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江湖叫學校「家長羣」……

有一種江湖叫學校“家長群”……

又到開學季,家長群變異“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引網友熱議

又到開學季,不少中小學幼兒園以班級為單位建群促進家校聯繫又活躍起來,這還不算幼兒園小班,小、中、高一年級新建的群。

8月28日新華社官方微信發佈推文稱,在實際中,原本的家校交流平臺發生變異,有的學校發佈教學內容,家長好比“助教”一樣被綁架在學校教育中,產生心理焦慮的同時也給學生造成更大的課後負擔;有的群還異化成“攀比群”“馬屁群”甚至培訓機構的“廣告群”。

加入家長群家長添“心病”

新華社官微推文稱,為了方便聯繫,不少學校通過微信等形式群發消息,建立家校互動平臺,這無疑有助於密切家校聯繫,但對不少家長來說卻平添了一塊兒“心病”。

“老師每天要在群裡貼出班裡字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業本,還要點名哪些同學寫得不好,作為家長能不提心吊膽嗎?”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劉女士說。

“尤其當在群裡發佈孩子學習成績、點名表揚或批評的時候,簡直是自己回到了學生時代。”劉女士說。

除了孩子的學習表現外,群裡發佈的各類學校作業也對家長造成壓力,繼而轉化為孩子的課業負擔。

家長沈先生說,孩子雖然只是上小學,但每天各種課外作業通過微信群分發到家長手中,做完後再通過微信群上傳,相當於公開了每個人的作業,所以家長們都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把作業做得漂亮,甚至直接代勞。

劉女士說,一年級就要求每週一篇看圖說話,題目在群裡發給家長,讓家長輔導孩子寫下來。“原本要求的‘說’,變成了‘寫’,沒有家長教孩子根本完不成,感覺家長像是‘助教’。”

不少家長反映,微信群成了“超綱”的作業本,對於一些超過課程標準的知識,老師按規定不能在課堂上作要求,於是通過微信群佈置,教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長的肩上。

此外,一些工作在異地以及經常出差的家長反映,孩子經常因為家長沒有做好群裡要求的工作而被老師批評,對孩子很不公平,似乎家長承擔了學校教育的重任。

家長群變異“攀比群”“廣告群”

湘湖發現,微信家長群除了會變成家長的“負擔群”外,還有各種異化的可能。

變成“攀比群”。暑期一到,某小學一個班裡的群就熱鬧起來。有的家長曬出帶孩子四處旅遊和遊學的照片;有的家長曬出參加校外培訓班的高難度題目;有的家長則曬出孩子過生日時的奢華場景……然而,在許多大城市,這種操作已經成了不成文的“規矩”。

變成“馬屁群”。一些家長展示班裡的家長群,有的家長對老師獻上溢美之詞,浮誇造作;有的家長動輒搬出某某老師的金句名言,阿諛諂媚;有的引發其他家長的連鎖反應,形成刷屏之勢。一些家長反映,群裡家長經常會動用各種資源討好老師。比如,文藝活動時主動提供服裝;課外實踐時主動提供場地等等,給其他家長無形的壓力。

變成“廣告群”。“請投幾號一票”“請關注一下上面公眾號”之類的消息時常活躍在一些家長群裡,而當老師發佈出這類廣告消息時,家長不管是否情願,都會照做。

有家長稱,這種方式變相地幫助培訓機構獲取個人隱私信息,開拓市場。

記者調查

“不能讓孩子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能說會道的家長太多,我說不出那種漂亮話,只能少發言。”家住虎門的侯女士說,女兒在虎門東方明珠小學讀六年級,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家長群裡屬於“小透明”,但這樣還是免不了“拋頭露面”。

侯女士說,有些家庭作業是親子互動的,需要拍視頻發到家長群,有一次老師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校歌,並且錄視頻發到群裡。誰知竟有家長搬出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給孩子伴奏,在家長群上演了一場音樂會,看得她都傻了眼,天生五音不全的她都不好意思發視頻到群裡。隨後不久,侯女士給女兒買了一臺電子琴回來,她說:“不能讓孩子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家住東城的小敏,一個孩子上五年級,一個上二年級。兩個孩子的班級家長群裡,小敏都是家長委員會成員,在家長群裡發言較多。她說,自己發言大多與班級教學事務或家長教育經驗有關,常常在家長群裡積極幫助家長們答疑解惑。

小敏稱,個別家長拍馬屁,在群裡攀比炫耀的情況多多少少存在,但是作為家長,家長群方便了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也有利於老師工作開展與家長的時間安排,老師將部分教學任務交給家長其實是給了家長髮揮潛力的自由。

某中心小學的高老師,在管理家長群上有自己的心得。

她認為,家長群出現怪象與溝通不力有關。作為老師,她在組建家長群時,會先立好“規矩”,告知家長微信群是家長與老師的溝通平臺,用於安排教學任務、交流教育經驗,方便工作安排。立好“規矩”後,將監督權交給家長,如發現有家長在群裡傳播無關教學或不適內容,會由家委會成員與其溝通,及時撤回,或由家委會成員直接在群裡指明。

此外,老師鼓勵家長在群裡傳播正能量的內容,如對孩子好的行為進行表揚等行為。久而久之,家長們明確了家長群的用途,就會互相提醒,共同營造健康的群環境。

記者說

讓學校迴歸本位 讓家長迴歸理性

自從有了家長群,就彷彿多了一個江湖家長的心聲。其實廣大家長們都很累,但這就叫修煉。

家長群成立的初衷是搭建家校溝通平臺,方便老師和孩子家長的溝通,是一件極方便的事情。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群開始變味了,曬娃的、曬旅遊的、炫富的、代購的,還有各種投票的……

“如何迴歸,是值得全社會深思的!”網友彩雲追月直言。實際上,網友的看法又何嘗不是家長和老師們的心聲。

家長群如何迴歸交流、溝通、互相進步的本質?小編覺得,解決家長群變質問題,需要遵守規則,家長和學校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讓學校教育迴歸本位,讓家長迴歸理性。

有小學老師坦陳,學校明確不鼓勵班級建家長群,就是擔心異化成各種“戲臺”。建立群規則就可以避免家長群異化為各種“戲精群”。而群規則要有一個總的宗旨,就是搭建家校溝通的平臺,方便信息的溝通,老師和家長均不得發佈與孩子教育無關的內容。

作為父母,更要從自身做起,遵守群規,為孩子成長樹立榜樣。平時所謂的曬娃、曬旅遊、炫富、代購、投票等等,更沒有必要在家長群裡秀了。

對於家長群異化問題,眼尖的網友更是直言不諱:錯不在微信群或各類家校聯繫平臺,問題是要讓學校教育迴歸本位,不能借家長群讓家庭教育過度扛起學校教育的責任。

湘湖認為這話說得很在理,你覺得呢?

網友評論

@Andsome:總想把那幾個拍馬屁的家長踢出群。

@人在旅途:終於有人重視這個問題了!

@冬:我深刻體會!基本不在群裡說話,除非有疑問。

@易西洋:工作有工作群,孩子上學有家長群,群群煩惱。

@劉兵天:我認為沒有必要建家長群!老師盡到教書育人的責任就夠了,家長盡到家風家訓家教不就好了嗎?還要什麼群?!

@葉子果:作為一名老師,我在班級群裡的發言從來都是謹言慎行,但是看到家長有“心病”的說法,不得不擔憂,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是不是有些來源於家長?很多問題要全面地看待,家校溝通群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溝通和反饋,到底是什麼使其變味了呢?詳究起來就要長篇大論了。

歡迎大家共同探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