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啃老族」成因

大學畢業生“啃老族”成因

1、個人能力差,就業期望值過高

(1)自立自強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從成長的環境來看,大學畢業生“啃老族”多是“80後”獨生子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過多的關注,父母的溺愛和呵護致使他們存在很大的心理弱點。許多大學畢業生“啃老族”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適應社會能力差,“太辛苦”、“待遇不好”幾乎是大學畢業生“啃老族”拒絕工作的理由。因而當真正需要獨自面對抉擇時,他們往往會習慣性地選擇逃避。

(2)就業觀念存在偏差,就業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不對稱。受長期精英教育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心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精英情結。他們擇業觀念陳舊或就業期望值過高,對沿海發達城市或省會城市等情有獨鍾,而對西部偏遠地區和小城鎮退避三舍。然而,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種精英情結受到極大挑戰。一方面,中小企業和基層單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即便沒有工作,也不願意到中小企業和基層單位去,兩者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據調查顯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前四類單位依次是: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比例分別為28%、24%、20%、15%,願意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不足1%。另據調查數據顯示,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構中,國家機關的需求非常小,而以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為主的內資企業用人需求較大,佔到了74.9%。就業期望值過高與實際就業率低之間的矛盾形成了一大批自願性失業者,自然形成了“啃老族”。

大學畢業生“啃老族”成因

2、家庭依賴意識強,家庭教育缺失

(1)傳統文化中強化家庭依賴意識。中國幾千年來就有四世同堂的歷史傳統。中國父母關心愛護子女,有一種近乎於宗教式的獻身精神,對子女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甚至婚姻等都事事插手,不這樣便於心不安。傳統的“父子”關係的文化結構在強化親情的同時,也極容易泯滅兩代人之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讓兩代人成為心理上的“連體人”。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子女對父母的過分依賴。

(2)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人生經歷的第一站,是個人早期社會化的啟蒙地,人的價值觀念、精神品質等都與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家庭在養育子女時,只注重子女的生理性健康,而忽略子女獨立自強、勤儉節約等人格精神的培養;加之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人生價值平臺單一,教育的目的是圍繞考入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放鬆乃至放棄了對子女基本倫理道德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就使得他們形成自私任性、無責任感的性格品質,缺乏獨立生活和判斷的能力,在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地位。大學畢業生“啃老族”中尤以城市的男性獨生子女為多。

大學畢業生“啃老族”成因

​3、現行教育體制的侷限性

教育不僅是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人才德行成長的精神家園。由於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當前我國學校的教育理念還沒有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真正過渡,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學校只“教書”而不“育人”,教師只“授業”而不“傳道”,片面強調文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的德育培養。教育的多樣性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挑戰,以至於教育四大功能中僅存的“求知”功能也被異化,變成了教育只是為了拿文憑。這就使得大量較高學歷人才的就業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當前教育體制的侷限性,對大學畢業生“啃老族”群體的壯大起到了助推作用。

4、大學畢業生數量大幅增長與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極少存在矛盾

大學畢業生“啃老族”群體的日益壯大,社會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就業形勢的嚴峻,生活成本的攀升,客觀上造成了大學畢業生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會原因。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劇了“啃老族”數量的增加。連續幾年大學的擴招,致使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呈跳躍式增長,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卻極少。2017年,在我國城鎮新增的就業崗位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崗位需求,大學生基本無優勢可言。生活成本的急劇增加給大學畢業生帶來更大的生活壓力。許多大學畢業生已經習慣城市的生活方式,寧願在城市無固定工作,也不願意到基層或偏遠的西部工作。然而,城市的高消費常常使他們無所適從,生活無助的時候,“啃老”也就不足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