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農夫也瘋狂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在農村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的覆蓋面特別廣,可以說是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事,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老人常說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是什麼意思?


五十不造屋:造屋其實就是蓋房子。在農村蓋一座房子往往要花費大半輩子的心血。在以前人們的壽命都不高,俗話說人到六十古來稀,就是說以前能活到60的人就很少很少了,所以在以前五十歲已經到了老年階段,而不是現在的中年。人在進入老年以後再蓋房子的話,一是沒有那麼多的資金,因為兒子結婚要花很多錢,還有一個原因是蓋好房子以後享受不了幾年,就是人們常說的有命蓋沒命住,話雖然不好聽,但是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在以前人們在到了50以後便開始進入養老模式,便不會再去折騰。這句話放到現在,把五十用七十來代替,就很好解釋了。


六十不種樹:剛才說到以前人們的壽命通常都不高,活到六十歲的人會很少很少,但是勤快的農民怎麼能安心養老呢,雖然歲數大了還會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六十歲以後便不會再去種樹,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樹要成材要等好幾年,不像玉米小麥當年種當年就能收穫,樹和小麥玉米不同,在樹種下以後,要好好照顧好幾年才能結果有收益,很多人在等不到結果便撒手人寰,所以人在六十歲以後便不會再種樹來等著結果。

其實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就是除了表面上說在五十歲不蓋房子六十不種樹以外,更多的是告訴人們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不要等一天不能做了以後才想起來要做,這個時候往往不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農人馬小妞


右上方紅色“關注”點一點,更多農村農事、惠農政策早知曉。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要放在以前那個醫術不發達、平均壽命不太長的特殊環境下來理解:

一層意思:年紀大了,人老了

修房,大家都知道是一件重體力活,而且,一般家庭都沒有經濟實力將自家的房屋建造工程跟今天一樣都外包給工程隊,是需要全家齊上陣、共同努力才能辦到的。加之,在以前,由於人們生活比較貧困,吃的東西“油水”較少,營養跟不上,而又處於長期重體力勞動、超負荷勞作的狀態,容易較早老去,五六十歲就算是“老年人”了,所以不適應再幹諸如修房種樹之類的重體力活了。

二層意思:該為自己養老著想了

房子,在我國人眼中,自古以來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當然,所需要花費的錢財也就不會少了;種樹,是一件福澤萬代的好事,但是,需要投入的精力是非常多的,修剪、澆水、培土、增肥,往往需要持續好多年,所以,這句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考慮,將更多的錢財用在自己的養老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想想自己的晚年生活該怎樣度過了。

三層意思:到了讓位的時候了

對一個家庭而言,“掌櫃的”是一家之主,作用很是巨大,通常都是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而修房是一家子人的大事,需要“掌櫃的”來定奪建設規模怎麼樣、房屋樣式如何做等等。所以,這句話也是說“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該為自己的兒子等後代讓位、移交權力了”,也是一種培養兒子、傳承文化的方式,讓自己的兒子、未來這個家的“掌櫃的”歷經風雨、早日成熟。

關於這句農村老話,您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歡迎關注“農策分析”,您的關注、閱讀、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是筆者解答更多農業問題、解讀更多涉農政策、詮釋更多農村現象的動力。謝謝!


農策分析


點擊右上角關注賣柚子的小夥子,為你分享更多三農信息!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在農村經常會聽到很多有趣的俗語,比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些俗語生動有趣,大多都是古人在平時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智慧,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像今天這句:“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講的就是就是生活方面的事!提醒大家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些事能做,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做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了,說不定還是壞事呢!該享福就要去享福了。


五十不造屋:在我國古代有人到七十古來稀的說法。那時候醫療條件有限,人的平均壽命大多都在五六十歲,人能活到七八十歲就是大壽星了,而蓋房子是勞民錢財的大事,人過五十剩下時間也就不多了,蓋好的房子也住不了幾年,沒有多大的價值,蓋房子的錢還不如用來好好享受頤養天年的生活,所以就有了五十不造屋的說法。

六十不種樹:

同樣的道理,人到60就屬於高壽了,身體各個部位已經開始老化出問題了,說不定哪天就會突然沒了,種樹是體力活,而且需要好幾年才能見到收益。所以60歲後再去種樹,搞不好還會把身體給整出問題,種下的樹也獲不了什麼利益。有那功夫還不如好好享受生活,過上幾年安穩的生活。所以古人就有了六十不種樹種樹的說法。

這句俗語放到現在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現在條件好了,人活到七八十歲很正常,五六十歲的年齡還是正當年!尤其是在農村,五六十歲的年紀大多都是家庭的頂樑柱,孩子正是結婚買房生孩子的時候,用錢的地方多,不光要幹,還得好好幹呢!


賣柚子的小夥子


這句俗語從字面上理解還是比較簡單的,50歲以上的人最好不要建造房屋,這樣會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沒有保證,在六十歲的時候不要種植樹木,這樣操勞到老也享受不了豐收的碩果。但這句俗語的時代侷限性比較強,現在已經不適應了。那麼“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怎麼理解呢?

五十不造屋

在過去農村的房屋多數都是茅草房,且房屋都是自家人用雙手建造起來的。建設一處房屋自然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同時也要耗費大量的體力。都說五十知天命,這時候農民已經步入老年生活,這時候建造房屋只會讓身體的損傷更大。所以很多農民在50歲建造房屋,很快就會勞累而死。

那時候的農民就算將房屋建造出來,也不能享受太長的時間。但現在卻不同了,一棟樓房的壽命在40年左右,現在人的壽命大大增加 ,50歲還是壯年時期,活到百歲也有很多。

六十不種樹

60歲的時候已經是花甲之年,這時候的老人就要頤養天年了,曾孫可能都已經有了。這時候老人的身體已經泡不到了,栽樹是一個體力活,其中需要耗費很大的體力。同時樹木的生長年限比較高,一般需要幾十年才能夠成材,老人是看不到樹木長大的時候了。當然這句話中目的是為了讓老人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並不是不願給子孫後代謀福利。

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也要在自己年老的時候享受生活的快樂,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在農村有很多流傳下來的老話,這是源自於我國是,5000年的文明古國,而且多以農耕文明的歷史為主,使得人們的生活相對於比較安定,所以流傳下來很多的關於各方面的民俗諺語。其中有的是關於農業生產的,比如說“頭伏蘿蔔二伏菜”,就說的是在頭伏的時候要種蘿蔔。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則是關於人生哲理的。



一、五十不造屋。

五十不造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農村人到了50歲以後就不要修房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之所以有這個話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平均壽命只有20多歲,甚至在有的的動盪的朝代,人的壽命還不足20歲。所以在古代,人能夠活到50歲已經算是高齡了,這個時候人多活一天都算是多賺一天。所以這個時候修房子的話,就指不定哪天就離開了,有有命修也沒命住。



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古代人營養跟不上,長期吃不飽飯、穿不暖,所以即使能活到50歲,也基本上身體機能衰退的和現在的六七十歲差不多了。以前修房子都是全靠家裡人和親族來幫忙修房子,首先自己得有一把好力氣。而到了五十多歲這個時候修房子的話,自己身體不在年輕力壯,容易給自身造成意外傷害。

二、六十不栽樹。

六十不栽樹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古代農村人到了60歲以後就不要栽樹了,這裡栽樹指的是栽果樹。俗話說得好“十年栽樹,百年育人”,在古代的時候,果樹都不像現在是有嫁接技術的,果樹的掛果期都需要很長時間。比方說我們現在常見的核桃樹,在古代沒有嫁接技術的時候至少需要7到8年以上,有的品種甚至需要十幾年才能開始掛果。和民間公認的銀杏樹花果期就更長了,走著“公孫樹”的說法,意思是說爺爺在家銀杏樹,等到孫子的時候才能吃到果。




這兩句話都是民間的老話,在古代應該是很有指導意義的。但是在老張看來,現在已經有些過時了。因為現代的人物質條件好的,基本上能活到五六十歲很常見,再加上現在的果樹都是嫁接品種,秋季移栽,第三年掛果的比比皆是,根本不必像以前一樣等那麼多年。現在的主要考慮的問題是:因為在農村,也沒有土地,讓你隨便去種樹去修房了,所以大家年齡大了的話,如果最好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不給孩子們添負擔,就已經算是最好的了。


老張談三農


農村很多的俗語都是受限於以前的社會狀況,雖然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麼道理可說,但是在以前卻是人們遵守的一些講究。比如在農村,老一輩的人們都遵守這“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

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不要蓋房子了,到了六十歲的時候就不要再種樹了。

其實在以前的社會這麼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在以前,人們的平均壽命並不高,所以五六十歲的年紀已經不小了。但為什麼年紀大了就不能蓋房植樹了呢?原因如下:

1、蓋房、植樹都是勞心費力的活,年紀大的人,體力和經歷會跟不上,太過勞累的話很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傷。

2、先不說蓋房子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勞力。就說蓋好了之後,年紀大了也住不了多長的時間。還不如留著這些錢財好好過一個安穩的晚年!

3、再來看種樹,無論是果樹還是別的樹木,想要得到收益都需要過上幾年甚至十幾年,這些時間對老人來說太長了。而且種完之後,還要花費心思去管理,這對六十歲的老人來說都有一定的麻煩!

綜上一些原因,所以在農村有“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的說法。而“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這句話放到現在,是有些不合適的,現在五十歲雖說年紀不小了,但是實際上還算是壯年,人們還可以進行勞動!

駿景——殷


駿景農業


對於這個問題,50不造屋,60不種樹。這句話大家可能在農村裡面經常能夠聽得到。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說50歲就不要蓋房子?如果到了60歲就不要去種樹了呢?

今天我們和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農村裡面經過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俗語。

50歲不蓋房子。

其實在農村裡面蓋房子是人生大事。那在我們農村裡面,平均來說,大概在多少歲之後就開始蓋房子了呢?

在農村裡面有這麼一句俗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那這一句所以到底和這個50歲不在蓋房子有什麼樣的掛鉤呢。

其實能不能在三十而立。這個年齡來說,30歲那麼就要開始走向經濟獨立的這個年齡。所以在農村裡面大多數人蓋房子,都是30歲到40歲中間,這一段時間需要去蓋的,修房子是最為合理的。

那麼50歲不蓋房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我們都知道,蓋房子需要花費鉅額,也要花上很多精力去做的。

因為花很多錢,有的那蓋個房子有可能去借貸,那麼人到了50歲,這個身體狀況就沒有那麼好了,所以如果花了這個巨大的話費,把錢都用在了蓋房子上面,他們以後的生活可能會過得比較困難。

所以在農村裡面基本上,都是在40歲以前蓋房子,到50歲之後帶房子的,多半是為了幫自己的兒子蓋房子。

60不種樹

在農村裡面到了60歲的人,難道不能夠種樹嗎?很多人都在看得到農村裡面,把現在做這個農業,做種植業來說,很多人請到農村裡面的這些臨時工去幫忙幹活的,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去幫忙幹活。

因為年輕的多半都不在農村裡面,所以,請到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60歲左右的。

這句話其實不是說人到了60歲就不能夠種樹了,其實說的是,如果在農村裡面已經到了60歲,那麼我們選擇的行業就不要選擇在種植果樹上面。

因為人到了60歲,根據古代的平均年齡來算,60歲了,已經是一個老年人的狀態。那麼如果你到這個狀態,還去種植果樹,那麼果樹呢?他種植下去還要等上幾年才可以收穫。

那根據,這種條件和經驗來說,到了幾年之後,能否得到這個很好的收益,還是不能夠確定的。

所以在農村裡面很多人說,到了60歲就不要自己去,搞這些種植,因為做的不僅辛苦,而且,能不能得到好的收穫,還很難確定。

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子解釋呢。


懂農帝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一、狐狸不樂龍王,魚鱉不喜鳳凰

在農村,俗話說“道不同,不與之謀”,這句俗語的含義是指,狐狸不願意結交水中王,而魚鱉不喜鳥中王,習性不同,所需要的夥伴也不會相同!這句俗語引申的含義是,不是同一層級的,不願與之相交!

二、喝得三鬥醋,做得孤孀婦

在農村,俗語“喝得三鬥醋,做得孤孀婦”,這句話的含義是,在過去的農村,男尊女卑的社會,一旦夫妻中丈夫去世,那麼留下來的那個人也就是“寡婦”的生活將異常的艱難!裡面的心酸只有她們才會瞭解!一是獨守空房,二是家裡沒有了頂樑柱,生活艱辛可想而知!

三、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

在農村,過去人們的思維存在於“人過七十古來稀”,五十之後就算高壽,要享受頤養天年了!在過去老人們認為,人過五十後,就沒有必要在蓋屋了,畢竟時日不多了;而人過六十後,種下的樹也獲不了利了!其實,這些說法對於現在來說已經沒有了意義!隨著農村生活的提高,人均壽命也在不斷的提高,像過去“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也失去了意義!如今,在農村,有多少的農民工年過60還在外地打工呢?

【豬友巴巴】服務三農,專注農村,對於以上的三則俗語,您的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


豬友巴巴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的三農問題!

這句俗語的意思,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農村到了五十歲就不用造房子了,到了六十歲就不用種樹了。暗指在農村,人進入老年後不必作長遠打算。


為什麼呢?

因為在農村,過去人們由於生活條件差,營養跟不上,幹活又辛苦,大部分農民的身體都不太好。五十歲以上就算完成任務了,六十歲就算高齡了。

到了這種年齡,他們也就沒什麼想法了,認為造房子身體吃不消,又住不了幾年;種樹就更看不到了,十年種樹,百年樹人!

說實話,我覺得以前的農村老人挺悲劇的,包括自己的爺爺奶奶,辛辛苦苦一輩子,什麼苦都吃過,可是什麼福都沒享到!

辛苦幹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把兒女養大了,自己卻又活不了幾年了。有的辛苦了一輩子,卻根本沒給兒女留下什麼,還是帶著遺憾走的。

所以現在真的是好年景,條件好的老人60歲還是很年輕的,子孫同堂,真的是安享晚年!

你們怎麼看?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歡迎留言評論,同意我的觀點,請點擊關注,多多支持!)


小俞傳播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這都是啥時候的農村老話了現在還說?不過在以前確實有這個說法,都是否定句。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啥的?

老話如果放在以前的語言環境,結合當時的生活水平,還是說的通的,不過現在不適用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壽命也在增長,有的地方甚至有百歲老人村。那麼這句老話就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了。

原話的字面意思,說的是農村老人到五十歲就不想著起房蓋屋了,也沒那個本事了,到了六十歲就不栽樹了,因為也等不到成材的那一天。不過貌似我的理解不太對,不夠透徹,可能還有別的含義。但是我能想到的是,以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壽命很短暫的,往往就是“人生七十古來稀”,很少有活過六七十歲的農民。主要是那時候沒吃沒喝,沒錢看病就醫,人的壽命相對很短暫。在五十歲有的就失去勞動能力了,哪裡還有體力去建房,可能在五十歲也沒錢建房子。

至於下半句“六十不種樹”,說的有些絕對了,其實種樹不但可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讓後人享受到祖先的庇護,同時還能給子孫後代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正所謂是像銀杏樹一樣的“公孫樹”。不過按照以前的情況,六十歲是幹不動了,連挖坑栽樹的活也幹不動了,不見得就是有人認為的是消極的想法。就算六十歲老了,還可以為子孫著想的嘛!

不過寫到這裡,我終於明白了這句農村老話的真實含義。也就是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表達的不是消極思想。而是農村老人到了退休的年紀,也該給自己退休了,要“頤養天年”了。

俗話說,一代人不管兩代人,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必要在自己年老的時候還整天操心忙碌。還好好歇歇了,畢竟辛苦勞動了一輩子,就當給自己放假了。再說了,在五十六十歲上,身體已經很差了,在勞心勞力的造屋種樹,一不小心就會受傷,傷筋動骨的,反而讓兒孫擔驚受怕,還不如休息好身體,少給兒孫添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