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时林彪为什么会在锦州“犹豫”

国共争锋,首争东北。国军胜,就能入关,南北夹击共军。共军胜,就能从北向南攻击国军。所以双方都把精华投入东北。正因如此,林彪才有日后的地位。


辽沈战役时林彪为什么会在锦州“犹豫”

一九四八年初,冬季攻势结束,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非常干脆,把目光锁定在锦州。打下锦州,共军将切断国军关内外的连线,国军将成为孤军。国军的优势是装备,对后勤补给依赖很高。如果成为孤军,失去后勤补给,成了瓮中之鳖,基本上就完蛋了。东北也就完蛋了。

共军打不下锦州,那么还是山东一块,华北一块,东北一块,西北一块,零零碎碎,谈不上战略主动。指望聂荣臻那点人消灭傅作义,不现实。毛泽东明白锦州的重要性,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锦州。林彪则在犹豫。后来很多人写文章,以此证明林彪的优柔寡断,实际都是事后诸葛亮。毛泽东在战略方面的果断,那是对的。


辽沈战役时林彪为什么会在锦州“犹豫”

作为统帅,战略方面含含糊糊的,只会葬送大好前景。那是蒋介石的工作。但林彪看着东北大地上那几座城市犹豫不决,如鲠在喉。共军的优势是在野战中消灭对手。因为共军战术上机动灵活,作战纪律和执行能力胜过国军,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范围穿插、分割、转移。如果陷入阵地攻坚,那么就要拼炮火装备,这方面是国军的强项。

国军在东北虽然只剩五十多万人了,但都是精锐部队,战斗力是久经考验的。之前在四平两次交手,共军都是吃亏。濒临绝境的野兽往往是最凶猛的。所以兵法上说,围师必阙,就是要给被困者留点念想,不至于下定破釜沉舟之信念。不是林彪优柔寡断,而是他明白面临的困境。因为他经历过一切,分析过一切,思考过一切,所以难以决定。当年红军西征,战略目标就没有实现,保卫四平,战略目标也没有实现。

辽沈战役时林彪为什么会在锦州“犹豫”

是西征军统帅徐向前无能么?是四平保卫战的林彪很无能么?当然不是,那是因为战略目标难以落实,甚至不切实际。所以林彪看起来很犹豫,想打长春下不了决心,去锦州的路上又想回去打长春。尽管事后看起来确实犹豫多了一点,但那就是林彪的风格。正是那种风格保证了林彪的成功。林彪的犹豫和毛泽东的果断造成了一大奇观:电报战争。

从冬季攻势结束,到辽沈战役开打,中间大约半年的时间,从春季打到秋季。半年时间里,毛泽东给林彪发了七十多封电报,大意就是打吧,把锦州打下,在东北关门打狗。林彪也给毛泽东回复了数量大致相当的电报,大意就是有困难,还有别的办法。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打电报,大战半年。而整个辽沈战役也才打了五十来天。


辽沈战役时林彪为什么会在锦州“犹豫”

国共之间的差别就在这里:林彪不想进攻锦州,毛泽东可以说服他进攻。卫立煌不想撤退,蒋介石却没法让他撤退。这些许差别造就了国共两军、甚至国共两党的命运。蒋介石还想要临阵换将,已经晚了。因为林彪已经下定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