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掰玉米是怎样的体验?

康存亮


每年的十·一后,到了收割玉米的季节,这时家家都把存放苞米的“苞米楼子”打好。

都说“三春没有一秋忙”,为防北方早到的初雪,农民开始了起早贪晚的忙碌。割倒的玉米要一穗穗的扒,苞米皮子紧紧的包在苞米上,想扒下来是很费力的,抠的手指都疼。这的就要借助一样工具――苞米钎子(我最早用的苞米钎子是竹筷子削的,现在用一只铁制的,十几厘米长,一厘米宽,一头磨尖,尾布打孔系松紧带,以套在手上不掉,也不影响手指活动为准)。用钎子尖划开苞米皮子,这样就轻松多了。

每天要干十几小时的活儿,每天要扒出一亩地(一千平米的大亩)。弯腰时间长受不了,就要跪在地上,这样交替着。我常说这样一句笑话“也不知你能给我打多少粮,天天都给你跪着”。如果地多,自己家里的人是干不过的,平地雇收割机,山坡地小块地雇人工。这时算计着少雇工,自己多干点儿。种地真真的只是挣辛苦钱。秋收要干一个月,有时还真的捂雪里,好在第一场雪都站不住。


做为一个农民,说是对土地有感情,离不开,到不如说为了生活,哪怕再苦也得坚持着。

收获的季节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季节,看着自己一年的收获,心里踏实。


追梦人鱼泪满江


小时候,家里也种了很多玉米,每到九月份,就要帮忙采收玉米。

我们这边都是山地,田地中不通公路,所以玉米的采摘和运输必须靠人力。因为处于夏末,中午太热,采收玉米必须赶早,一般天亮六点左右,简单吃过早饭就出坡了。

因为玉米叶上、胡子上都有毛,容易引起皮肤瘙痒,我们这边方言叫“胡草”,所以哪怕再热,每个人都会穿长袖长裤。

掰玉米也是一个技术活,每人背一个背篓,左手握住玉米杆,右手掰下玉米,然后反手将玉米扔进背后的背篓中,扔的力道和方位要合适,力道大了,就扔出去了。

背篓满了,就会集中到一个地方,将玉米收拢到一个大背筐中,为了装的多,怎么装玉米也是技术活,玉米是个锥子型,一般都会竖着插,一个挨一个,见缝插针,这样装的玉米最多,然后家里的壮劳力就会将装满玉米的背筐背回家。

背回家的玉米,要尽快把玉米外面包裹的叶子剔除,干了就不好剔了。然后就是晾晒了。

现在我们这已经都种柑橘了,很少有种玉米的了。所以很多年没有这种体验了。






熊二是个二货


玉米成熟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后,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家人团员,举国同庆,农民朋友是既高兴又辛苦。等来在外工作或学习的家庭成员们回家团聚共度佳节,繁忙的秋收又免不了辛苦劳动一番。


平原地区现在都实行机械化了,可以用大型收割机来收割了,玉米脱皮或者脱粒,秸秆粉碎,一步到位。只有个别不方便机子进去的地块还需要人工掰了。

山地或者丘陵地区种玉米的可能只有人工掰了。

掰过玉米棒子的都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活,很辛苦。

掰玉米棒子之前要做好身体防护,戴草帽,戴口罩,戴手套,围毛巾,穿长衣长裤,这些都要做好,不然可有得罪受了。防护不好的话,就会被划伤,花粉散的满身满嘴满鼻子里都是灰,又疼又痒,浑身难受。


掰了玉米棒子还要装袋子,扛袋子,装车运回家,之后还要砍秸秆,捆秸秆,装运秸秆。

所以,这些活计干下来,费时费力,很辛苦。农民种地不容易,现在种地的还都是老一辈,都是上了年纪的。等他们都老了,种不了地,我们国家可能都实行农场制了,规模化,机械化。套用一句流行话,且行且珍惜吧,也请体谅理解农民的不易和辛苦。


石庄小村


这种体验现在想想都感觉累!

大概6年前的样子,我们老家的玉米基本都是手工掰的,那时候没有收玉米的机械、只能人工进行!

下面俺是乡下人讲讲小时候掰玉米的感受

玉米的个头很高,大概得有2米到三米左右,首先那时候的天还算比较热的,中秋前后的样子,你一定要穿长袖的衣服,脖子里最好有手巾,可以擦汗也可以保护脖子不被划伤,同样要穿裤子,这样做也是保护皮肤不被划伤,但划伤是不可避免的!

装备完成以后就要开始干活,一个人负责三行,我们前期的就是有人专门掰下来、直接扔在地里,然后后期用麻袋或者竹篮子在进行收集,用肩扛到地边,再装车拉回家里!

那穿梭在玉米地的感觉简直不要太难受、手臂活着大腿被划伤,然后汗液流进伤口,跟盐三上去一样,不算很疼但是很难受,有的时候一亩地弄完身上真有好多道划痕!

玉米收割以后,还要玉米秸秆砍掉、这个活也是比较累人的,用砍刀每棵每棵的砍,一亩地一个人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为什么说农民苦呢,就是太难了!

现在几乎不用受这份罪了,但是每亩地又增加了好几十块钱的额外机械支出!


俺是乡下人


秋天农作掰玉米是怎样的体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秋天,黄澄澄的玉米棒子成熟了,农民就要到玉米地了掰玉米棒子了。农妹子作为一个农民的子女,自然是掰过玉米棒子的,那种滋味是酸爽的。

没有体验过的人,往往会觉得农民搬玉米棒子是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其实农民掰玉米棒子是很辛苦的。

每到玉米成熟的时候,老家就开始进玉米地掰玉米了。在农妹子的老家,还没有全部实现机械化的收获玉米。听老农说,机器掰玉米现在的技术并不过关,容易掉玉米棒子,有的还被碾碎在地里了,很快就会长一地的玉米苗子,浪费的很。因此我们家很多农民都还是手工掰玉米。

玉米杆的茎叶是很锋利的,就像一把把的小锯片一样,会把人的肌肤划伤,然后就会又痒又痛的很难受。有时候还会伤到眼睛,火辣辣的直流眼泪。所以农妹子一到玉米地里,就坏穿长衣长裤的,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样胳膊被划伤的机会就少一点。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钻来钻去的很闷热的,一会功夫就会浑身的出汗,然后脸上就有很多的灰,顺着脸颊流下来,用胳膊一擦,满袖子都是脏兮兮的泥水。

所以说,农民对汗滴禾下土的理解是很深刻的。每一次进地劳作都是一场艰难的磨练,为了生活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大太阳地下辛苦的劳作。

农民很辛苦,请善待农民,在农民丰收的时候,不要在价格上刁难农民。


农民妹子一枝花


小时候在秋天时帮助大人掰芭米,很兴奋的。当时我们那儿习惯是把大地苞米杆都割倒,然后就一棵棵地从上面往下掰苞米,再往苞米堆里扔,偶尔会碰到比较嫩的小苞米棒,于是就那么生吃了,甜甜的,香香的,一咬满口苞米汁儿,好吃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