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虎”字在书法中写得像“屌”?


因为虎图腾这个群体同时也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群体。

我一直都说古人在某些时期是知道历史源流的,就像明朝笃信13,今天的人已经不知道13代表了包含汉民族在内的苗蛮帝尧体系数理。因为满清过后,很多文化源流、历史传承都丢失了。

汉民族文化里玉璧比玉圭重要,玉璧就是代表女性生殖器崇拜,而玉圭代表男性生殖器崇拜。因为玉圭是龟甲纹,龟就是男性生殖器崇拜。汉文化里也有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内容,比如龟驮着的中国碑就是,英语的龟读,驮特司,特就是男性生殖器 犆 。其实就是指驮着中国碑的神兽。留发髻也是这个意思。

汉民族代表的苗蛮体系是从沿海炎帝系里脱离出来的,而沿海炎帝系就是男性生殖器崇拜。所以沿海支更多存有男性生殖器崇拜内容,他们剃秃顶、戴龟壳帽就是这个意思。台湾原住民以及日本都保留有男性生殖器崇拜的浓厚文化。其实就是源自中国沿海支体系。

沿海支体系同时是猪虎图腾,颛顼的梼杌的就是猪虎同体。代表沿海支的姐(且)就是指男性生殖器。夏字古体中也存在突出男性生殖器的部分。其实炎帝系就是指七仙女与九黎结合的部分。所以虎字里在小篆后就把七藏在其中了。

把虎字写成屌,明显是知道虎代表的那个文化源流的。否则古人也没有理由这么写。今天很多写书法也会这么附会,把相关的文化通过书写一个字联系起来。由于后来的人已经不知道这个文化源流,所以就会觉得奇怪。就像满清过后疑古派出现了。因为文化丢失太多,不知道源流了。


國病


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不知你是因为脑洞大开忽发奇想,还是哗众取宠。不管是何初衷,也恰恰说明了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虎”字的草书为什么会那么写,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还是能给出明确答案的!因为中国文字的演变大致历程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 楷、行”。草书其实是先于楷书、行书出现的,“虎”字草书正是从隶书的“虎”字发展过来的,而不是从楷书发展过来的,下面我给出几张图一看就明白了:


1、隶书“虎”字

2、隶书“虎”字

3、草书“虎”字

4、草书“虎”字

5、楷书“虎”字

5、楷书“虎”字

从以上给出的几个图示,应该看得很明白了。希望给你和具有同样困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麓风轩


很多人把草书或者行书的“虎”字读成“屌”,因为它们确实太像了,没有学习过书法的人,很难一眼就分辨出来。

由于“虎”这个字平时并不常用,所以,即使学习过书法的人,也未必能够认识,因为我们现在的写法和古代差别太大了。

如下图:


我们现在是“横折钩”结尾,古代很多写法都是以“竖画”结尾,加上中间的缠绕,很容易让人误读。

我们看看古代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上图分别是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钟鼎铭文里“虎”字的写法,甲骨文还是比较象形的,到了金文,稍微简化了一下。
如图,在秦代的《石鼓文》里,明显的是以竖画结尾,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演变可以推测出,这个竖画应该是指的老虎的尾巴。


到了隶书里面的“虎”字,其写法已经比较固定了,后来的行书和草书都是来自于这个写法。

如下图:


行书


草书

我们经常所误认为的“屌”就是这个虎字的草书的写法。

我们现在写的“虎”字只是古代虎字写法的一种,属于不太常用的那种。

所以很少在古代字帖中看到今天的这个“虎”的写法。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对这个问题无语,看看虎字的演化吧。




图片来自网络


锡非金


不多说了,直接上图,看看虎字的演变。篆隶楷行草……







看懂了,就知道虎字写法的由来,篆隶为先,楷行草皆是后世所为,即使创新,亦不离其本,今人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邾城散人


虎字的写法:



































总叨叨


上点手写的,卖弄下风骚,浪起来!


继续浪!

(开始走低调路线)

凡是在后来新增的汉字,必出名人,必成大事。

这个是老子碑文,公认的未解之迷,没人能看懂。


我大胆预测,这个怪异的碑文,应该跟某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有关,可能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但更大的可能应该是没有发生的。

当难题临近了,碑文突然被破译出来,然后据此解决难题,留下谜一样的老子碑文才有意义。

是不是很神奇?可惜绝大部分的都已经失传了。


阳光普照998


虎,爲百獸之王,夲就很弔……



莘均


虎像屌吗?妈和娘,老眼昏花说像,反正意思一样,马马虎虎就算了没啥。可虎与屌完全两码事,硬往一处拽,弄得怀疑人生了。博眼球刷暴屏或者别的什么居心?大家贫嘴评吧。




脚踏一枝梅


屌,婚合字。远古尸部族(尸姓)与吊部族(吊姓)通婚,后代记号为“屌”,分族后建立屌部族,屌姓。有人借用“屌”作为男性生殖器被公认,只好改姓,改什么姓就不好考证了。每一个字都是姓氏,请百度一下《中国姓氏研究报告》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