信息,雖然可以用徵信以外的數據進行補充,但是信息是否準確?你不能保證每一個人的身份都能被核實——美國監管會有這樣的一個擔心,所以後來這個客群就沒有做下去。

很多時候,我們要考慮政策的變化。

在美國,2010年的信用卡法修改以後,21歲以下的年輕人不能獨立地申請信用卡,必須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擔保。不是說一刀切,完全不能做,但是我們要保護這些年輕人,在他們監護人的允許和擔保之下,仍然可以服務這樣的人群。

一刀切,或者說用一個策略、一個模型、一種產品,去服務所有的人群、所有的場景,肯定是行不通的。要麼會出現落地難,因為你根本沒有解決營利性的問題,或者沒有針對性地解決風險的問題,要麼你會發現有很多問題沒法很快解決,同時可能造成很大的政策風險。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學是風控連產品一起在想的。

產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互聯網產品,就是客戶跟你交互的頁面、整個申請的流程,包括貸中貸後的流程。要怎麼樣去設計,才能讓客戶的轉化率提高,同時有一個特別好的體驗?

另外一個產品,是金融產品,其設計包括利率要怎麼定,額度要在什麼區間,借款期限是多長,是循環額度的,還是說借了3期、6期、12期就還了。

做風控的時候,如果一個互聯網產品設計得特別爛,突然間整個產品線支付打款環節發生了問題,但還是有些用戶在那裡守著,一定要在你這裡借款,那麼,這些用戶的質量,一定很差,他的風險,就是比一般的用戶更高。

如果你把利率定得比較高,比如在24%-30%,想吸引風險比較低的用戶,也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咱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進來的是什麼客群,其實已經有一個基調了。怎麼去調這個策略,用什麼數據源,反欺詐做得怎麼樣,規則怎麼調,模型怎麼建,是建短期還是建長期的風險模型……都是後話了。在整個框架已經基本定調後再去做這些事情,後者的效果是相對有限的。

營銷、風控、產品,必須協調統一。

信用卡案例

九卦|粘旻環:金融產品的風控和營銷如何協調統一?

1990年代,Capital One的業務發展得很快,基本上是靠Sub-prime(次級借款人)起家的。

美國公認的信用分是FICO分,其區間大概在350-850分之間。

720分以上的人群,叫Super-prime(超優借款人)。他們風險低,基本不欠錢,所以除了消費能力很強的黑金卡人群,相對來說不怎麼賺錢。我們在這個人群上的利潤,來自商戶的刷卡費。

在660分以上、信用歷史又比較長的人群,叫Sub-prime(次級借款人)。他們額度低,但收入相對也低。他們會願意借錢,利息和逾期費是主要利潤來源。

在660-720分之間的人群,是Prime(優質借款人)。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原來在Super-prime裡,後來遭遇了一些事,經濟上遇到問題,滑到了Prime。還有一部分是剛才說的移民或者留學生。這些人裡能掙錢的,也是那些可能每個月會欠一些錢、會循環還款的人。

那我們就在想,怎麼去設計一個產品,向Prime的人群拓展。

我們當時對Prime人群設定了獎勵機制,用戶刷卡消費,可以得到獎勵。在額度上,我們選擇了low and grow的方法,一開始給的額度不高,但在3個月或6個月時,會根據情況提額。為了保證他們用卡,我們還增加了信用卡代償功能,先期給他們比較低的利率。

這個產品為什麼不成功?利潤為什麼會薄?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大家現在可能會說,我做這個金融產品,就直接去找FICO在660-720分之間的人去做營銷,但在Capital One,我們會事先拿模型來找這個人群,把他篩選出來,再去發郵件,或者做廣告營銷吸引他們,以控制營銷成本。

我們發現,一開始在營銷階段建風險模型時,找的那個人群,相對來說風險較高。如果風險分是從1到10,1是風險最低的人群,10是風險最高的人群,我們當時說,挑選出來的這些人群裡面,如果1-10全都營銷,肯定hold不住,風險太高,可以只做1-7。所以我們排除了8-10這個人群。

但是,信用卡代償概率高的人群,基本上都集中在8-10這個風險區間。我們想要控制風險,把風險從1-10 cut到1-7,但控制風險的同時,我們也把信用卡代償的人群,基本都cut掉了。

我們在一段時間裡給了比較優惠的利率,但是一停,他們就跑了。這個人群是特別精的,而我們為了控風險,都選的是這個人群裡面風險特別低的人群。他們有利可圖就用,沒利可圖就跑,所以客戶流失率也大大高於我們的預期。

這個項目本來準備賺幾千萬美元,但是上線後並沒有達到預期。

一個人群要能夠盈利,尤其是可持續性盈利,有非常多的、不同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我們拆得越細,看得越細,得到的洞見就越多,就想得越全面。不想清楚的話,可能這個產品不管設計得多好,做下去都永遠達不到預期,甚至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這個損失,可能不是從風險來的。

大家現在做風控,都會想說,我只要控制壞賬率、不良率。那有沒有想過,壞賬率、不良率,你有可能控制得特別好,但是你這個產品虧得一塌糊塗。

我們設計一個金融產品,或者在想,在某個場景上去用金融產品服務這些人群的時候,要去想一下這部分人群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支持這個盈利模式的因素到底是什麼。會有非常多的因素在裡面,而且它的權重,在不同的人群上是不一樣的。一定要去思考這個問題,否則就容易掉進坑裡面。

我一再強調,做風控,並不是指“控壞賬”。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長期可持續性地盈利,這是最關鍵的,而可持續盈利,並不是只有壞賬一個因素。

車貸營銷案例

九卦|粘旻環:金融產品的風控和營銷如何協調統一?

2000年初,Capital One的佈局從信用卡擴展到了車貸。2005、2006年,CapitalOne做了一個戰略的決定,要大力地發展車貸。

過了一陣子,我們發現特別奇怪:所有策略看上去都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進來的客群,卻往高風險的人群偏移。

是不是我們的營銷出了什麼問題,或者是我們的模型、數據出了問題?我們做了很多調查,也沒發現問題。後來大家覺得,應該深入到營銷的場景去觀察,看整個流程是不是符合預期。

問題出在銷售人員身上。

為了佔領市場,我們採取的是高返傭制,所以一開始,銷售人員是很樂意把用戶推給CapitalOne的,甚至把特別好的用戶都推給我們。但優質用戶並不是Capital One的模型樣本所覆蓋到的人群,所以模型沒有對優質客戶的信用作出科學的判斷,導致我們的模型把這些特別好的用戶拒了。

銷售人員最大的KPI是什麼?是賣車。所以推好客戶被拒後,他們就到另外一個極端去了:其他家都過不了的高風險客戶,才推給Capital One。所以我們高風險的壞用戶佔比很高。

所以,究其原因,是我們的風控模型並沒有跟銷售的營銷策略打通。

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們就採取了一些策略,派風控模型人員到經銷商那裡,培訓銷售人員。我們告訴他們,我們這些模型策略相對比較偏好哪些用戶,哪些用戶儘量不要往我們這邊推。後來,轉化率大大提高。

這個問題算是解決了,但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在遇到一些場景驅動的產品時,要線上線下連貫起來考慮,否則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甚至造成比較大的損失。

九卦|粘旻環:金融產品的風控和營銷如何協調統一?

在現實中,因風控、營銷和產品脫節造成重大損失的案例,屢見不鮮。

只有將三者協調統一,才能少走彎路,有效推進工作。

而這,對互金從業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中的圖片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