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桯鑽是玉作中起源較古老的工具之一,紅山玉器製作已經廣泛使用桯鑽工藝(參見《古玉學步(60):圖說紅山玉作桯鑽和管鑽打孔痕跡的區別》和《(61):紅山鏤空砣切磨桯孔薄刃若旋渦‍》等)。

桯鑽如何制孔?根據直孔的表現形式,一般想象為如下《桯鑽打孔示意圖》(圖1)的形式: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1

根據痕跡特徵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想象畢竟是想象,實際如何還有待出土實物為準。

從現有考古發掘出土實物來看,大約上古桯具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一)最初的桯具很簡單,就是一根帶尖頭的直棒棒,與上述示意圖差不多,應該採用硬度較大的自然材料,如硬木、長條石核或者動物骨角等,為了手持便於控制用力方向,桯棒的頂端留下T型或近Y型,比較原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T字型桯鑽(圖2)。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2

(二)後來隨著玉器時代的不斷髮展,工具也在不斷髮明和改進,桯具越來越工具化、專業化,工具的形狀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從而輔助提高工作效率。如凌家灘遺址出土的桯鑽原型——石鑽(圖3)。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3

這是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桯鑽工具,堪稱國寶——人類文明見證之寶。從這件桯鑽可以發現或者推定:

1)桯具已經更加專業化,石鑽凸出部分的大肚子更加方便手握持,既符合人體工程學提高工作效率,又具備美觀特徵,工具本身就一件是人類早期的美工作品。

2)石鑽採用了雙頭鑽形,兩端的鑽頭大小有別,一件工具可以開兩種直徑的孔,一件多用,類似於現代的雙頭“扳手”(圖4)。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4

3)根據實際出土玉器上各類桯鑽孔痕跡來判斷,文化期的桯鑽應該是一個“系統”工具,其鑽頭從小到大有一個完整系列。最小可以小到像凌家灘玉人背面直徑僅僅0.15mm的鑽頭(參見《古玉學步(82):凌家灘文化玉人的微觀圖像解析》)。

4)文化期桯鑽工具材質為石鑽,但石鑽不是唯一,還應該有硬木類鑽頭(較粗大類直徑)、骨角類鑽頭(較細小類直徑)等材質(這類到目前為止還沒出土相應實物驗證,僅僅為推測)。

5)文化期桯鑽已經很先進很“科學”,既有在內腔不排砂的實芯鑽頭也有在內腔排砂的帶旋紋凹痕鑽頭(圖5);石鑽兩端的鑽頭規格與功能都有區別,類似於現代的雙頭多用扳手。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5

(三)再其後,桯鑽發展到“技術性能”更高的階段,針對手持作工的侷限性,古人有發明了軟索牽引桯鑽,如石家河文化出土的帶孔桯鑽(圖6):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6

石家河文化的桯鑽表面桯具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1)桯身中間開了一孔,這孔不是裝飾孔而是實用孔,是穿軟索(皮條、繩索、騰條等)來回拉動桯具轉動的功能孔。

2)桯具身外預留的二層稜臺是纏繞動態固定軟索之用,防止在轉動中軟索滑落,也是功能性形制。

3)軟索牽動使鑽具旋轉作工的原理如幾千年來一直使用的“弓子”(圖7),這種“弓子”民間工匠一直使用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現在已經很少見,即使再見到將要歸類為“文物”範疇了。這是單人手牽的鑽具“弓子”;還有單人腳踩的桯鑽(就是古砣機);還有雙人合作的鑽具:一人持鑽定位、一人拉索左右牽引轉動,雙人配合完成鑽工。石家河文化的桯鑽應該是雙人合作完成鑽孔的桯具類型。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7-1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7-2

(四)文化期桯鑽略有如下痕跡特徵:

1)較粗大直徑的鑽孔,由於不用耽心考慮玉料被鑽裂,所以往往採用實芯桯鑽頭,工作時直接將磨料——解玉砂與加工件——玉器壁一併磨碎,不需要經常排砂,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打鑽的痕跡為器物遺留的“球形內腔”孔道(圖8),紅山文化期玉器鑽孔常見。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8-1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8-2

2)較細小直徑的鑽孔,由於要考慮耽心玉料被鑽裂,所以需要採用帶旋紋桯鑽頭(相當於現代帶痕道電動鑽頭),工作時被磨碎的解玉砂會順著鑽頭上預留的旋紋痕道部分排出,加之輔助階段性認為排砂,雖然工作效率低但不會打裂成廢件;打鑽的痕跡則為器物遺留的“旋磨紋內壁”孔道(圖9:圖片源《認識古玉》81頁“獸面玉飾”),這也是部分紅山文化玉器桯鑽的“象鼻孔”,為什麼其內壁也留下旋磨痕的原因之所在。關於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往對於文化期桯鑽痕跡的缺失性(不完全)認知,往往在鑑賞一件古玉時會產生誤判而與真品失之交臂。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9

3)如上述《桯鑽打孔示意圖》所示,大量片飾器的打孔造型和打孔定位,就是桯鑽直打,往往留下“喇叭口”的痕跡(圖10)。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10

4)由於古工全靠人力完成,非工具先進的後現代“一蹴而就”,往往打一孔而費多時、用多工,常常鑽一孔從打擊、挖刻定位,到桯鑽、管鑽鑽磨,或者桯管鑽交替使用,餘留多種工具的交替痕跡了。

5)桯鑽除了打孔之外,還有鑽磨去料的功能,有助紋飾的強化處理。如一淺浮雕螭龍紋為飾的漢代玉劍璏,在龍紋的周邊以桯鑽鑽磨凹痕點綴其間,從而強化了龍身彎轉、從而凸顯了淺浮雕的紋飾效果(圖11:圖片來源《認識古玉》241頁“劍璏”)。

古玉學步(93):古玉鑽孔何作工 出土桯具露真容

圖11

如何辨識玉古工,切莫小覷一鑽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