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是在歷史上真有其人,還是影視虛擬人物?

踏雪無痕楚留香


這個問題有些過分了,于成龍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且在同一時期就出現了兩位於成龍,兩人同名同姓都是清朝名臣,影視劇中的于成龍多隻大於成龍,被譽為“清朝第一清官”。


大器晚成的于成龍

崇禎十二年(1639)22歲的于成龍參加鄉試,只考取了副榜貢生,正當于成龍為博取功名努力的時候,改朝換代了,大明朝沒了,于成龍在家蟄伏了幾年準備再次應考,無奈35歲的于成龍又落榜了。

此後于成龍再也沒有參加科考,順治十三年于成龍以貢生身份參加吏部考試,成了候補知縣,直到順治十八年于成龍才來到廣西羅城這個蠻荒之地當了縣令。

步步高昇

在於成龍的治理下,羅城成為了全省的榜樣,並被上司廣西布政使金光祖看中,推薦為四川合州的知州。

從政數年,于成龍的考評都是“卓異”被晉升為武昌知府,適逢“三藩之亂”爆發,武昌當地也發生了暴動,于成龍冷靜處事很快平息了動亂,穩定了局勢。康熙十七年于成龍已經升任福建按察使位列封疆,隨後更是成為總治兩江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龍去世,終年六十八歲,康熙親自為其撰寫碑文。

清官榜樣

于成龍從政二十多年,頗有政績,深得百姓愛戴,但是于成龍最出名的還是清廉,他在這方面的操守可以和明朝的海瑞有一拼,因為終年吃糠咽菜不知肉味,因此獲得了“於青菜”的外號。

于成龍外出為官二十餘年從來不帶家眷,和妻子更是二十年難得一見,可以說是真正的“舍小家為大家。”

當時朝中還有一個行修水利的小於成龍,其墓誌上寫著“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兩人皆為國之棟樑。


一點點歷史


歷史上滿清的于成龍有兩位,一般指的是廉吏于成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廉吏于成龍,生於1617年的山西,從目前的史料來看,于成龍只是明朝的貢生,不是進士出身。



在1661年,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此時的于成龍已經44歲。在任期間帶領百姓開拓土地,全力支持農耕,獲得了良好的政績。

在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府,隨後任職湖北黃州、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總督等,在1681年時,升任江南江西總督,隨後又監管安徽、江蘇巡撫事務,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封疆大吏。在1684年,于成龍病死於任上,被追贈為太子太保。



于成龍為人所稱道的有三點:

一、為政清廉,于成龍死時家產幾乎沒有,僅剩一套官服。生前恪守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僕”,日常以菜粥為食,終年不知肉味。被康熙皇帝認定為天下第一廉吏,並親筆題詞“高行清粹”,以做表揚。



二、政績優良。于成龍幾任我地方官都做出了優良的成績,在羅城,剿匪、農桑兩不誤。在合州,為流民建舍、借耕牛種子等,有效的提高合州人口。

在福建,處理因禁海帶來的冤案,使上千百姓免於被殺。



三、伉儷情深。于成龍僅有一名結髮妻子,由於四處做官,于成龍二十年未見妻子一面,也未曾納娶。

于成龍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完臣,在《清史稿》裡,有單獨的于成龍傳。在清朝還有位同名同姓的于成龍,稱為小於成龍,是一位治理黃河的名臣,清史稿有云“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康熙還叮囑小於成龍向老於成龍學習。


采薇讀史論今


于成龍是真實的存在,死後,被康熙皇帝做為清官的典範,稱讚為“古今第一廉史"、“清官第一",鼓勵朝廷內外大小官員效仿他。他是廉吏,更是能吏。下面蒼茫大地給文友們詳細介紹一下這位好官。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于成龍到廣西西城縣做縣令。當時傳說廣西蠻煙瘴雨,北方人水土不服,十有八九不能生還。山西永寧州人于成龍已四十有五,家有薄產,尚可維持一家生計,親友都別他別去。可於成龍變賣部分家產湊了路費就上路了。羅城地險,人稱猴子難越千條澗,鳥兒難飛萬重山。屢經戰亂,縣城無城池街道,居民六戶,草房數間,常有強盜出沒。縣衙無門牆院落,只有草房三間,內宅無牆,常有野猴光顧嬉戲,白天就能聞山中虎嘯。于成龍用石塊堆成几案,在柱子下支鍋做飯,晚上枕戈待旦(頭枕刀,床頭放兩支槍),儼然孤島魯濱遜!

他認為飢寒起盜心,對當地飢寒起盜心者,主張“勿戕民命"“勿剝民膚",“稍疏一面之網,多方招撫,開誠佈公,消疑釋嫌。"照此方針實施,外逃的百姓紛回家,開荒種地、安心生產。每逢春季農忙,於縣會就乘坐滑竿到四野巡視,對辛勤勞作者慰問有加,與百姓親如家人,對勤耕豐收的,在門前樹立標誌表彰;對懶惰,聽任田園荒蕪的,開群眾批鬥大會,促其改正。幾年後,羅城嘉禾遍野,牛羊滿山。羅城仫佬族、壯族頭人常帶人到縣城搶劫,於縣令帶兵進山,恩威並施,逼頭人講和,並約定每年十月送他們耕牛花酒,供其謀生。民族矛盾緩解。

他和群眾打成一片,為官清廉,從不動用一文官銀,每天食粥,菜呢?一盤豆豉、一碟青菜。從不收百姓一文東西。他的僕人因日子太清苦,非死即逃。一次他大兒子來羅城探望,于成龍破天荒買了一隻鴨子,煮半隻給兒子,醃半隻留著過年!寫到這兒,蒼茫大地已禁不住淚眼婆娑!成龍當了六年羅城縣令,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後升四川合州知州,離任那天,人們擠在街上為他送行,都說:“阿爺走了,我們沒有青天了!"追送幾百裡…

合州下轄三縣,在籍百姓百戶,稅賦僅十五兩。可各級官員卻層層剝皮,于成龍力爭革除不合理的徵收。一次頂頭上司郡守派人來合州索取鮮魚,于成龍非但不送魚,寫信陳述百姓疾苦,郡守也被感動了,下令免去合州十多項不合理攤派。

于成龍像明朝海瑞一樣廉潔奉公、勤於政事,聲譽日隆,不斷被提拔,先後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他由一個窮書生升到最富庶地區的封疆大吏。他不忘初心,從不沾染官場腐敗風氣,晚年患病,仍不帶親屬,官署只有幼子和幾個蒼頭侍候。

于成龍任兩江總督後,兩江嫁喪嫁娶,一改奢靡之風,均以節儉為榮。

公元1684年,于成龍死在兩江總督任上,同僚屬吏前往探視,見成龍寢室只有一個放衣物的舊竹笥,內裝官服及簡單靴子、冠帶,後堂只有幾鬥米,幾罐鹹豆豉,探視者無不感動得痛哭失聲。清朝有民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于成龍可是總督!大清總督中直隸總督最尊的,兩江總督是最肥的!于成龍卻清苦如斯!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的詩句于成龍當得起,他像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百姓的心中!

于成龍必將留芳百世!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唬,于成龍,清朝著名的清官,肯定是確有其人,他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而辭去做官的機會,直到父親去世,他才正式踏上仕途,那時已經44歲了。


為官第一任是到窮鄉僻壤,誰都不想去為官的廣西羅城,當地條件極其艱苦,同行的隨從或死或逃,但于成龍忍得住淒涼、耐得住寂寞,以極其堅強的意志,紮根三年,任是把一個破爛不堪的羅城治理得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 于成龍的政績得到了兩廣總督金光祖的高度讚賞,舉薦他為廣西唯一“卓異”,有了政績就要得到提拔重用,于成龍被調往四川合州任知州,湖北黃州任知府,所到之處雁過留名、鳥過留聲,政績不菲,再次獲得“卓異”,花開二度。

康熙十三年,麻城一帶發動暴亂,劉君孚父子脅迫鄉民挑起事端,由於于成龍在當地很有威望,被請出來處理此事,,他以招撫為原則,貼出安民告示,使許多被迫參與暴亂的鄉民返回家中,又隻身入虎穴,成功勸說劉君孚父子及其頑固的300獵戶放棄暴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場動亂順利平息。


緊接著黃州府又出現動亂,其規模和範圍均超過前次,于成龍組織鄉勇主動出擊,雖說暴亂分子數量上佔優勢,于成龍之生死於度外,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鄉勇們也愈戰愈勇,很快就平息了動亂,成功地抓獲了匪首。受到了湖廣總督的高度褒獎,于成龍梅開三度。


經過多年仕途的磨鍊和平亂的洗禮,于成龍愈發堅強,以後的仕途也一帆風順,不論職務有多高,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終於積勞成疾,死在任上。人們發現他的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康熙帝也為之動容,破例親自為他題寫碑文,稱讚他為“天下第一廉吏”,褒獎他刻苦清廉的一生。 于成龍雖說大器晚成,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始終廉潔自律,多行善政,贏得天下人的尊敬。


遺產君


大小於成龍,均是吏界清流,一位來自山西永寧(呂梁方山縣),一位出自河北豐寧,一位漢人,一位漢八旗,一位諡號“清端”。一位諡號“襄勤”。一位一代廉吏,一位治河名臣。


鈺淵


前兩天剛刷了電視劇版的《于成龍》,看完後就對於成龍這個人物感了興趣。



于成龍,可謂是個大器晚成的人啊!歷史上,于成龍命運多舛,年少時多次舉試不中,四十多歲才以七品縣令的身份步入仕途,而他在二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從縣令做到兩江總督,三次被舉“卓異”,卻始終秉持艱苦清廉的作風,至死兩袖清風。在於成龍廉潔刻苦而又驚險的一生中,發生過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治亂世,用重典,平匪亂,至今展現在熒屏上。



民為幫本,本國邦寧。一個國家靠的是百姓,百姓安定,國家也就安定 。于成龍心裡始終裝著百姓,不讓百姓受苦受累。而且,于成龍還守法執法,不怕威脅,不畏權勢。在封建社會中,皇帝的權利至高無上,擁有掌握生死的大權。可是,于成龍偏偏不懼威皇上,在康熙王不依法執守時,于成龍,敢於獻身,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堅決不退讓。

歲月悠悠,人事滄桑。今天的中國,同清朝相比發生天翻覆地的變化,但是,于成龍的秉公執法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願在今天的一批官員中,能湧現一批像于成龍這樣的清官,好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