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2017年,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西展廳,東方瓷器藝術展正在進行。華美的燈光聚焦在低矮的玻璃櫥窗之上——一個青色瓷琮安靜地矗立。隔著厚而透亮的玻璃,在多重光影交錯中,那溫潤的釉彩宛如天賜,層層向上的紋路,天圓地方的形制,讓人疑心這本就是玉的質地。又有雙龍耳直壁瓶一尊,但見瓶口由頸部向上外張,至頂部時自然內斂,形成淺碟狀;通體厚重的青釉使得瓶身各部位的連接與過渡舒緩有序,十分雅緻。摩肩接踵而來的遊客們在這裡流連忘返,嘖嘖稱讚,稱讚這來自中國龍泉的青瓷。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史書中關於龍泉著墨不多,系統記載龍泉窯情況的資料也十分匱乏: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說這裡“地瘠人貧,家習儒業,獄訟甚稀,賦輸素辦”;明代《圖經》評價其地“連山涉溪流,地瘠人貧,故躬儉嗇,尚樸素”;就連民國版《龍泉縣誌》也說“龍為括郡屬縣,自漢以前無論已。歷晉迄唐,而縣名始著其地。值甌婺八閩通衢,且介在萬山中。枕山帶溪,顛崖虛莽,素稱難治”。

但誰能想到,早在明代,史書中較少提及的龍泉青瓷卻已成規模地進入歐洲市場,並很快成為時尚收藏界和宮廷的新寵,龍泉也憑藉瓷器在世界文化版圖上留下青綠色的一筆。儒雅幽默的法國人至今都將龍泉瓷譽為“雪拉同”,那是16世紀風靡歐洲的歌劇《牧羊女雅思泰來》中身著青袍的女主角的名字。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龍泉有瓷出深山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陶瓷製作歷史悠久。《物原》中就有“軒轅作碗碟”“神農作甕”的考證;燒製陶瓷的地區更是橫跨中國大地東西南北。魏晉南北朝就形成了洛陽、會稽、昌南、關中等多處製陶的區域中心。至隋唐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大行其道,越州窯、邢窯、鼎窯、婺窯、壽窯、洪窯、秦窯、蜀窯等橫空出世。江南的制瓷水準也快速提高,到兩宋時期,形成了定窯、汝窯、官窯、哥窯、均窯和景德鎮窯的大格局。這一期間,江西昌南鎮(北宋景德年間改名景德鎮)的瓷器一度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代名詞,“CHINA”一詞即來源於此。可以說,中國用瓷器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世界對自己的認識。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發源於今天龍泉與慶元交界百山祖的甌江,歷史上曾名永寧江、永嘉江、溫江、慎江等。這條浙江第二大河自西向東,貫穿浙南山區,最終從溫州入海。回顧歷史,自大禹治水之後,茫茫禹跡,化為九州。依照河流走向和流域進行行政區劃成為定俗,晉明帝太寧元年(323)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的永嘉郡,就涵蓋了甌江全流域,下轄括蒼、永寧、安固、橫陽等縣。遠離了宋元的市舶司時代,溫州港已然沉寂,甌江口也安靜了多年。浙南舊都溫州,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末抓住機會,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成功典範。溫州的崛起和繁榮多少搶走了甌江中上游的風光,讓人們誤認為甌江上就只有溫州。

然而,沿甌江上溯至麗水一段,不僅江水清洌、景色秀美,而且城鎮相依、人員輻輳。麗水松陽向西南,有甌江最大支流龍泉江,這一帶山重水複,滿眼蔥綠。向來以冷峻嚴謹著稱的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在寫到龍泉時,筆觸變得溫婉柔和了許多。他說:“龍泉縣,本松陽、遂昌二縣地。唐乾元二年析置今縣,治龍泉鄉,因名。縣治西北有九姑山,治西二里有天台山,四里有鳳凰山,縣治以諸山為捍蔽。縣南有豫章山,南三十里有九漈山,巖高百仞,有九龍井,飛瀑九道,自巖頂而下,或分或合,形若垂簾。縣南七十里又有琉華山,山頂寬平,有長湖,深不可測。山下即琉田,居民以陶為業。”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大家知道,制瓷離不開高嶺土等耐火基質,龍泉有著豐富的資源。《龍泉市志》統計顯示,龍泉八都區的溪頭、木岱、源底、野窖,城南區的大窯、溪口,道太區的安福,安人區的錦旦,城郊區的新嶺、周村、梧桐口等地,都富含紫金土、耐火土、石灰石、石英石、糠灰等瓷土資源。除了青瓷制模具所用的石膏粉以外,其他原材料都可以就地獲取,這為瓷器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考古發掘來看,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制瓷業已頗具規模,今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就發掘出當時的窯址近50座。從金村窯址出土的瓷器殘片來看,其大都為淡青色釉的青瓷,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當為北宋作品。20世紀90年代,青海考古工作者在西寧地區也曾發掘出一枚刻花鵝紋碟,該碟通體完整,手掌大小,色澤為淺青泛白,經確認,為龍泉窯的瓷器。北宋時期,青海地區為吐蕃政權所控制,這枚東南龍泉的瓷碟,見證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珍貴歷史。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北宋元祐七年(1092),龍泉向東至青田縣的大河大溪得到統一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開發和便利使龍泉青瓷的銷路得到極大拓展。到南宋時期,北方戰亂頻仍,汝窯、定窯遭到破壞,龍泉窯逆勢而起;加上朝廷重視海外貿易,龍泉青瓷開始走向世界。當然,令龍泉青瓷譽滿天下的是其獨特的青色。國際陶瓷專家三上次男贊其“清澈猶如秋高氣爽的天空,也如寧靜的深海”。至於其產生的原由,人們認為是“由酸化之作用而生成各種之光怪奇麗之窯變”所致。史載:“官哥二窯,時有窯變,狀類蝴蝶禽鳥麟豹等像,於本色泑外變色,或黃,或青,或紅紫,肖形可愛,乃火之幻化,理不可曉。”此外,部分龍泉瓷器還於光滑如玉的表面上呈現出密佈且無規則的碎裂紋路,青瓷專家陳萬里先生稱其“彷彿重疊的冰裂樣的紋片”,令人迷醉不已。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元明時期,龍泉的交通得到進一步改善。《處州府志》記載:“龍泉當閩浙之交,居郡上游,層巒疊聳,雙溪橫貫,鳳凰翱翔,石馬騰踏,北山舒翼抱於左,桃源回首拱於右,前則修橋傑閣,後則九姑靈縱,地勢夷曠,他邑莫及。”在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年月裡,龍泉的青瓷、茶葉、寶劍等物產沿甌江而下,出溫州港漂洋過海走向世界。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說:“龍泉用那一抹天青色,為我們換回了巨大財富,贏得了莫大榮譽。”

大窯,一個村莊的龍泉青瓷史

從龍泉市區出發,朝西南方向沿國道行駛30多千米便可以看到大梅村出口,然後向東行進兩三千米就是龍泉哥窯所在的大窯村。這一路雖山勢逶迤、道路崎嶇,卻也茂林修竹,溪水潺潺。

大窯村在地方誌中的舊名為“琉田”,其來源可能與村東面的琉華山相關,因為自古便有“煙光山色淡瞑蒙,琉華夕照兀倚空”的詩讚。也可能因為這裡長期以來都是燒窯制瓷之地,陶瓷碎片遍地都是,在陽光下狀若琉璃而得名。明代陸深所著《春風唐隨筆》記載說:“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陸深所言“琉田窯”就在今天的大窯村。1988年,“大窯龍泉遺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這裡也成為人們追溯哥窯歷史的好去處。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大窯村呈“丫”字形,自東向南北三面延伸,村內有大窯溪,可與小梅溪相連,最終通達甌江。龍泉青瓷的鼎盛時期,這裡“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中運瓷船隻往來如織”。村內至今仍保留一座古老的石拱橋,是人們來往穿行的必經之地。相比龍泉市區的繁華與現代,大窯還是保留著古樸的風貌,狹窄的村道四向分佈,與山樑上的田地相連;房屋依山勢高低錯落,泉水止落處又有小池塘。村內土牆黑瓦的老屋居多,村外梯田層層疊疊,間或保留著舊日瓷窯的痕跡,讓人不覺想起《龍泉縣誌》中的描述:“郡齋岑寂,宛在窮山。引領寓目,群峰倚天。清溪南奔,淺深見底。人家櫛比,多在煙嵐中。”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沿山路向東步行2千米,能走到一個名為楓洞巖的地方。這裡依山勢保留著一條橫躺著的20多米長的龍窯,是古代龍泉窯最大窯址所在地。窯體為半地下建築,先在窯基內挖一個大坑,把窯底和窯室下部建在坑內,在開窯門處築上下通道,再將窯室上部和窯頂順山勢向上修,這樣結構既簡單又結實,並能充分利用自然風。如果從窯底點火,整窯都會很快燒得通紅,確保窯內的燒成氣氛和燒成溫度得到較好的控制,從而燒出精美的青瓷。像這樣的窯址,在大窯村沿溪十里密佈有48處,幾乎每座山上都有。當年窯工們選址時,要根據燃料、水源尤其是瓷土分佈的豐富程度來綜合定位。龍窯的方位、選址和形態設計無疑浸透著古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但在古代,窯工匠人社會地位卑微,文獻中絕少有對他們的記載。好在明代文人陸容在其《菽園雜記》中,對龍泉瓷的燒製留下了難能可貴的幾點筆墨,讓我們能窺見龍泉青瓷的燒製過程:“泥則取於窯之近地。其它處皆不及。油則取諸山中,蓄木葉燒煉成灰,並白石未澄取細者,合而為油。大率取泥貴細,合油貴精。匠作先以鈞運成器,或模範成形,候泥幹則蘸油塗飾。用泥筒盛之,置諸窯內,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燒變,候火色紅焰無煙,即以泥封閉火門,火氣絕而後啟。凡綠豆色瑩淨無瑕者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價高,皆轉貨他處,縣官未當見也。”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行走在楓洞巖,隨時都能看到地上大小不一的瓷片。只要一俯身,就能與宋元時代來一個跨越歷史的握手。一千多年的日日夜夜裡,這山間瓷窯的爐火,燃燒著龍泉山上乾裂的松枝,映紅了一張張或緊張或放鬆、或快意或呆板的臉龐。那孔孔窯,那洞洞火,不僅在冬日裡溫暖了人們的胸膛,在夏日裡驅趕著煩人的蚊蟲,更燃燒著希望與美學,將腳下平素無奇的土變成了龍泉青瓷,變成了千里萬里之外人們所使用、把玩和欣賞的美器。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從考古和歷史記載來看,大窯村附近瓷器的種類異常豐富,不僅有盤、碗、碟、杯、缽、壺等飲食器皿,罐、盞、瓶、鬥等實用瓷器,還有香爐、燭臺、佛像、人物、象棋等陳設瓷器,更有仿製銅器、玉器的琮式瓶、貫耳瓶、鬲式爐、雙魚洗等祭祀類瓷器。新燒的青瓷都先在龍泉溪北岸的金村碼頭上存放,待順風的日子,只需兩天即可沿甌江而下抵達溫州港。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溫州向北是寧波,那裡將有前往日本和朝鮮的商船;溫州向南是泉州,那裡有大量常年定居的阿拉伯番商。小舟換大船,大船再換更大的商輪,一場場前資本時代的東西貿易隨之發生,一塊再尋常不過的龍泉泥土,經歷火與水的淬鍊和輸運,經歷狂風暴雨、滔天海浪的洗禮,終於華麗轉身,成為一個個待價而沽的奢侈品。一個小村的燒瓷過往,就這樣鋪就成龍泉青瓷的歷史。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時空流轉,歲月變遷,到清末民初,面對日本及西方制瓷水平和技藝大幅度提高,中國喪失了世界瓷器市場上的主角身份。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中,吳仁敬先生就感嘆:“歐人自18世紀仿造瓷器以來,精益求精,一日千里,而我國墨守舊法,沉沉相因,且又為匪亂、苛稅所苦,致使營業不振,喧賓奪主,各處銷場,盡為洋瓷所佔,瞻念往昔,何勝感慨!”到了現代,瓷器在生活中的作用日漸式微,人們對於瓷器的使用和需求大幅降低。然而,在我們文化記憶的深處,在我們回望歷史的一枕青夢之中,龍泉的青瓷卻永遠熠熠生輝。


推薦收聽:

1.抗癌之王——“蒜”你有本事!

2.左撇子,真的比一般人聰明嗎?

3.足球發源於中國?千年前我們就有“梅西”!

4.飛機在空中延遲1分鐘,影響竟然這麼大!

5.你喝的是蜂蜜還是糖漿?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人文」龍泉,一枕青夢有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