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沒死於暴秦,爲何相繼被自己人殺死?

楊壽強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為反抗暴秦的殘酷統治,面對“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局面,毅然舉起反秦大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然而,這次起義如流星劃過天際般迅速墜落,陳勝、吳廣雖然是敗在秦軍手裡,但是,最後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陳勝吳廣起義)

第一,陳勝過早自立為王,埋下諸多隱患。

起義軍在攻下陳縣後,面對地方三老說的“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的勸說,陳勝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和喜悅,迫不及待地自立為王了。

其實,陳勝的部下還是有頭腦清醒的人,比如魏國大將張耳和陳餘。它們就曾力勸陳勝緩稱王,“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

但陳勝稱王的決心堅如磐石。

正是因為陳勝過早稱王,暴露了他起義的私心。

陳勝有過一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對他起義終極目標的最好詮釋。說明他在走投無路情況下的奮起反抗,目的是追逐名利,求取富貴,封王拜侯。所以,陳勝無視張耳陳餘的勸告,急迫地滿足了自己對權利的渴求。

過早稱王的後果之一,就是失掉民心。

在當時的情況下,民心是起義隊伍的根基,失掉了民心,便師出無名,便丟掉了隊伍。

過早稱王的後果之二,就是造成隊伍內部的分崩離析。

(陳勝雕像)

陳勝在陳縣稱王后,派遣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為副將,進攻趙地。在武臣的努力下,趙地得以迅速平定。武臣打算親自將捷報呈報陳勝,張耳、陳餘阻止了武臣,勸說他自立為王。武臣抵擋不住誘惑,隨即在趙地稱王。

陳勝聞訊後,極為憤怒,欲誅殺武臣全家。後經蔡賜好言相勸,方才罷手。

但由此引起了連鎖反應,韓廣稱燕王,田儋自立為齊王,周市立魏咎為魏王。

諸王並立,各懷鬼胎,相互掣肘,內耗不斷。隊伍不再聽從陳勝調遣,陳勝的威信也急劇下降,整支義軍各自為陣,一盤散沙,大大地削弱了起義隊伍的戰鬥力。

過早稱王的後果之三,就是貪圖享樂。

稱王后的陳勝,面對已經取得的一點小成就,沾沾自喜,盡情享受權力和王位帶來的虛榮。不再親臨戰事一線,不再與當初的貧苦農民並肩戰鬥,導致他和義軍官兵離心離德,戰事每況愈下。

第二,言而無信,誅殺功臣。

陳勝的另一句名言是“苟富貴,勿相忘”。但當初的田壟夥伴前來投靠他時,他的不屑一顧和傲慢冷酷就顯露了出來。他甚至誅殺了因一時不小心說錯話的長工同事。對同事如此,對老丈人同樣無禮。見面時“長揖不拜”,老丈人只好扔下一句話:“怙亂僭號,而傲長者,不能久矣!”憤而離去。

至於葛嬰,在不知陳勝已經自立為王的情況下,擁立了楚國貴族後裔襄彊為王。其目的不外乎穩定軍心,安撫百姓。且在得知陳勝稱王后,及時採取了補救措施,斬殺了襄彊。但陳勝仍不能容,取了葛嬰的性命。

葛嬰對陳勝忠心耿耿,稍有差錯便遭致殺身之禍,這種做法未免讓其他功臣寒心。

吳廣的死,陳勝也難脫干係。

(大將章邯)

周文在西征路上高歌猛進,幾乎沒有遇到秦軍的抵抗,直抵函谷關,距離咸陽僅百十里地。胡亥慌了神,遣章邯率一干死囚,以不要命的打法,大敗周文於澠池,周文自殺身亡。

消息傳到滎陽,吳廣已率部圍困滎陽數月,久攻不下,軍心不穩。

吳广部將田臧、李歸擔心被章邯和城內守兵內外夾擊,勸說吳廣早作打算,但吳廣不為所動,決意攻下滎陽。

田臧、李歸等隨即假傳陳勝王命,“吳廣久留滎陽,暗藏禍心,蓄意謀反,我等受陳王命處立斬”。斬殺吳廣後,田臧修書一封,將情況報告陳勝。

陳勝的表現相當反常,不但沒有問罪于田臧,反而任命他為楚國的令尹,著其率部阻擊章邯。

吳廣在大澤鄉和陳勝共舉大事,為成功起義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和陳勝算是患難之交,又是陳勝敕封的“假王”。陳勝對吳廣的死如此冷漠,莫非早在他的預料之中?抑或就是他的授意?

第三,陳勝、吳廣缺乏戰略眼光和領導才能。

當初,張耳、陳餘苦勸陳勝暫緩稱王時,還有一個戰略目的,就是希望陳勝拉攏各國貴族後裔,聚攏人心,凝聚力量,協助他們反抗暴秦,恢復舊國。如此一來,何愁霸業不成,反秦不勝?

但農民出生的陳勝顯然缺乏如此長遠的戰略眼光,階級侷限性暴露無遺。

所以,陳勝最終為自己的無知買了單,被車伕莊賈所殺。

不過,陳勝、吳廣仍不失為英雄,他們敢於直面壓迫,奮起抗爭。雖最後禍起蕭牆,慘遭自己人殺害,但他們在大澤鄉的振臂一呼,註定載入歷史,光耀千秋。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爆發於秦二世元年秋天,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和吳廣等900多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

根據秦朝法律,過期要斬首。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將尉,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致使大澤鄉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一下子就點亮了泥腿子們的心房。

因為在那之前,似乎所有的帝王貴族都是繼承製的,就算從五帝到夏商周的創始人,那個個都不是凡人。我們不由的感慨陳勝的偉大,雖然沒有從泥腿子登上帝王寶座,可他也結結實實的給了高貴種子們一腳,讓後人看到了無限的希望。

然而,通過分析來看,陳勝吳廣實則是亂民反叛,與北宋梁山泊的宋江起義無異。

陳勝吳廣在二世即位很短時間之後就造反了,這個時間有多短呢?

秦始皇死於盛夏,屍體發臭,秦始皇死後二世即位,而同年七月,陳勝吳廣造反。七月也是炎熱的季節,而中國非常熱的時間也就是三四個月,意思就是說,自秦始皇病逝到二世即位再到陳勝吳廣造反,才幾多時間?

只怕是胡亥剛剛即位,他們就反了,趙高“用法益刻深”,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把百姓逼得沒有生路了嗎?哪個朝代不是朝廷要腐朽很多年才激起民變的?即便是“用法益刻深”,趙高會蠢到剛剛扶植胡亥即位就那麼急不可耐的激發民變嗎?

他最著急的應該是剪除政敵,而不是難為幾個如陳勝吳廣這般的芥子小民。所以,暴秦逼民反,不足取。

陳勝和吳廣兩個人更像是蓄謀已久、不犯法作亂覺得沒出路的“宋江”,而不是什麼臨時起意、不得已而為之的“林沖”。

和項梁、項羽、張良這些六國餘孽們一樣,他們整日裡想的都是回到從前。那時候,天下被分為各個諸侯國,國家間經常打仗,君主們活著不易,為了生存或者活得更好,君王們對有本事的人不得不待見。

這些有能耐的人被逼著領頭去幹苦力和站崗,最多掙個仨瓜倆棗,也就是照顧住自己這張嘴,還時不時被官僚主義戕害,這種經年累月的精神折磨不讓人瘋掉才奇怪。

陳勝和吳廣應該是這種嚮往通過變天、徹底改變生活且已經幾近魔怔的投機分子。

眼見的大好形勢,陳勝的好基友吳廣,又為什麼會被殺?

據《史記 陳涉世家》記載,吳廣領兵攻滎陽時,另一位起義將領周文率十萬義軍直搗咸陽,因孤軍深入,形勢極為不利。數月後,終因寡不敵眾,慘敗於澠池(今屬河南)。這時,秦王朝組織數十萬軍隊,反擊義軍。田臧等人見周文戰敗,秦軍不久即至,滎陽遲遲未克,就準備分部分兵力牽制滎陽之敵,以大部分精兵迎擊秦軍。

他們私下商議,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假借陳勝之命殺了吳廣,獻其首級於陳勝,不知出於什麼動機,陳勝默許了這件事,而且還升了田臧的官。從這段史料可知,吳廣驕奢自大,剛愎自用,以至於部下無法與他商議軍事行動計劃,不得不殺之。

有的通史著作據以稱“吳廣驕傲無能,被部將田臧殺死”。


刀墓手札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並不奇怪。

農民起義,說好聽了是反抗政府暴政的起義。

說不好聽了,就是幾個野心家利用活不下去的農民鬧事,藉此獲得各種利益。

大家可以看看,所謂的農民起義以後,其實農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一樣是被奴役、被橫徵暴斂。

只有少數領導人成為皇帝或者貴族。

陳勝吳廣也是一樣,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所謂“皇帝輪流坐、明天到我家”,而已。

既然如此,一旦涉及利益的爭奪,說白了就是爭奪大權,自然什麼手段都要用,包括殺人。

陳勝發現吳廣似乎不聽號令,試圖培植自己黨羽,就毫不留情將他殺了。

同樣道理,陳勝剛剛有點起色,就誅殺部下,甚至把來投奔他的兒時同伴也殺了,目的是不讓他說出自己貧困時候的事。

這種情況下,他的部將也紛紛獨立。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 攻取魏國舊地的周市也成為魏王。 群起響應的各地英豪也不再聽陳勝節制。

於是,陳勝很快失敗,被部下莊賈殺死去請賞。

大家仔細看,所謂農民起義基本都有大規模內訌。

比如太平天國、紅巾軍、赤眉軍、黃巢等等。有些內訌不激烈,領袖可以迅速平亂。

有些則直接導致農民軍分裂。

更誇張的是,很多農民軍是剛剛有一點成就,就迅速內訌,比如太平天國。

一種說法是:中國農民目光短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


薩沙


屌絲難成大器啊,中國歷史幾千年也就朱元璋成功的屌絲逆襲了。


一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道出了陳勝心中的遠大志向,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拉開了秦末反抗的大幕。

精心謀劃的起義

209年秦二世徵兵去戍邊,陳勝、吳廣都是帶隊的屯長,二人雖然相識不久,卻已經是無話不談的好友。

部隊行至大澤鄉附近,天降大雨,道路被雨水沖斷無法前行,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沒有按期到達,所有人按律都應處死,陳勝吳廣被逼,密謀起義。

為什麼說是精心籌劃呢,因為在起義之前陳勝不但想好了藉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還找到了精神領袖,扶蘇和項燕“今誠以吾觽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他們為了蠱惑人心,還裝神弄鬼的讓“狐仙”喊出了“大楚興,陳勝王”,最終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大幕拉開。

聲勢浩大的起義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起義,徹底點燃了全國的反秦情緒,短短一個月,陳勝吳廣連克數縣,並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至此,陳勝吳廣作為一個農民起義算是成功的,他們不但自己建立了政權,還將起義蔓延至全國。

陳勝吳廣的結局

先是吳廣圍攻滎陽不利,被田臧借陳勝之名殺害,而陳勝責備車伕莊賈殺害,更是遺恨千古,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原因眾多。

1、人心盡失

陳勝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起義,可是政權建立後陳勝首先稱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精髓陳勝領悟不到,導致失去了人心所向,他的部下消防他紛紛自立,起義軍內部分裂。

2、戰略失誤

陳勝被起義之初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們制定了“主力西征,偏師略地”的戰略方針,他們錯誤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以孤軍入關妄圖滅亡秦國,最終大敗被群雄看了笑話。

3、遇上了強敵章邯

章邯以驪山數十萬刑徒為軍這一招確實狠,再加上章邯又是名將勇將,陳勝吳廣面對強敵準備明顯不足,最終都是在章邯的進逼下被自己人殺死。

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但是他們能將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歷史上,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


一點點歷史


無能者居高位,必難獨善其身

陳勝吳廣相繼被自己人殺死的根本原因在於“無能者居高位,必難是獨善其身”。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就需要結成團體來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就是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智慧。

領導者的思維,追隨者的見識

而作為一個組織,做一個團體的核心人員,必須具備領導這個組織和團體,並控制成員的能力,否則組織就無法實現正常有序的發展。

根本原因是陳勝吳廣兩人並不具備成為領袖的實力,因此跟隨在他們身邊的大多數是投機者,勢利小人和亡命之徒,而非真正的人才。這和劉邦身邊的謀臣勇將,以及項羽身邊的五大將和范增是完全不一樣的。

意料之外的開始

陳勝吳廣的口號很好,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具有極強的煽動性和蠱惑性,讓跟著他們一起造反的人,看到了封侯拜相的可能,事情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如他們所願。

意料之中的結局

他們手下的人大多數不是戰敗投降,就是自立為王,腦袋裡都有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滿腦袋的強盜邏輯,狹隘的利己思維,只有造反的綱領,沒有分配的主張,利益分配不均,內部鬥爭劇烈,離心離德豈能不敗,二人的死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必然。

陳勝死於自己的車伕之手,而吳廣也是被身邊人所殺,多半還是陳勝默許的,一群勢利之徒逐利之人,怎麼可能有真正的信義,怎麼可能有去一統天下。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陳勝吳廣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他們堅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心想要推翻暴秦的統治。但是初心易得,始終難求,而陳勝吳廣就對這句話做了很好的解釋。

公元前209年夏天他們為了活命揭竿而起,露出右臂為標誌,義軍勢如破竹很快全國都颳起了農民起義的龍捲風,最後陳勝吳廣佔領了陳縣並以此為據點,陳勝在此稱王。


起兵之初他們認為“苟富貴,勿相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事實確並非如此。陳勝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有難同當,有福不同享。”他稱王之後,當年一起做工的苦難兄弟來投奔他,為了拉近感情這些工友就七嘴八舌回憶以前的苦日子,但此時的陳勝已經忘記了“苟富貴,勿相忘。”反而覺得這些人的存在影響了自己的聲譽,索性就讓他們消失吧。眾將士看到陳勝的所做所為在心裡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吳廣領兵在外作戰結果被他的搭檔臧田看不起,他擔心吳廣拖自己後腿結果手一抖把吳廣殺了,而陳勝再知道這件事之後居然沒有為自己的創業夥伴討公道,反而封臧臣為西路軍統帥,這就更加深了義軍內部的隔閡。


而陳勝因為自己的管理無方,他的帳下也沒有蕭何、韓信這樣的能人異士,因此不能很好的駕馭自己手下的這些小頭目,這就導致一些小頭目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之後就另起山頭自立為王。例如陳勝派武臣領兵北伐,結果武臣剛剛拿下邯鄲就自立為王,陳勝為了大局只能忍氣吞聲默許了他的存在。無獨有偶武臣派手下韓廣出征遼東,結果韓廣也是拿下燕地之後自立為王,而武臣也是無能為力。就這樣農民起義軍越打越散,戰鬥力越來越弱。

公元前209年冬天秦軍的章邯帶領一支由囚徒組成的軍隊就把義軍打敗了,並攻破了義軍的根據地,眾人見大勢已去紛紛逃離自保。


陳勝的馬伕莊賈為了秦朝的賞錢索性把自己的老東家直接帶到溝裡去了,殺了陳勝後投降了秦朝。

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就這樣在內憂外患中結束了,雖然時間很短暫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一門土炮


他們借勢而起,但最後卻被大勢拋棄。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暴亂初期,大家靠的是一腔熱血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那時候大家沒有那麼多的心思,一心只想推翻暴秦。

但是人心就是這樣,得到了一些以後就想要更多。加上陳勝吳廣二人本來心計不夠,所以被自己人窩裡害死也是正常的。

所以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人多好做事,人少好過年。



盛世打雜


陳勝吳廣率領的大澤鄉起義,掀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然而作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二人卻只當了個報幕員,沒能成為主角。曾經轟轟烈烈的揭竿而起,直逼咸陽,最終卻相繼殞命於自己人之手,其中緣由不難分析:

一是能力太弱,高處不勝寒。陳勝吳廣沒有什麼顯貴的出身,有一股子聰明勁兒,但並沒受過特別好的教育。但說白了大澤鄉起義純粹是被暴秦逼急了的產物,他們把暴秦蒙在百姓頭上的鐵幕捅了個口子,天下飽受壓迫的百姓才群起響應,造成了沖天之勢,把這塊鐵幕撕個粉碎。被推上風口浪尖的陳勝吳廣根本操不起這麼大的盤,無論是識才用人上,還是戰略部署上,亦或是號召領導力上,都欠缺太多。不出類拔萃,就註定要被時勢吞噬,陳勝吳廣作為一隻起義力量,註定不能長久。

二是自我膨脹,背信而棄義。當初大澤鄉的“苟富貴、勿相忘”隨著起義軍的蓬勃興起已經被他們拋到了腦後。陳勝殺故人,信奸佞,忠臣心寒,歹人作亂,圍繞在陳勝吳廣身邊的,沒有能人異士,盡皆卑鄙小人,大家心懷鬼胎,唯利是圖。當年的承諾早就無足輕重,在利益的驅使下,稍有風吹草動,陳勝吳廣的兩顆頭顱便成為了邀功獻媚的禮物。

三是起義軍因利而起,各懷鬼胎。大澤鄉起義後,各郡縣的勞苦大眾紛紛捕殺當地官員進行響應,注意,是響應。秦末亂世,恰逢風起,揭竿響應的出發點也都是為了一己私利,並無多少人是為了把陳勝吳廣推上王位,畢竟魚肚藏書這種事兒糊弄不了幾個人。以至於起義不足三個月,各地就自立為王,陳勝吳廣陷入危難,也沒能得到任何援助。秦軍勢大,大家只求自保,守著那點既得利益,不會在乎這兩位帶頭大哥的死活。


國家人文歷史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陳縣受當地三老、豪傑的擁戴而成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因為出生於農民階層,毫無政治經驗,被當地的權貴架空、孤立。吳廣被矯詔而殺、陳勝的老鄉來看望陳勝,被手下人誣衊、讒言而殺,可知陳勝當時已完全被架空、身不由己。


詩經研究




就其根本,還要歸咎於陳勝自己的問題,出身農民的他身份低微,靠忽悠造勢取得農民的信任,但是他又怎麼能取得那些有知識的富家貴族人的信任呢。一個農民,沒有過人的本事,憑什麼領導王公貴族,因此,揭竿而起的這些人是不會死心塌地跟著他打天下的。陳勝的身份和閱歷難以服眾,他起義也只是迫不得已,並無所謂的領袖思想。其次,他聽信讒言,起義後期,他對朱房,胡武二人異常信任,從而疏遠了其他干將。並將故人誅殺,信譽掃地。而田臧後來因與吳廣意見不合,也學會了這一招,假借陳勝殺故人這樣的先例,再次以陳勝的命令殺了吳廣。陳勝這次卻是躺著也中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