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縣:更加關愛失能人員

自脫貧攻堅以來,奉節縣針對農村建卡貧困戶中的失能人員,積極探索脫貧攻堅新途徑,在全國率先採取集中供養方式解決失能貧困家庭扶貧脫貧問題,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共投資2600萬元建設永樂、吐祥、草堂三個養護中心,已入住460位失能人員,釋放700餘個家庭勞動力,每年增收2500餘萬元。

一、貧中之貧,失能人員窮根難除"斬不斷"

一是脫貧任務重。奉節幅員遼闊,境內山高坡陡,土壤貧瘠,溝壑縱橫,基礎薄弱,是曾經的產煤大縣和移民大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現有新一輪建檔貧困村135個,建卡貧困戶34185戶、貧困人口124425人,貧困人口量廣面大,貧困程度較深,脫貧任務艱鉅。二是失能佔比大。奉節有因病致貧8192戶,因殘致貧1855戶。2015年11月以來,奉節通過全覆蓋、網格化、地毯式入戶走訪,摸排出失能貧困人員948戶1013人,因殘致貧比例超51%,因病致貧比例為12.3%。三是窮根拔除難。失能人員生活長期不能自理、長期需要專人照顧、醫療費用負擔過重等問題,嚴重束縛貧困家庭發展致富,致使家庭收入極低,居住條件簡陋,環境"髒、亂、差"嚴重,"等、靠、要"思想固化,脫貧信心不足,陷入絕望邊緣,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成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嚴重拖累脫貧攻堅進程。

案例一:白帝鎮雞山村二組饒福壽的女兒饒舟身患"先天性小兒麻痺症",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需24小時看護,導致夫妻倆根本無法外出打工。從此,夫妻二人揹著女兒奔走於市內各大醫院,全家也陷入治病-借債-治病的漫長循環中。債務最多時,達到6萬元。這筆錢,對於當年饒家的家庭狀況而言,需要全家不吃不喝攢上15年才能還清。

案例二:竹園鎮百步村一組的盧元明, 2005年,兒子上高中時因高燒引發腦膜炎,智力嚴重受損;2011年,又因智力問題觸電燒壞舌頭,並進一步加重智力障礙,成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一級殘疾。十二年來,夫妻倆天天守著兒子,幾乎寸步不離,放棄了一切外出務工的機會,也因此成為百步村乃至竹園鎮最困難的貧困戶。

二、脫貧累贅,失能家庭邁不過的"三道坎"

一是精力之"坎":一人失能,全家被困。許多失能貧困家庭成員,為了照顧家中失去勞動力、生活不能自理的成員,被"捆綁"住了正常勞動的手腳,無法創業就業,沒時間沒精力發展致富。二是經濟之"坎":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很大一部分失能人員需要長期治療,醫療費用居高不下,使家庭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另外,失能人員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不能自理,如沒有全程陪護,極易引發失能貧困人員意外人身傷害事故,加重家庭新的經濟負擔。一家有貧困失能人員,全家就會陷入深度貧困之中。三是精神之"坎":一人失能,全家包袱。

在農村,失能人員容易被"歧視",特別是年輕的失能人員是父母一輩子心中的痛,許多家庭因為失能人員長久"拖累",失去了奮鬥的激情。一個失能、半失能人員甚至拖垮一個貧困家庭的經濟、精力和信心,成為貧困失能人員家庭擺脫貧困的最大"包袱"。

案例一:永樂鎮13歲的李傑,由於先天性腦部疾病,小杰從一出生開始,就成為了一名失能人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需要隨時將他帶在身邊進行照顧,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小杰卻逐漸成為父母的一種負擔,為了照顧好小杰,夫妻倆只能放棄工作回到老家,家裡的各方面條件逐漸陷入困境之中。

案例二:草堂鎮天坪村17社的楊虎松,男,現年30歲,家有父親共2人。楊虎松於1999年患腦脊髓炎引起神經性癱瘓,導致大腿骨髓壞死,生活不能自理,長期需要人照顧,如吃飯需要人喂,衣服需要人穿,上廁所需要人抱等。牽制他父親楊傳付不能外出務工,加之每年過重的醫療費用,嚴重影響到家裡的經濟來源和生活支出。

三、探索創新,失能人員集中供養"全託管"

一是率先探索,全國領先。

為限時確保孤殘困難家庭如期脫貧,我縣把供養"失能"釋放"有能",在全市率先對失能貧困人員實行集中供養,作為一項政府兜底的民生工程和公益性事業來抓,研究出臺《奉節縣孤殘困難家庭失能人員集中生活幫扶試行辦法》,採取"試點先行,規範管理,財政託底,購買服務,整體帶動"的方式,探索建立貧困家庭和農村五保失能人員"政府兜底保障、釋放勞動能力、助推脫貧攻堅"集中供養模式,釋放家庭的護理負擔,有效釋放貧困家庭勞動力,其供養經驗在全國交流和推廣。二是規範程序,設定門檻。縣民政、殘聯先從殘疾、低保、五保等數據庫篩選出准入人員,由奉節縣民政局、縣殘聯—鎮街—村社三級把關審核,對每個申報家庭採取申報、核實、審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確保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農村五保、農村居住的城市"三無"人員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員(因病需治療的除外)且家庭年人均收入低於農村低保標準線2倍以下(5520元/年)的每個申請人員符合集中供養條件。三是統籌到位,精準幫扶。整合五保、低保、社會救助、慈善捐款等資金,按1名失能人員1500元/月的標準,由財政統一撥付,政府兜底保障。集中供養中心聯合衛計、社保、教委等部門,對於失能人員及其家庭在醫療幫扶、再就業培訓、教育減免等方面提供相應幫扶政策。指派專門醫生定時負責失能人員身體檢查和常見病處理,重大疾病由政府採取醫療救助方式對其進行幫扶。為入住失能人員建立動態管理檔案,負責生活費用和日常管護。

四、專業照料,失能人員體面生活"比家暖"

一是護理科學性。按1∶7的比例聘請專業護理服務人員,對供養人員實行專業照料,併科學合理地安排供養人員的飲食、住宿、學習和康復訓練,讓失能貧困人員過上有尊嚴和體面的生活。二是集體溫暖性。入住的失能人員生活在集體的大家庭中,交流互動、群體生活,深深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他們能安心生活、治療、和睦相處,減少社會負擔。三是力所能及性。入住的失能人員還能根據自己的特長,由供養中心指導,從事力所能及的手藝。四是崇德向善性。集中供養為失能人員找到家的溫馨、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無限的親情關懷,讓失能人員懂得感恩、崇德向善,決心以自己的身心無私奉獻、回報社會。

案例一:26歲的草堂鎮福利院長慄春容把愛播灑給失能人員,不怕髒、不怕累,每天給他們洗衣餵飯、擦屎接尿,與失能人員拉家常、談心,一起讀報、看電視、唱生日歌,建家屬QQ群、微信群、親情遠程視頻聊天室,拉近他們與親人的距離。

案例二:五馬鎮竹林村的冉良平兩兄弟肢殘入住後,在供養中心的指導下,用健全的手做工藝鞋底,圖案精美,獲得好評,自身的獲得感、成就感增加,擁抱社會、健康向上的生活信心更強。

案例三新民鎮失能人員餘國蓉,20歲時患結核性腦膜炎,多家醫院治療無效,致使下半身癱瘓成為肢體一級殘疾,並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導致家庭嚴重貧困。通過養護中心專業護理和細心照料,餘國蓉深受感動,決定生後將自己的器官捐贈給紅十字會。其先進事蹟拍攝成扶貧微電影《感動的愛》,被廣為"點贊"。

五、釋放有能,鬆綁勞力換取"大發展"

一是小投入換取大收益。失能人員集中供養後成本大幅下降,平均每人每月為1500元,1年為1.8萬元。保守估算,戶均收入可達到政府投入的4倍以上,實現失能人員家庭"高一格脫貧,快一步致富"。二是全鬆綁促進再就業。平均每集中供養1名失能人員,就能釋放兩名以上勞動力。而這些掙脫了"束縛"的勞動力,其就業熱情極高,健壯的勞動力得到全面釋放,實現正常就業到外地務工和本地就業。

三是釋潛能激發新創業。失能貧困人員送入集中供養中心後,失能貧困家庭成員沒有後顧之憂,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地理優勢和利用各項優惠政策,釋放"自己脫貧自己幹"的巨大潛能,走出一條自主創業脫貧致富之路。

案例一:公平鎮桂壩村7社丁澤明於2008年車禍導致肢體殘疾,長期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送入草堂福利院集中供養,由專業護理員護理,照料生活起居。妻兒到湖北外出務工,每月收入4000元,實現就業脫貧。

案例二:2016年,白帝鎮雞山村二組饒福壽將女兒送入永樂集中供養養護中心後,當即作出一個24年來想都不敢想的決定:養牛脫貧!養牛21頭,當年賣了8頭,年收入達4.2萬元。在2016年底,人均年收入達到7000元,是之前的2.5倍,並逐步擴大飼養規模,實現創業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