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民以食为天,可这八月天有点冷。


受中国最大面积的蔬菜种植基地山东寿光的洪灾影响,一年一度的涨价大戏在菜市上映:9元一斤的鸡蛋,猪肉价格也因为非洲猪瘟影响从5月份的不到8块钱,涨到了目前的10块钱。

许多家庭因为菜价上涨而临时更换了饺子的馅料,火锅底料的香菜也明显见少。“吃不起菜”,这一句饭后笑谈渐成了一种无奈。当然每年的蔬菜,猪肉价格都会因气候因素有所起伏,但今年的两个意外因素还是把人们打了个措手不及。菜价一变,变了天色。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榨菜就着二锅头,骑上摩拜遛一遛”。方便面的销量也是近些年业内为衡量中低收入人群消费结构的新兴指标。然而等等这些真得代表我们的消费在降级吗?

眼见为实


去年,我们还在讲消费升级的故事,今年就开始讲消费降级。这个观点似乎有数据的支撑。主营白酒业务的顺鑫农业和涪陵榨菜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顺鑫上半年净利润增长率为96.78%,涪陵榨菜上半年净利润增长77.52%。在不景气的A股市场,两家企业也是矮子里的将军,股价涨幅双双超过100%。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4%,但增速却创下15年来的最低点。而且,除了3月份,其余月份的增速都降到10%以下。低价品及其生产企业受到青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一再放缓,也成为某些人论证消费降级时常常引用的数据。乍一看,消费降级似成事实。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眼见不一定为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一些数据显示,一些消费升级类的商品增速加快,服务消费升级势头也很明显。如旅游业: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

另外,国家发改委本月初也曾对消费品增长变缓进行过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实物消费,不能完全反映服务消费,比如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而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之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的服务消费十分活跃。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既然大家已经沦落到只能吃榨菜、喝二锅头的地步,为何还有余力去看电影,游山玩水?这一矛盾,直接说明了消费降级论的有所偏颇。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不同档次的消费品面向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体。牛栏山红星比起茅台五粮液可能不值一提,但在低端白酒品牌中却是佼佼者;榨菜本身上不得台面,但乌江榨菜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所谓的消费降级,不过是一些中高收入群体的错觉,他们以为自己的消费观与消费能力是主流,却没有看到更加全面的社会整体消费能力。

实际上,对于很多原本容易被忽略的消费群体,互联网的下沉让购物更加便利、便宜,这种形势对他们来说当然属于消费升级。只可惜这样的“升级”,在中高收入群体的眼中,会造成一种全社会更爱廉价商品的错觉。座位不一样罢了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路在前方

抛开消费的“质”只看“量”,国人的消费确实在“降级”。而近些年来,不管是地产业还是其他产业,国家经济正是依仗这种“走量”而发展,有出才有得。如今面对这种困境,我们的路在何方?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过去半年里,我们遇到了三件事:金融投资减速,p2p爆雷和房租风波。

而这些让人感到“钱少”的名词都指向一个方向:可支配收入减少。原因无非有二:个税和杠杆。个人所得税增速持续高于可支配收入增速是一个原因,但并非主因。

消费难以好转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居民杠杆率过高。而今个税的改革已经出台。只有通过对收入端的调整,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回升和减负,才是对扩大消费内需的根治。

是事实还是心理?我们的消费真的降级了吗?


透过现象看本质。与其关注所谓的“消费降级”形式,不如关注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弄清楚“消费降级”问题存在的范围和群体,正视他们的焦虑并作出积极回应。不然,“消费降级”们还会再次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