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我們都要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就如清代邑人林堯英,在遍覽興化的山山水水之後,用他飽含讚美的筆觸與目光深遠的蘸描,繪下“莆田二十四景”,由此讓“二十四景”成為莆田婦孺皆知的傳統景觀,沿用至今。我們愛這座城,愛這散發著獨特美的“二十四景”,讓人追思,讓人引以為傲。寧海初日就是其中的一美。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說起寧海初日,就要先知道寧海橋。寧海橋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與黃石兩地交界處,木蘭溪下游的入海口,古為寧海渡,故名寧海橋,俗稱橋兜橋。初建於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由於溪海在此處匯流,建橋工程十分艱鉅,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歷時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氣勢如虹、凌空而架的大石橋。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七絕·越浦禪師

余文唐

誰建寧橋滄海跨?禪師率眾化緣來。

吉祥寺裡揮神筆,法力感人贏巨財。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而寧海橋的建造,不得不感謝這位功臣——龜洋高僧越浦禪師,。橋北岸的吉祥寺,也是僧人越浦所建。元元統二年 (1334),龜洋僧人越浦率眾僧四處化緣,倡建此橋。建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有不軌之徒乘機竊取建材。為此,越浦大師就在橋北先創建吉祥寺,住持督造此橋,故涵江一直有“未有寧海橋,先有吉祥寺”。在年復一年的辛苦中,一次的風雨交加,滔滔洪水將越浦大師和眾人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越浦大師並沒有放棄。他親自到泉州開元寺請教主持,參觀閩中典範跨海大橋——洛陽橋,吸取洛陽橋的“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的建築技術。第二次再動工時,他決定把橋址向後移動,選定較好的地質,把橋墩造成船形,使之經得起海水漲潮和退潮的衝擊,再利用浮運架樑法,終於歷經十六載的艱辛和苦心,至正十年(1350年),寧海橋終於建成了!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橋的兩端,原各有兩尊戴盔披甲、手執長劍的護橋將軍石像,後在抗日戰爭和文革中相後被損毀,現只存北端的兩尊,系明代雕造。雖經百年的風雨滄桑,仍不減當年的氣勢,毅然守護在橋旁。橋面兩旁有石扶欄,望柱頭立雕著姿態各異、線條簡樸的石獅,兩兩相望。1983年,交通部門經批准,利用寧海橋的橋墩基礎,在舊橋上建設了新橋,成為一座“雙層橋”,是涵黃交通要道。2013年,寧海橋成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寧海初日,讓寧海橋不止有巧奪天工的技藝,更有美的質感。每年端午節在橋上觀日出,一丸紅日,倒映橋下,萬道金光直射,猶如金龍逐波,儀態萬千,蔚為奇觀,故有“寧海初日”之譽。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前人有詩云:

朝唏朗映吉祥前,影射長虹破曉煙。

紫曜高懸初出海,紅輪幾跳始經天。

三千浪湧金光爍,十五門通彩色連。

豈是燭龍含遠照,羲和命駕浴甘泉。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可見,在這一輪的波光盈照裡,是美得令人窒息、令人歎服。

莆田二十四景|寧海初日的光景,歲月的印記

寧海橋的建成,使原本難以逾越的兩端,變得來去自如。幾百年來,春夏秋冬,落在寧海橋上的印記,早就被鐫刻在這厚厚的石上。橋上望去的寧海初日,更為曜熠,我們都愛這輪初日的光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