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的最好方式是不干涉

养娃的最好方式是不干涉

偶然间看到一段短视频,是中国台湾著名教育学家洪兰接受某节目的访问。她阐述了一个观点:“全家人的教养规则要一致,而妈妈是这个规则的制定者。”

看完视频后感同身受,一个家庭,如果大人们都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那这孩子一定不会差到哪去。

但现实中,我们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很多人都和长辈住在一起。跨越了一代人,很多生活理念已经不大一样,关于教养的观念也不尽相同,这往往也会是家庭矛盾的产生点。

对孩子而言,一个家最好只能有一套教养的方式,淌若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一家五六个人就有五六种方法,对孩子来说是痛苦的,效果也是适得其反的。

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经历十月怀胎辛苦分娩,因为这个独有的经历,妈妈对孩子的感情往往更细腻、更耐心。

大多数妈妈也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这样一来,孩子教育问题决定权最好在母亲身上。

一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既然有了共同的目标,按理说应该步调一致,齐心协力配合妈妈一起往终点前进。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很多妈妈不喜欢孩子吃零食,特别是在吃饭之前。因为零食吃得多了,饭就吃不下。

你也会看到很多的公公婆婆就偷偷地塞,塞的时候还会悄悄叮嘱一句:“不要让你妈知道!”渐渐地孩子也学会了说谎。

妈妈们不喜欢孩子整天看电视或者电子产品,于是切断了电视信号源,但电子产品却防不胜防。

抖音的火爆无处不在,老人们也喜欢躺在床上刷笑点,笑到不能自己时还带着小孩一起看,看完之后还要强调不许和妈妈说!

这样一来想做到“教育方式一致”不是一般的困难,因为观念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沟通起来就很累,执行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1 长辈们容易以经验自居

如果妈妈因为一些育儿原则问题与长辈据理力争,长辈们首先反应的多半是:“我儿子(女儿)不都这么带过来的?不也好好地?”

他们会不屑一顾并自我得意,结果往往是长辈无视妈妈的原则和规矩,依然我行我素 。

比如:妈妈规定不到大夏天不能吃冰淇淋,长辈们则偷偷给孩子吃,并叮嘱道:“别告诉你爸妈。”

孩子咳嗽了不能吃糖,不能吃鱼,不能吃热带水果,长辈们则觉得吃一点点没关系。

他们感冒也都从来不忌口,不也好好的么。反正吃一点又吃不坏的,要守规则你们自己去做。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没学会守规矩,反而学会见招拆招,时间一久有的孩子还会觉得妈妈对他不好,产生叛逆的心理。

2 不愿意好好说话

有一位朋友,她婆婆是家里的女王,老公和公公都对她言听计从,家里的亲戚也对她避让三分。原生家庭指挥惯了,自有一种唯我是从的姿态,媳妇面前自然也还是一贯的态度。

有一次,她婆婆给小孩喂辅食,每吃一口都先放自己嘴里舔一下试下温度再给小孩吃,朋友就说不要这样喂,太不卫生了。

这下好了,她婆婆立马不高兴了。拉下脸来,反驳到嘴巴又没吃过大便,能有多脏,自己小孩都是这么带过来的,有什么关系。

最不可思议的是,等她去上班,她婆婆就闹着打包行李回老家去,还打电话给她父母,给小孩的父亲。搞得她一整个早上不停地接训斥电话,没心思上班,一下子把家里关系搞的很紧张。

还有一次,朋友听她婆婆提起体检报告上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她就劝她婆婆去医院复查下。

如果真有还是要治疗,并给她分析原因,说这个菌比较容易传染,毕竟家里还有小孩。婆婆一听就很生气,说媳妇讲她得了传染病,开始告诉儿子,告诉亲朋好友媳妇怎么不孝顺。

朋友不想闹僵,向她道了歉说自己可能说话直了点,但婆婆越发气的上纲上线,躺床上直接装病不理。

有时候,你跟长辈好好讲科学,他们跟你讲经验;

你想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跟你讲辈分;

你想好好跟他们讲是非,他们跟你发泄情绪。

一个家庭的矛盾,往往从不愿好好说话、好好沟通开始的。

3 没有“界限感”

有些长辈对孩子父母制定的原则和规矩熟视无睹也就罢了,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长辈也还要加以干涉。

比如孩子学乐器遇到瓶颈期,会产生失落的情绪,进而有想放弃的念头,而妈妈则循循善诱,让孩子坚持。

这时候,长辈就会跳出来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学这些太可怜了,这个年龄要以玩为主的。”孩子会因为这句话而泪眼汪汪,也一下子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没有“界限感”的表现,对小孩来说并非好事。

小区里有位妈妈的公婆,在育儿观念上,从来都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

什么时候添加辅食,什么时候让孩子独立吃饭,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按照儿媳妇的意见来。

从来不会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一切尊重下一辈核心家庭的管理原则 。

在夫妻俩的事情上,公婆也很少参与和过问,更不会干涉他们的决定。

因为他们觉得孩子都是成年人,如果有需要,长辈可以作为一个朋友给予过来人经验,但决定权还是在他们自己。

人和人之间,价值观本就有差异,每一种价值观都应该被尊重。

况且夫妻之间的事情,有时候本不是什么大事,小吵小闹,或离开现场出去走走,等冷静过后再就事论事地谈问题,便什么事也没有了。

倘若在气头上掺和进了第三、第四个人煽风点火,就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了。

也许把这些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有点太矫情了,但有时候,“无动于衷”“不干涉”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希望孩子好。任何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付出了很多努力,跨越了很多鸿沟,也一定会有一个愿意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