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小朱不懒惰


在唐朝历史上,太平公主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位,她在政治上的果断与能力曾获得武则天极大肯定,说出“公主类我”这样的话。可她最后没能斗得过李隆基,这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公主剧照)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太平公主做了哪些事情,凸显了她的政治能力?

第一,她是武则天背后的重要谋士。

好权势的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有独特的见解。武则天对此颇为欣赏。因此在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时候,诸多政事,她都会听一听太平公主的意见。

第二,组织了“神龙之变”。

武则天晚年,宠爱张昌宗两兄弟,不仅朝廷事务让他们代劳,而且老病在床时,也只让这两兄弟服侍。

张昌宗两兄弟在朝中飞扬跋扈,打压异己,颇有取代李武两家之势。

太平公主身为李家之后,断然不允许张昌宗两兄弟阴谋得逞。她暗中联系宰相张柬之及哥哥李显等人,率领500御林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昌宗两兄弟。

武则天见军队受命于太平公主及李显等人,知大势已去,这才传位于李显。自此,大唐江山重回李氏家族,李显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终于复位成功。

由于太平公主谋划有功,李显将她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并特批她不用对太子李重俊和长宁公主等人行礼。除此外,还命太平公主参与朝政议事。

通过发动政变,太平公主不仅位高权重,享有特权。最重要的是,她终于从幕后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开始施展她的政治手段。

(李显剧照)

第三,参与“唐隆之变”。

太平公主万万没想到,好不容易夺回来的权力,却转眼又岌岌可危了。

原来,李显性格懦弱,对皇后韦氏言听计从,凡事都交由她来打理。

韦氏突然权大势大,顿时膨胀起来。她大力提拔韦家势力,朝廷中但凡不依附她的,必然会受到排挤,又与武三思等人勾结乱政, 甚至为了当女皇帝,不惜铲除障碍,把李显毒死。

眼看,韦氏就要得逞。太平公主再次联手临淄王李隆基(李旦的三子)率领禁军发动政变,诛杀韦氏,剪除韦氏党羽。

小皇帝李重茂本来就是个傀儡,现在韦氏死了,他的皇位自然也难保。果然,太平公主当着大臣们的面,亲自把他从皇位上拉了下来,然后拥立相王李旦为帝。这样一来,曾也做过皇帝的李旦也就复位成功。

大唐的江山有惊无险再次回到李家人手中,太平公主又立大功一件。于是李旦不光对太平公主赏赐万户,还在朝政事务上给予了许多权力,比如朝廷官员的任免等。

另外,李旦凡事都与太平公主商议。若是太平公主不在朝廷,李旦还专门派人上门询问。

太平公主通过不断发动政变,使得政权始终留在李氏手中,并且还因此位高权重,在政事和官员提拔和赦免的事情上,更是有着说一不二的决策权。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太平公主斗不过李隆基?

一是太平公主让李旦改立太子,李旦没同意。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通往皇帝之路的障碍,于是太平公主不断构陷李隆基,想让李旦改立太子。

对于太平公主的建议,李旦仅是一笑而过,根本不采纳。

二是太平公主安插耳目在李隆基身边,抓他的小辫子,逼李旦废太子,没抓到。

这件事,李隆基自己很清楚,因此,他做事更是谨慎,不留话柄于人。

不过光这样做还是不够,李隆基开始反驳,他让依附他的大臣向李旦建议,太平公主应安置到洛阳去。其意是想让太平公主退出政治舞台。

结果,李旦也未同意。

如此一来,太平公主深恨李隆基,而李隆基也知道太平公主早晚会对自己下手。双方都剑拔弩张,矛盾更为尖锐。

三是太平公主有意制造李旦和李隆基的矛盾,没制造成。

(李旦继位)

太平公主一计不成,又使一计,说夜观天象,发现星位变化,预示着太子即将登位。

太平公主这一计够狠,为什么呢?

但凡做了皇帝的人,对皇权的占有欲极强,几乎没有人舍得放手。如果说太子要登基,这就等于说太子要造反。皇帝当然不允许太子对皇权有非份之想,所以从古至今,凡是这样构陷太子的,没有不成功的。

可李旦却偏偏是个例外。他竟不顾太平公主等人极力劝阻,执意把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

四是太平公主准备毒死李隆基,没毒死。

弄巧成拙的太平公主当然不愿意李隆基做皇帝,于是和朝中依附她的势力暗中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废黜李隆基。甚至她还与服侍李隆基的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

然而,因为走漏了风声,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与高力士、郭元振等人分步骤瓦解了太平公主的党羽。被剪去羽翼的太平公主,眼见大势已去,只得逃到终南山的寺庙中。不过有什么用呢?李隆基绝对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人,最后还是赐她一死。

说来说去,太平公主就算权位再高,由于军队不由她管理,还是处于劣势。同时,尽管朝中得她举荐的大臣多不胜数,光是朝中的7位宰相,就有5位是出自她的门下。然而她大概忘记了,这些人虽说得她举荐,但这些人身为朝廷官员,他们要忠心的对象是大唐的皇帝,这才是正统。

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争,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太平公主在唐睿宗李旦时代的角色是权臣。以皇后或太后身份掌握大权在古代历史上先例很多,还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机制,武则天除了称帝那段基本也是如此。而女性以权臣身份掌握大权,太平公主以前并无先例,先天不足,遇到强势皇帝李隆基,自然毫无胜算。

(太平公主)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去世后,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让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继承皇位。太平公主不仅在政变中出力很多,还亲手把韦后所立的温王李重茂拉下皇位。

李旦继位后,只是李旦第三子的李隆基成为太子,而太平公主也权势极盛。李旦遇到重大事项,会先征求太平公主意见再征求李隆基意见。太平公主三个儿子皆封王,宰相多出其门下,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权臣。

作为一个女性权臣,太平公主有着天然的弱点,如不方便直接出任宰相职位,只能采取大臣到其府上咨询意见的形式。太平公主也不方便直接领兵参与政变,只能和李隆基合作,造成了李隆基通过政变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并登上了太子之位。

(李隆基)

李旦是一个弱势的皇帝,面对强势的太子李隆基和强势的权臣太平公主争权,试图调和矛盾而并无太多办法,双方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相比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合法性严重不足,太子拥有天然的合法性。经历过武则天和韦后时代的朝臣,心理上也期待一位强势君王的来临,得人心方面太平公主明显不利。

太平公主企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没有成功。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唐睿宗李旦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继位。此时太平公主虽然依旧掌握极大权力,朝中7位宰相,出自太平公主门下的就有5位。但李隆基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天子,对太平公主拥有大义名分的优势。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皇帝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南山中的寺庙,三天后被迫出来,被李隆基赐死在家。

李隆基清洗太平公主的政变能够成功,也与太平公主女性权臣不得人心的困境有关。太平公主在禁军中也有很大势力,诛杀韦后的政变,太平公主派遣儿子薛崇简代表自己参与,领导已方控制的禁军势力。但连薛崇简本人后来都支持李隆基,反对太平公主专权,以至于太平公主愤怒的多次鞭打儿子薛崇简。儿子都如此,太平公主的无上权势自然也只是无根浮萍。

太平公主其后,薛崇简以外的儿子均被杀,薛崇简则被贬出京师做了个小官。


仁勇校尉


太平公主本事不足但是野心不小,李隆基并非方面武则天的那几个无用儿子,而太平公主虽然权势煊赫,其能力却无法与其母武则天相比。

起初,太平公主并未把太子李隆基放在心上,不久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很显然,李隆基的先发制人收到了奇效,更何况太平公主始终只是个公主,想要一朝一夕夺权并非件容易的事。即便当年她的母后武则天夺权称帝,也酝酿了很多年。


澹奕


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杀死韦后与安乐公主,推李隆基父亲李旦复辟为李睿宗。虽然李旦当上了皇帝,但是李隆基的声望与势力迅速上升。李隆基不仅掌控了禁卫军的基层支持,政变不久后还被封为皇太子。

Δ李隆基与杨贵妃

拥有大量支持者与极高政治声望的李隆基,被李旦当做眼中钉肉中刺,但是敢怒不敢言,毕竟明面上可是李隆基推自己登基。于是李旦就开始扶持太平公主,让她去牵制李隆基,避免李渊命运出现在自己身上。

唐隆政变的两三年后,几乎所有的国政都是太平公主处理。除此之外,太平公主还有朝廷里面一些重臣的任免权利,使得太平公主身边迅速聚集了宰相与禁军高级将领等人。

Δ太平公主

但是太平公主没有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禁军实际掌控还是在李隆基手上。所以禁军尊行的是:李隆基的命令>禁军将领命令。后来矛盾爆发,没有任何军事基础的太平公主迅速垮台。

太平公主所有权利都是来自唐睿宗李旦,两人本来上下齐心还可能有一点胜算。但是李旦后来撂挑子不干了。与李隆基暗地里争了两年,李旦发现李隆基确实很能干,自己没必要与儿子鱼死网破,自己索性做个“太上皇”。

Δ李旦

公园712年8月,唐睿宗李旦禅位给了李隆基,史称唐玄宗。唐睿宗不甘心自己被架空,才拉了自己妹妹一起来抵抗,太平公主所有权利是建立在李旦的基础上。最后李旦一倒,之前依附在太平公主身边的宰相、禁卫军高级将领等人,也就成了光杆司令。


所以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实权!


史之策



时也,势也,欲成大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太宗殡天,开国诸将年老,此天时也;移驾东都,剪除关陇旧部,此地利也;高宗专宠于内,党羽培植于外,百姓受其恩德,四亲子受储君之位而皆飞人君之才,此人和也。大势所趋,盖非人力所能为,武氏便不临朝称制,亦一权势熏天之太后,所区别武周者,唯一国号而已。

睿宗柔弱,然天性淡泊,玄宗天纵英才,少年老成,以唐隆兴兵之功封太子,父子兄弟和谐,天数合大唐兴盛;而诸臣百姓,苦神龙以来宫变久矣,期盼仁君圣主,如久旱之盼甘霖。

天下归心,唯一区区之太平公主,不识天下大势,自谓女皇之才,学乃母则天皇帝欲行废立,取死之道也。

或曰,太平公主似乃母,有王佐之才,历高宗,武周,中宗,睿宗四朝,精力充沛,政治经验丰富,爪牙满朝,七宰辅五出其门,欲行废立难乎?

宫斗不似街头斗殴,太平公主党羽,如窦萧崔诸人,有小才而无大略,此等人聚,如猪狗成群,怎敌姚崇,宋璟,张说之人中龙凤?

世人皆谓鲁肃之才在公瑾之下,不知鲁肃敦朴,却知天下顺逆,上上之人也。公瑾机敏,却每每斤斤计较,不如鲁肃识大体,以致事败。

太平公主辈,皆忘公瑾之戒者也。


董狐笔


李旦之所以能当皇帝,是通过“军事政变”消灭了韦后集团而上台的,李旦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的弟弟以及武则天称帝前的最后一任大唐皇帝,在韦后专权时代,李旦的身份当然是最尊贵的,也就是各方面反韦氏集团的势力都可以接受的人选,所以他成功了,但在政变过程中,也由于李旦地位太高,目标也就太大,联络军队、朝臣和各方势力的事情,自然不能他亲自出面做,他只能在幕后策划,前台的事,只能交给办事能力最强、而且身份不高的李隆基去代表他来办。

然而李隆基在具体操办“政变”的过程中,就积聚了自己的力量,他代表李旦联络禁军基层部队,和禁军的基层军官打成一片,最终把禁军部队的中下层军官都拉到自己的这边。这期间作为李旦的妹妹的太平公主跟李隆基可以说是共同主持了“政变”的准备工作,李隆基在发动政变前,史料记载“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也就是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打着李旦的旗号共同主持了政变的策划工作,但由于太平公主是女人,军事工作她只能在幕后,特别是在具体执行政变,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之时,她也只能派自己的儿子去象征性代表自己,这就使她和禁军基层军官的联系远远没有李隆基强。这是她最大的短板,但也是优势,正因为这样,李旦对她就不忌怕,为了牵制势力过大的李隆基,作了皇帝的睿宗李旦对太平公主就特别倚重。

710年6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合发动了宫廷军事政变,杀了韦后及安乐公主一伙后。李旦当上了皇帝,但在主持和执行政变过程中,李隆基的实力迅速增强,不但积累了政治声望,还获得了禁军基层部队的支持,政变成功后,李隆基的地位迅速上升,政变的第二天就被封为平王,一个月后成为皇太子,掌握禁军的基层部队,又拥有皇太子的身份,他已经成为唐帝国最大的实力派,李隆基这时就成了父皇李旦的眼中钉了。所以李旦一上台,就大力扶植太平公主的势力,让他去牵制李隆基,使自己避免李渊的结局,所以政变之后的两、三年间,国政基本上全部交给太平公主,特别是让太平公主获得了一系列高层的人事任免权,有了皇帝的支持,太平公主看起来权倾朝野,当时的宰相和禁军的高级军官都是太平公主的人,但是这些人都是纸老虎,真斗起来,是不堪一击,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禁军真正的力量。

然而李旦是聪明人,这就是太平公主的不幸。看李旦在武则天时代跟母亲配合得很好就知道,他绝不是蛮干的人,武则天的几个儿子里面,就他得以善终,不是偶然的。显然,在和李隆基斗了两年多之后他发现,胜算不大,而且李隆基确实立了大功,又确实能干,他也实在没有必要跟自己的儿子鱼死网破,所以712年8月,李旦主动放弃了和李隆基争权的念头,宣布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是获得了“皇帝”的身份,这下子太平公主就彻底没戏了。

太平公主的权力来源于李旦,是当初作为皇帝的李旦不甘心被儿子李隆基架空,才拉这个妹妹来斗自己的儿子的,李旦一跑,太平公主就完了,因为她没有权力来源了,作为公主,她根本没有参与朝政的合法性,也根本没有和自己的侄儿、当朝皇帝争权的合法性,这是她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她之所以失败得那么快,则是因为李旦本来就是个空壳子,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自己的军政实力(这也是李旦最后掉链子,关键时候自己跑了的原因),太平公主可以任命宰相、委派禁军高级军官,但没有真正的军权,真要火拼起来,太平公主也好、他所委派的高级军官也好,都是光杆司令,下面的禁军部队根本不听他的。所以713年7月,双方一火拼,太平公主一方就一触即溃,立即就被一网打尽了。


只爱潘多拉


最根本也最致命的一个原因,是太平公主作为女人,只有地位、待遇而没有官职,权势的依赖性太强。而因为同样的原因,兵戈相见时她只能居于幕后而无法亲自操刀——唐隆政变是这样,对付李隆基也是这样,缺乏应有的灵活和主动,时机的把握也会滞后。

成功策划唐隆政变并推哥哥上位后,太平公主成了睿宗李旦的依靠——此前二人关系一直不错,在剿灭张氏兄弟的神龙政变中有过深度合作。她也藉此不断培植势力,巅峰时朝中“宰相七人,五出其门”,“趋附者门庭如市”。但这种风光只能代表权势,并不代表实际权力。所谓“加封万户”只是一种身份和待遇,缺少直接行使权力的便利。而其权势又受限于追随者的多寡,以及睿宗李旦影响力的强弱,存在诸多不确定因子。

李隆基最初势力不如太平公主——这也是太平公主忽视李隆基以及没有干预立嗣的原因,但他的地位不断攀升,并且获取了关键实权。因为唐隆政变的出色表现,李隆基在赢得众多死忠粉的同时,还进封为平王,官拜三品殿中监、“兼押左右万骑”,直接领导着禁军——这足以保证二次兵变的顺利。而后李隆基又成功登上太子位,成为帝国的法定接班人。以太子身份监国后,他又让哥哥李成器和弟弟李隆范掌管禁军,始终没放弃皇宫这一亩三分地。

二人博弈此消彼长,最终随着睿宗的退位而见分晓。狡猾的李旦见形势逼人,大有引火烧身之势,以彗星出现为由主动让位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此举完全出乎太平公主预料,尽管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李旦保留了军国大事的最终裁决权,但形势终究逆转,也证明了她之前权势的脆弱。失去伙伴和依靠的太平公主所设计的节奏被彻底打乱,终于铤而走险。

追随太平公主的多是文官,这能保证她在之前的权斗中占据上风——曾一度迫使李隆基主动提出出让太子位,以及不得不做出牺牲股肱之臣姚崇、宋璟和刘幽求的决定,但真正兵戈相见时却派不上大用场。当然这些人中也不乏武将,比如经常拜码头的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知右羽林将军李慈,成为她预谋政变的主力。

但不管如何谋划,终归不是亲自指挥,不能抢抓时间随机应变,也不能充分发挥才智,一切只能靠运气——而运气和权力的影响深度息息相关,李隆基能够躲过下毒,并在第一时间获悉政变的讯息绝非偶然。掌控禁军的李隆基藉着亲自指挥的便利,最终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逼向死路。


路卫兵


太平公主被杀那是必然的。我为什么这么肯定说呢?她人没有她母亲武则天有才能,亦没有她母亲那样有一个听自己话的当皇帝的老公。更没有武则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要什么没什么,就妄想像武则天那样做一代女皇,简直痴人说梦!她如此这般狼子野心,莫说是李隆基,就算换做是别人做皇帝亦容不得她。


儒人历史


人们都会支持年轻人 ,当时太平公主是老太太,而李隆其是小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