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公共自行車迎「退卡潮」 運營部門避而不言

厦门公共自行车迎“退卡潮” 运营部门避而不言

造型時尚、掃碼支付、落鎖停車……宛若一夜間,各路共享單車便火速佔領城市的大街小巷,受到年輕人的推崇,引發熱烈討論。記者陳理傑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雷妤圖陳理傑)這邊,共享單車風起雲湧、轟轟烈烈;那邊,作為一項政府惠民公益性工程,公共自行車的發展就有點“落寞”:去年年初,北京暫停投放有樁的公共自行車;去年年底,武漢公共自行車黯然退市;今年4月,福州宣佈公共自行車停運……

觀之廈門公共自行車,與市民相伴也4年有餘。2014年,為解決島內市民“最後一公里”出行問題,廈門啟動島內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此後兩年多的時間裡,廈門又逐漸建成篔簹湖片區、前埔片區、湖裡片區、蓮前西路片區、金尚路片區及空中自行車道等公共自行車道路。然而,去年底以來,廈門公共自行車建設就鮮有新消息傳來。

現如今,被15萬輛共享單車包圍,廈門公共自行車運營如何?面對嚴峻的市場競爭,該何去何從?晨報記者近日進行了多方面走訪調查。

現象

公共自行車迎來退卡潮

刷卡存車、刷卡取車,公共自行車傳統的存取方式,對只帶手機出門的年輕人來說有點落後了。市民曾女士家住實驗小學附近,共享單車出現不久,她便選擇了退卡。

“辦卡後我總共只騎了六七次,一是覺得站點離家有點遠,二是感覺存取不太方便。”曾女士說,就連退卡也不太容易,她填寫了詳細的表格後,過了好幾天押金才到賬。

和曾女士有相同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數。昨日,在江頭e通卡代辦點,記者看到兩位女士正在退卡。市民小柳告訴記者,她住在呂厝,自公共自行車開建後,她期望著家附近能有一個站點,但到現在也未能如願,“卡是幾年前單位統一辦理的,共享單車出現後,這張卡幾乎沒用了”。

記者獲悉,公共自行車辦理業務已在前日撤離市行政服務中心。目前,除天湖營業廳外,廈門公共自行車業務辦理由市政置業、易通卡公司的7個代理點辦理。記者從其中5個代理點獲悉,3月16日至5月15日,5個代理點的“解約-補換”卡數為382張,“簽約-補換”卡數為82張,“解約-補換”數已是“簽約-補換”的近5倍。

走訪

站點顯眼卻幾乎無人問津

那麼,市面上的公共自行車使用情況如何?昨日中午,記者在湖濱南路中山醫院至百腦匯沿線看到,道路兩側各分佈4處公共自行車站點,位置顯眼,車輛充足。然而,沿線騎行者大多選擇共享單車。

“以前經常騎,現在我只騎共享單車,已累計有1600多公里了。”市民陳先生家住百腦匯附近,在他看來,公共自行車車況差、車身重,有的座椅無法調節,偶爾還會出現剎車不靈敏的情況。

昨日14時,在嘉美花園附近的公共自行車站,記者看到兩處站點均沒有公共自行車,可官方微信查詢顯示站內有11輛自行車。在東渡路物質結構研究所站,偌大的空間僅停放了10輛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旁角落裡擠著20輛共享單車。15分鐘裡,4位市民騎走共享單車,公共自行車無人問津。

公共自行車“遇冷”還體現在另一方面。在軟件園上班的吳女士說,自從共享單車出現後,軟件園的公共自行車更容易歸還了,“以前早高峰時很難搶到停車位”。

心聲

市民期待公共自行車轉型

在市民小薛的心目中,相比共享單車,公共自行車有諸多優勢。“刷卡取車對中老年人來說更容易接受。”小薛說,公共自行車更優惠,騎行1小時內免費。更重要的是,公共自行車有統一的停放區域,不像共享單車無序停放,影響市容。

蘇女士是一名5歲孩子的媽媽,她告訴記者,公共自行車最便捷的地方在於有親子款,她有時會騎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那麼,1小時騎行免費、停放有序,還有親子款,為何公共自行車仍不得市民“恩寵”?

“想說愛你不容易啊。這些年來,公共自行車沒有根本性變革,佔著城市交通資源,卻沒有真正起到作用,不受寵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不夠方便。”公共自行車的支持者小薛說,共享單車更適應年輕人的快節奏,他們不在意一兩元錢,更在意體驗感。此外,公共自行車的站點分佈依然不夠合理,無法真正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

【有問題何懼?最懼“棄療”!】

自共享單車進入城市後,猶如攪亂了城中的一池春水。拋開共享單車的問題不談,還在起步階段的公共自行車確有點“生不逢時”,尚未做出反應,便已失去主要市場。

如今,走在大街上常能見到這樣的畫面:公共自行車站點佔據道路大片風水寶地,但車有點少,反之,共享單車擠在角落,卻密密麻麻。

當市民繞過公共自行車站點,選擇一旁倒下的共享單車,還掏出紙巾擦了擦座椅上的灰塵,騎上車揚長而去時,有關部門不覺得這一幕略顯刺眼嗎?

城市公共自行車雖然是公益性的民生工程,但是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後,如今卻門庭冷落,問題出在哪裡?

公共自行車“遇冷”,共享單車的發展或為主要因素,但躲在這理由背後,一副受害人模樣,並不值得同情。“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有問題何懼?最懼“棄療”。不求改革創新,就算逃過共享單車一劫,未來還可能敗給其他新鮮事物。

面對社會各界的關切,有的部門堅持閉門造車,甚至將媒體視為洪水猛獸,把善意視作惡意,深恐被曝光不利一面,實為可惜。

在筆者看來,某種程度上來說,共享單車是一面“照妖鏡”,它的出現,讓公共自行車暴露了其服務短板,某些先進理念和技術可以成為公共自行車未來發展的有益提示。但願有關部門能重視問題,化競爭為動力,找出解決方案,促使公共自行車走出困境。

【運營部門避而不言】

時代在發展,各行各業都在面臨改革創新。公共自行車是政府調配的公益性資源,面對強勁的市場競爭者,相關單位是如何對其進行日常維護的?目前運營情況如何?相關部門對公共自行車的管理有何新計劃?是否打算在技術上有所革新?

記者瞭解到,目前廈門公共自行車管理運營由廈門市公共自行車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帶著市民和讀者們最關心的問題,晨報記者聯繫廈門市公共自行車管理有限公司,其媒體負責人拒絕記者採訪,並表示採訪需要經過上級單位同意。隨後,記者又與其上級單位廈門市市政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聯繫,經過一天多的等待,對方表示話題較為敏感,暫時不方便接受採訪,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同樣諱莫如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