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一家完美的书店要满足哪些条件?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从那家书店走出之后,我一路都在想这个问题,我把腿上蚊子咬下的疙瘩挠得鲜红,可以断定就是在刚才看书时新添的。

没蚊子算是一个条件吗,算是吧。

能在北大街上维持岁月静好的书店都不容易。

十字以南,西华门附近的“新华文轩”没开两年就匆匆消失,再久一点,路西的本土书店“天德书屋”倒是顽强挣扎了数年,早就销声匿迹。只在十字以北有寥寥四家,三家在东,一家在西,叫文汇书店。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怎么说呢,文汇书店开在一栋十多年的烂尾楼一层,旁边是驴肉火烧和假冒耐克鞋,肉味和鞋味绵绵不绝,书店偏安一隅,气质耀眼,无人能出其右。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在同一日把另外三家又逛了一遍,分别是路东的“三味书屋”、“陕西人民出版社图书发行门市部”以及“新华书店”,在里面大概转了十分钟不到就出来了。

因为里面除了极小部分的青春文学和中学生必读经典之外,排山倒海十分之九都是中小学教辅资料。

在那些仄逼的书架中穿行,五颜六色的模拟真题拔地而起,一直堆到房顶,纵然空调嗡嗡地散着凉气,但看到眉头紧锁的连衣裙母亲,书包沉重的中学生,还是让人感到苦海无边。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但文汇书店不一样。

进入那一刻,书店里的不同成分的油墨颗粒,故纸的味,新书的味,旧书的味,塑料味、尘土味和人体味被一盏摇摇欲坠的电风扇吹得到处都是。

屋里没有窗户,这些颗粒落在身上,所有的焦虑都灰飞烟灭了,人仿佛堕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洞窟里。

没有焦虑的母亲,没有疲倦的中学生,只有几个随便翻书的幼童,光头或者散发披肩中老年男性,唯一的店主就斜坐在半明半暗的入口,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中年女士,面前放着一些毫无关联的东西,付款二维码、毛笔、字典和旧书,最底下是一本繁体的《数论导引》。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我从未见过如此任性的书店,或者说,没有任何一家商店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商品。

书架自然是装满的,有的架子10块一本,有的是25一本,有的要靠店主随机定价,和街上的10元店没有本质区别。

地上自然也是满的,而且几乎是随意地放,随意地满,好在西安干燥,暂时生不出蘑菇,只消做好防火便可,秩序什么且滚一边。

此外,不提供音乐,不提供咖啡和厕所,不提供美女答疑解惑,甚至不提供一个让你坐下好好翻书的台阶,老板娘毫无声息地把住门口,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不要想和她搭讪,更不要磨磨唧唧,站着把书选了,选好了就交钱没二话,想坐到隔壁驴肉火烧坐去。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所以与其说是书店,更像是闯进了哪个名人的书房,主人在一堆纸里呼呼大睡,睡热了便换个窝继续,或者醒了扒开书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经过仔细分辨,这半截房子是新书,半截房子是旧书,没什么界限,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大概想是打破学科束缚,有教无类,不光新旧用肉眼看,分类也全凭感觉,或者说压根没什么具体分类,育儿也有,教辅也有,名著也有,发财也有,养生也有,从三岁一直看到八十岁,死生总总不过如此;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旧诗稿也有,连环画也有,书页微黄酥脆,使劲儿一翻就往下掉页子,就像烤过的太平梳打;

历史也有,野史也有,艳史也有,《最养女人的100种食物》和《没有任何借口》就隔着《海底两万里》。

鲁迅的集子倒是异常齐整,仿佛在悄然展露店主的品味,最上面的《彷徨》旁是一本《唐宫艳史》,封面粉红,如火如荼,无数只雪亮的节能灯泡在头顶亮着,蚊子砰砰砰地直往腿上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每个角落都包罗万象,充满惊喜。

最中间的几大堆书,就像一个巨大的海洋球池,老人和小孩都站在旁边翻江倒海,他们可以站在那永无止境地翻腾下去,挖掘下去,打一口深井,时间足够的话,这口井也许能打到地球那面的美国。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事实上,进了这家书店,就像踩进时间的黑洞,外面的世界全被吹散了,成了虚空,只有眼前的尘土和纸张才是物质的实体和本源。

随时随地抽出一本,看一眼扔掉拾起下一本,不用归纳,不用整合,甚至不用思考,这种情形就像妇女们进了奥特莱斯的打折仓库,书页里陈年窖藏的土末和霉味就是这样捣腾起来的,人体的汗味也是这么捣腾起来的,它们形成一种独特的星云气象,长久不散。

我去了北大街一家魔幻的野生书店

谁会介意呢,没人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