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背上這個字,爲何被讀錯幾百年?現在大部分人讀的還是錯的

談到精忠報國,直搗黃龍,風波亭,還我河山這些典故時我們都會想到岳飛。岳飛少時勤奮好學,並

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背上這個字,為何被讀錯幾百年?現在大部分人讀的還是錯的

但事實上,岳母刺字這一段史書上並無任何記載,那麼岳飛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

如果單說詞彙,兩個詞都沒錯。這個"精"的意思,是專一、深入,比如精深、精誠、精湛、精忠。

而"盡"的意思是全部用出、竭力做到,比如盡心、盡力、盡職、盡忠。不管是哪個都沒錯,但岳飛背上的刺字,的確是"盡忠報國"。

岳飛背上這個字,為何被讀錯幾百年?現在大部分人讀的還是錯的

《宋史·岳飛傳》明確記載:"(秦)檜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使者至,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那麼,為何我們更熟悉"精忠報國"這四個字?

第一,因為宋高宗。宋高宗當時為了表彰岳飛,曾御賜"精忠岳飛"四個字,並做成一面旗幟。《宋史·岳飛傳》:"(岳飛)入見,帝手書'精忠岳飛'字,制旗以賜之。"

岳飛之孫岳珂所編的《鄂王行實編年》裡,同樣有印證:"(高宗)賜宸翰於旗上,曰'精忠岳飛',令先師行之次建之。"對於這面御賜的旗幟,岳飛在出徵時總會帶上,無疑擴大了"精忠"二字的影響力。

岳飛背上這個字,為何被讀錯幾百年?現在大部分人讀的還是錯的

第二,因為《說岳全傳》。

書中繪聲繪色寫道:"(岳飛)就將衣服脫下半邊,安人取筆,先在岳飛背上正脊之中寫了'精忠報國'四字,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

錢彩是清初人,他的《說岳全傳》問世以後因為精彩曲折,流傳甚廣,將宋元明時代的同題材作品全部打入冷宮。因為這部小說,岳母刺字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

清朝以後,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在民間逐漸演變成了"精忠報國",而當代描寫岳飛的評書、影視、歌曲,更是繼續"以訛傳訛",擴大了這個"錯字"的影響力。

岳飛背上這個字,為何被讀錯幾百年?現在大部分人讀的還是錯的

岳飛建立了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岳家軍"。"岳家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飢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後才離去。"岳家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一次岳家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岳家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山時,皇帝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後,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姦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

岳飛背上這個字,為何被讀錯幾百年?現在大部分人讀的還是錯的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將他關入監獄,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今天的杭州岳飛墓和湯陰岳飛廟前,我們都能看到最正宗的四個字:盡忠報國。這四個字,刻在岳飛的背上,也刻在我們民族的脊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