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炯:走進邊疆學子的心田

從教30餘載,桃李滿天山,一直以來,新疆大學軟件學院於炯教授都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和敬佩。“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是他的職業信條;“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他在工作、生活中的人生格言。

于炯:走进边疆学子的心田

因材施教,讓每一課都是“新”的

教師從事的是塑造人、成就人的工作。於炯工作經歷豐富,善於學習、借鑑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他結合高校教育的特點,成功提出了獨特的“一樣的學歷,不一樣的能力”的育人理念,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最終目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多樣化的特點,於炯做到“教亦多術”、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每課必備、每課必新”的原則,於炯及時將國內外前沿技術融入課堂之中,力爭使每一節課都有一些新鮮的思想和內容。他的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於炯本人也被學生親切地稱呼為“tall man”。

除此之外,他還特別關注學生的成功體驗,學生總是在他從“經驗—再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更多成功的喜悅。

2008年,幾位在校生想開發一個創新軟件項目而苦於沒有合適的工作地點,於炯瞭解情況後為他們特批一間學院教室,並安排專業教師和博士生進行項目指導。在此基礎上,他積極推動成立了軟件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為學生組建的“工作室”和“虛擬企業”提供幫助支持。

于炯:走进边疆学子的心田

做學生“最堅強的後盾”

教師是需要以整個生命去擁抱的偉大事業。於炯一直強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教書育人來開展,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於授業,更在於傳道。”他既是學生的良師,又是學生的益友,他將“愛”“激情”“責任”“進取”“感恩”確定為學院建設的核心文化價值,並將其滲透到學院的方方面面。

2006年,16歲的韋唯以高分考入軟件學院,是大家公認的“小神童”。但是,進入大學後,年齡較小的他生活自理能力弱,便產生了孤獨感。於是,他和遊戲成為了“好朋友”,成績一落千丈。2007年,於炯剛剛調任軟件學院,他天天找韋唯聊天,關心他的生活,詢問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幫助他自主學習。一個院長對一個學生的愛,對一個學生的不放棄,終於感化了這位曾自稱“夜神”的遊戲王。韋唯說:“於院長是我堅實的後盾,讓我感受到親人的溫暖,把我從網絡遊戲中帶回到課堂,帶回原本屬於我的大學生活。”最終,韋唯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後也有了自己的事業。

於炯堅信,只要用無私的愛去呵護、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用滿腔的熱情去培育,即使幼苗開始枯萎也能萌發新綠。他身體力行,幫助很多迷失的學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被學生親切地稱為“我們背後最堅強的後盾”。

紮根邊疆,譜寫西域華章

紮根邊疆,就要奉獻邊疆。於炯說:“新疆這片土地培養了我,我就要為她做出我的貢獻”。於炯不斷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新疆民族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他將少數民族地區高素質軟件人才培養創新作為學院教學的培養目標,專門安排“一幫一”學習小組,針對少數民族同學的特點,採取特殊創新創業培養方案,創建多語種軟件研發團隊,積極從社會上爭取項目提供給民族學生開發團隊。

於炯認為,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做到自己優秀,還要帶動他人做到團隊優秀。因此,他自覺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積極引導他們立足課堂,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隨堂聽課、組織公開課教學、申報精品課程、指導青年教師專業教學研討等活動,把教師文化素質、教學藝術的提高和教學實踐融為一體,使青年教師在理論指導和互相切磋中不斷提高。他還支持中青年教師參加業務培訓,注重教師素質的養成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打造。於炯還十分重視師德教風的薰陶,對青年教師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激勵他們不斷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養成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作風。

本著對事業的痴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未來的信心,於炯埋頭教育崗位,用行動詮釋著一位邊疆教師的質樸操守。面對榮譽和掌聲,於炯說:“我還有很多要做的,希望少數民族地區軟件人才培養的路能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