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賣牛仔褲 聚了三四萬「粉絲」

靠卖牛仔裤 聚了三四万“粉丝”

僅靠賣外單牛仔褲,就能將三四萬會員攥在手,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兒都會不由地豎起大拇哥的,在佩服的同時,可能有人還會產生質疑。“70後”劉冬梅說到自己這段創業經歷時也有點不敢相信,但是它卻是真實存在的。回想起自己這些年的下海經商經歷,劉冬梅認為,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與當時的“商機”是分不開的。如今,在服裝這一行打拼了這麼多年,劉冬梅又將目光瞄向了“美食”領域。她說,當前市場行情下,“多條腿走路”會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剛做買賣,看著啥就賣啥

劉冬梅不是牡丹江人,在來這兒之前,她一直在當地做小買賣。劉冬梅說,那個時候,她對做買賣真的是一竅不通,到哈爾濱批發市場上貨時也不懂行,完全憑著感覺走。“看著啥貨我就上啥貨賣。”牙膏、襪子、梳子、口紅……劉冬梅根本不知道上貨還得按類別。她告訴記者,那時剛開始實行個人承包商場櫃檯經營政策,一些老的售貨員都是按商品類別經營,賣日化用品的就上日化用品,根本不會打破商品類別混著賣。說到這兒,劉冬梅笑了,她說因為當時自己啥也不懂,所以,就隨著自己的性子經營,有點挺“另類”的。

不過,讓她欣慰的是,那個時候買賣相對好做,而且商品利潤空間特別大,顧客一般都不講價。她舉例說,像她賣的木梳,上貨價不過幾毛錢,零售時就能賣幾元錢,利潤一下子就翻了十幾倍。儘管那時錢相對好掙,但是她也不斷摸索著經商中的學問,慢慢地重新規劃著自己的經營品類。

1995年,劉冬梅嫁到了牡丹江,就隨丈夫一起繼續做買賣。“我倆在地下商城賣了幾年手錶、鬧錶,效益還不錯。”劉冬梅說,自己和丈夫屬於“白手起家”,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錢,所以,做買賣相對謹慎。

多年摸索,外行成了行家

2004年,對於劉冬梅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那一年,她和丈夫在廣州看到了“外單牛仔褲尾貨”這一商機。當時,外單牛仔褲尾貨屬於流行商品,劉冬梅用“價廉物美”形容它。於是,她和丈夫就一次性拿了幾千條外單牛仔褲尾貨,在市中心新租的一處地下商城賣。為了節省討價還價環節,她店裡的牛仔褲均是統一售價,不講價。“大多數都是50元一條,稍貴些的也就100元。”沒想到的是,這些外單牛仔褲一下子就打開了牡丹江的市場,一天就能賣近百條,十幾平方米的店鋪有時根本擠不進多餘的顧客了。

隨著牛仔褲越賣越好,一個店根本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時,劉冬梅又在同一地下商城開了家分店,這樣對牛仔褲的需求量更大了。為此,她丈夫一年至少到廣州等地上四次貨,而上一次貨就得花上一個多月時間,關鍵是找更多的貨源。就這樣,直到2015年,劉冬梅家的外單牛仔褲賣得都非常好,會員至少達到三四萬人。而隨著網絡對實體服裝店的衝擊越來越大,再加上外單牛仔褲貨源越來越難找,劉冬梅適時轉型,結束了之前的外單牛仔褲買賣。

“這11年,我基本上沒有壓過貨。”說到這些年賣外單牛仔褲的經歷,劉冬梅說,其實就是瞅準“商機”,有時商機瞬間即逝,所以,獨到的經商眼光也是必須練就的,再加上大膽地出手,成功自然就在眼前了。

現在,雖然結束了外單牛仔褲買賣,但是劉冬梅仍舊賣服裝,畢竟,自己已是這一行的“行家”了。不過,今年,經過前期考慮,她又將目光瞄向了“美食”領域,這不,10月中旬,她和別人合夥開的專業壽司店就要開業了。“服裝這塊也不能扔。”劉冬梅說,多條腿走路會為自己贏來更多的發展空間……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張建華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