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總結產業十大創新與五大趨勢

今年是集成電路(IC)發明60週年,9月5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相關活動上表示,從過去他年輕時與半導體的發明者Jack Kilby聊天開始,接觸到半導體至今,整個產業依循摩爾定律的發展,帶動產業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創新的晶圓代工模式,不但讓臺積電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也讓客戶得利。而未來藉由創新的應用或材料的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成長仍將高於全球的經濟成長率。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總結產業十大創新與五大趨勢


半導體發展,原則上都在跟著摩爾定律走

張忠謀指出,60年前,也就是在1958年5月至9月期間,半導體IC的發明者Jack Kilby常拿著一杯咖啡,在下午5時半至6時左右,到辦公室找他聊天。當時Jack Kilby表示,他在發明一項東西,名叫半導體。

之後,1958年9月16日,全球第一個集成電路問世,當時張忠謀27歲,Jack Kilby比張忠謀大10歲。張忠謀笑著說,自己是中國臺灣唯一跟IC發明者喝過咖啡的人。

張忠謀進一步表示,自1948年全球第一個晶體管發明至今已有70年的時間。

而這70年來,半導體發展以及過程中個別半導體公司的興衰,都跟隨著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Gordon 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的趨勢來走。

所以,摩爾定律就變成了全球半導體業技術進步的規則。張忠謀表示,摩爾定律的最大意義就是假如不照摩爾定律做,或做不出來。但是競爭者卻做出來產品來,那我們就不好過日子了。

因此,到現在雖然摩爾定律有點鬆動,但原則上都還是跟著這個定律走。

而隨著摩爾定律的發展,臺積電在80年代首創由晶圓代工與IC設計分開獨立的商業運作方式。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樣的創新決定使得臺積電從中得利。對此,張忠謀認為,相較臺積電的受惠,更大的受惠者是臺積電的客戶,也就是無晶圓廠的半導體廠商。

張忠謀強調,在半導體產業中,假如臺積電不存在,這些公司就不存在了。而這些公司是過去數十年最創新的公司,所以臺積電的成功,可說是整個社會都受惠。

半導體產業總結與展望:十大創新與五大趨勢

張忠謀認為,從晶體管發明至今的70年時間裡,這段期間產業出現了10大創新,推動半導體走到了今日。

晶體管發明,與摩爾定律是其中兩大創新,除此之外還包括Si晶體管發明、集成電路發明、MOS Techology、DRAM和Flash存儲、封裝測試、微處理器、VLSI Systems Design技術與晶圓代工熱潮的興盛。

張忠謀指出,上述十大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是發生在1985年以前,1985年以後,暫時沒有看到能夠與上述10個創新相提並論的,不過,有五個趨勢值得密切注意:

大陸半導體的崛起、2.5/3D封裝技術、EUV光刻機、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新材料如C-tube/Graphene 等,或許可以等到十年後再來檢視,這五大趨勢對於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是否足以改變產業風貌,甚至是人類的整個生產生活?這是值得關注的。

本文內容參考自TechNews科技新報、DeepTech深科技的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