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超过4741亿美元阿里巴巴,说明社交比电商更具潜力吗?

瓶子爱生活


阿里和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当中真正构建了生态的企业,双方通过投资并购等多种手段,构建了宽广的护城河。阿里从电商起家,逐步向支付、金融、物流、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发展,还通过投资并购发展了视频、微博、浏览器、应用商店等业务。而腾讯从社交起家,逐步向娱乐、支付、金融、浏览器、安全、应用商店和云计算进行发展,通过投资并购扶持了京东、滴滴、美团、58等知名公司。现在大家都很关心的是,阿里和腾讯谁能笑到最后,马云和马化腾谁会成互联网最后的王者?腾讯和阿里现在已经各自建好了阵营,摆好了车马炮,并且剑拔弩张,随时准备大战一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社交比电商更有潜力。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在于用户,无论是TO C还是TO B都需要用户去使用。在国内所有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当中,腾讯的两大社交产品微信和QQ稳居在金字塔顶端,并且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都不容易被取代。比较有趣的是,我们能看到QQ这样的“老产品”依然在95后或者00后中使用广泛。在小朋友们的眼中,QQ和空间都属于他们这个年代的产品。所以,一个微信占据了大学生、白领以及更高的年龄和社会阶层,一个QQ占据了青少年,可以豪不夸张的说,腾讯的用户几乎与中国的网民数量相等。在中国目前来看,再也没有第二家公司能做到。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以QQ的社交关系链为基础发展起来了腾讯游戏、视频、音乐等娱乐性产品,打造了互动娱乐的帝国。以微信的熟人社交为基础,发展起来了微信支付,扩展了腾讯的金融版图。腾讯的用户优势是阿里所无法比拟的,包括之前大家讨论的淘宝和微信互相封杀的问题,都从侧明证明了阿里对于商家流量无比重视,淘宝担心流量源头被腾讯所控制。

关于用户活跃的问题,我相信这个是社交的另一重大优势。简单来说,用户数量越大,且越活跃,就可能产生更多的行为(游戏、视频),带来更大的价值。而阿里的根基在电商,主要是一种交易行为,整体的用户的平均停留时间会短很多,且用户女性较多。两个公司的基因不同,也就导致的发展方向上的差异。但是腾讯手握巨大的用户流量,明显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光荣与梦想1987


不是,这说明游戏比电商更挣钱。市值虽然反应的是股民对于这个企业未来挣钱能力的看法,但是股民通常比较短视,谁能在短期内带来客观的收益,谁的股票就涨的高,市值就高。

阿里巴巴2017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共计 551.22 亿元,净利润 174.04 亿元;腾讯2017年第三季度营收652.10亿元,净利润180.47亿元。从这些数据来看,腾讯的收入和利润稍高于阿里巴巴,体现市值上,腾讯高于阿里巴巴也是可以理解的。

腾讯的主业

腾讯目前依然主要依靠游戏带来的收入。营收方面游戏的收入占比过半,在利润方面,游戏的利润还是占据大头。不过据马化腾前段时间的讲话,游戏贡献的利润下降到一半以下了。腾讯的年报还没有出,所以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假。不过从马化腾一直在开发游戏以外的收入来源看,腾讯也一直想摆脱游戏这个标签。

阿里巴巴的主业

目前上市的阿里巴巴主要的资产就是淘宝和天猫。两者主要收取平台服务费来获取收入,收入可观,但是还是赶不上腾讯游戏的暴利。平台服务费可以预计,收入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不像腾讯,如果推出某个游戏非常受欢迎,股票也会应声上涨。


点击关注“中外科技”,2018一起旺旺旺!


中外科技


在人工智能领域,阿里的战略布局要快于腾讯。在国际化电子支付领域,腾讯阿里在国际市场上几乎势均力敌。

加之,大陆资金看好腾讯的成长,大量购入腾讯股票,短期内,腾讯估值超越阿里也很正常。

阿里和腾讯商业竞争是生态产业链的竞争,电商和社交平台都是主要的流量入口,其盈利只是各自产业生态的一小部分。


牛哥的天空


纵观市场,最近这半年,不光是阿里和腾讯股价大涨,全球的高科技巨头都迎来了一轮猛涨。腾讯目前跟FACEBOOK市值不相上下,争夺全球第五的位置。阿里巴巴集团紧随其后。

目前在中国确实腾讯和阿里轮流坐第一的位子。按照以往的观点腾讯是以社交软件QQ和微信主导的社交型经济,而阿里巴巴则是以淘宝和天猫为主打的电商平台型经济。如果仅从两家公司最初的商业模式和基因来分析它们究竟是社交更有潜力呢还是电商更有潜力?这样就会陷入片面之中,因为两家都在各行各业进行了广泛的投资和收购,它们的产业布局已经十分巨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内容来全面看待这两家公司的实力。

1、首先我们来认清一下阿里和腾讯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

腾讯:

增值服务业务:网络游戏(手游和PC端),直播、视频及音乐等数字内容服务及虚拟道具销售(比如各种会员红绿黄蓝钻等)。

广告业务:媒体广告(腾讯新闻和视频流量广告服务),社交广告(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QQ空间等)。

在线支付业务:微信支付、财付通支付还有企业云服务收入。

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季度业绩566.06亿元,增值服务业务145亿,占比65%;广告业务101.48亿元,占比18%;在线支付等其他96.54亿元,占17%。

阿里巴巴:

阿里的业务体系有:淘宝网、天猫网、阿里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站(国内站)、阿里妈妈、阿里云、菜鸟和蚂蚁金服。新零售:盒马生鲜、天猫小店线下店。

包括投资的企业的数字和娱乐业务:UC浏览器、优酷视频、高德地图等。

截止到2017年9月30日季度业绩551.22亿元,其中中国零售平台收入395.57亿元;国际零售28.78亿元;云计算业务29.75亿元;数字娱乐业务47.98亿元;创新项目8.87亿元。

2、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和并购图谱(以下也包含百度在内):

现在你觉得哪家更有潜力呢?其实都有潜力,只是看谁的商业模式和人才机制还有公司文化等综合实力更具生命力,谁就能最终笑到最后,笑得更长久。


官龙飞燕蒋建华


腾讯市值突破5000亿反超阿里,靠的说实话,就是社交。但是并不能说明社交比电商更有潜力。因为要知道,手游现在的消费模式,也算电商的一种。

腾讯厉害就厉害在他能把社交用户带来的流量套现。旗下的手游就是如此,目前几乎所有中国网民都在用微信或qq。

腾讯游戏和其他业务能轻松的在他的社交平台上推广业务,并且能通过绑定你社交圈的方式,病毒式的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并套现。

阿里这方面就弱的多,有多少人用支付宝聊天的?而且你看阿里当初如何推广支付宝?只能在线下烧钱补贴推广二维码和赏金。结果呢?

腾讯的微信轻松过来摘桃子,就是凭借号称9亿用户的微信。所以还是那句话,流量时代,流量就是金钱。


Mr耀唯


各有各的优势!社交不赚钱,赚的是用户入口,流量,大数据;电商初期也难于赢利,赢的是用户的支付方式,消费习惯,大数据。这个时代就是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数据,谁就占据了高点,没有入口,没有流量,没有数据只能寄生于人!为什么马化腾、马云从线上争夺发展到线下争夺?那么不赚钱甚至亏钱在所不惜!数据就BAT的土地!就是线上己饱和,线下场景才是未来的成败点。错一步错全盘,谁也不想被击败,他们的竞争,还未结束,鹿死谁手不得而知。大家拭目以待。


地球人说事


电商和社交是什么关系?在很多分析那里,这是一堆矛盾,至少是不相容的,就好像阿里巴巴是做电商的,腾讯是做社交的,实际上,电商也是社交的一种变现方式,游戏也是一种社交的变现方式,这种不同只是来自社交的不同样式。

游戏是需要人与人社交,也可能是人与机器,但终归是人与人玩才有意思,如此才会有王者荣耀这样的所为新兴的社交游戏,游戏的介质是感官,电子商务也是人与人,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做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间的介质是钱,所以,游戏往往需要的是强社交关系,像微信QQ这种高粘性的,电子商务需要的是弱社交关系,熟客当然重要,但只要有制约和诚信机制,人们还是愿意从不太熟悉的人那里购物。

在江湖中,很多人认为腾讯与阿里巴巴相互之间有基因上的差异,阿里巴巴做“社交”总是功亏一篑,腾讯做电商也是一无是处,实际上是弄错了概念,应该说,阿里巴巴之所以没有做起来大众眼中的“社交”,只是因为没有做好游戏(或者说是前几年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游戏业务)造成的,有游戏型的社交也有商务型的社交,游戏型的社交根基在游戏,商务型的社交根基在支付。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不存在什么“社交电商”的概念,那些鼓励分享、朋友圈发广告等等看起来是社交概念,从本质上依然只是营销宣传的工具演变,并非改变了商务的实质。接入了所谓的社交网站,就是“社交电商”,并非如此。

不过,在看似是社交工具的微信与QQ中,最具有价值的还是流量,因为人多,停留的时间长,这个就如同线下商店的选址,人流量是个第一参考指标,只要有人,总是可以吸引到客户,所以,很多人一直对微信的流量入口年年不忘。

理论家认为,社交电商较传统电商而言,最大的区别是把社交媒介渗入消费生活中,通过社交的方式,激发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流量自发的形成网状商业流,从而达到聚合移动流量的目的。

微信的流量很大的,但针对电商的转化率不高,且现在微信需要支撑大量的业务,分流效应明显,在流量质量和产品匹配度都不高的前提下,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在这方面,曾经在PC时代拥有最大的流量的百度以流量入股去哪儿的结果就是明证。

所谓的社交电商的真正火爆是2014年大批量爆款产品公司的“微商”兴起的。面膜、化妆品、保健品是爆款的主要类型,总之只要那时敢做微商的人,都多多少少发了财;爆款的出现为全民微商做了恶向引导。根据《2016-2020年中国微商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美妆、针织、母婴、大健康、农特占据着微商主要市场份额,截止2016年底,微商从业者近3000万人,微商品牌销售额达到5000亿元。当然,一阵风之后,朋友圈里不厌其烦的微商广告开始减少,整个行业迅速衰落。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事实,虽然国内微信的用户量近9.8个亿,但这是账户量,而中国互联网人群一共才6个多亿,这个数字与淘宝的用户数基本差不多,也就是说,虽然微信的用户量看着很吓人,但实际上更多是一人多号导致的,真实的以人头计算的用户数与淘宝、支付宝相差不大,而淘宝支付宝等的商务及支付账户早已实现了实名制,大数据价值是微信所不能比的。

以游戏为核心的游戏社交虽然可以进行内容导购,进行社会化传播,但归根到底也只是营销推广上的一种便利,从4P理论来说,“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只是最后一环的优势,而产品、价格与渠道上的劣势却难以弥补。

目前,社交电商的焦点又集中在小成本上。原理上看,小程序仍然有效的社交裂变理路,也将成为在微信电商平台极为重要的工具。平台化留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户对于运营效果的担忧,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交电商的活跃度。以中心化吸收流量、以社交关系拉流量、以内容带流量、以平台化保有流量,但这些可能只是停留在理论家的空想中。

据悉,在2018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副总经理胡仁杰称,小程序2017年1月9日开放,目前拥有1.7亿用户,已经上线的小程序数量有58万个,小程序第三方平台数已经超过2300家。

所以,专业人士认为,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参与者们会认识到,小程序从本质上是给微信引流的,并不是要把微信的流量给分过来,微信也没有流量分给大量的小程序使用者。小程序电商并没有真实的为商家带来流量,如果你原本就没有流量,那么你做了小程序电商以后,你依然没有流量。


马继华


社交电商,不仅仅是腾讯在布局,阿里也一直在布局。所以社交+电商更有潜力

社交化电子商务,最刚开始反而是在微博上的淘宝链接。而微博上的社交电商没有非常非常成功的绩效表现,与微信这个移动社交平台的强势登场不见得就没有关系。

社交电商的核心不在电商上,而是社交上。与其说微信在嫁接淘宝资源,不如说微信给了那些在淘宝上已经失去流量红利的商家一个诱人的机会——社交红利。微信只是在小心翼翼的在建设自己的生态,让微信的用户开始慢慢适应从微信进行产品购买。这是一盘大棋。微信一定不是电商平台那么简单

18年初,京东联合美丽说,一起发力微信端的引流。17年双十一,京东有一半流量来自腾讯系。京东是毋庸置疑的电商巨头,美丽说是社交电商的原始形态,他们选择在微信端发力。可能现在还没有形成最优的模式,但这就是未来。


区块链商机


不是的,至少从市值来看不能判断社交比电商根据潜力。因为腾讯市值大涨很多都归功于去年的《王者荣耀》,腾讯一半的利润来自于游戏,尽管游戏赚钱基因来自于它的社交,但阿里在多年前也一直领先腾讯。目前阿里发展新零售,投资了很多的线下超市以及无人便利店,这些新的投资短时间内难以带来利润,一时投资者更加看好游戏变现的腾讯也是理所当然。


嘟嘟黑科技


单从市值上是无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首先、市值受很多复杂因素影响,比如股市资金流向、投资者偏好、公司整体业绩等等。公司发展前景仅仅为影响因素之一。

其次、腾讯与阿里都是商业版图广阔,都对电商及社交有广泛投资,更加无法单纯地将阿里定位为电商系,腾讯定位为社交系。

第三、从国际上看,2017年电商为主的亚马逊市值3606亿美元与社交为主的Facebook 3544亿美元市值不相伯仲。



那么,从更纯粹的角度分析,社交是否比电商更具发展潜力呢?

首先得看你如何定义两者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商仅仅指买卖双方交易的平台或渠道(如淘宝),传统意义上的社交仅仅指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或渠道(如QQ)。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交当然比电商更具潜力,因为社交永远大于电商,或说电商源于社交。下面的2016年的app活跃用户排行榜跟微信用户趋势图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如果从更广泛更新意义上分析,二者是互相溶合、难分彼此的,因此更无从进行比较。消费者的本质需求是尽可能减少交易渠道、交易环节、交易成本,而新技术武装下的新社交大大推动了这一趋势。马云或郭台铭所言"电商将死"即为此意。阿里巴巴的社交化及微信、facebok的电商化更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内容是将社交与电商溶合的最佳形式。不论是之前的微博跟微信公众号,还是最近非常火爆的今日头条、短视频、悟空问答都是一个最佳的例证。无数的内容提供者将大众的眼球吸引起来,大众也通过这个载体本身进行很好的社交活动,形成不同的兴趣跟利益团体,最终也会变现成一种商品交易的活动(虚拟商品跟实物商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提供平台是不是社交平台跟电商平台的升级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