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看山西河津九龍廟的前世來生!

提起河津九龍廟的來歷,眾說紛紜。據河津縣誌載,河津在秦朝時稱為皮氏縣,縣治在今太陽村東南,北面正對龍門(禹門口)。風水先生說,龍是皇帝的象徵,龍門象徵帝王之門,縣門不能正對皇門,因而皮氏縣城不許開北門,一開北門,就會有人造反,或出真龍太子。

三月三,看山西河津九龍廟的前世來生!

此後歷代沿襲,龍門縣、河津縣縣治均無北門,只能在東城牆開兩個門,縣城仍為四個門。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因皮氏縣城被沙壓水淹,遂東遷1.5公里,並改皮氏縣為龍門縣,後來,為了鎮邪,就在九龍山崗陸續建廟,諸如禹王廟、雷公廟、藥王廟、山神廟、帝君廟、三皇廟、天神廟等等。到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唐朝皇后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正式當了女皇,這年秋天回故鄉幷州(太原)文水縣祭祖。她從長安出發,取道韓城,過了禹門口,在龍門縣休息。夜晚,她發現龍門縣城北面霞光萬道,不解其因,縣令回答說:“此乃城北幾個小廟,夜放奇光是神迎聖駕,乃吉祥之兆。”武則天聽了十分高興,她篤信佛教,遂把中間一剎改名龍闕寺,令國庫撥銀擴建寺院。

三月三,看山西河津九龍廟的前世來生!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因避諱,始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號稱“真武大帝”。因真武大帝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三日,其飛昇成仙之日是農曆九月九日,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真武廟都舉行盛大廟會,河津周邊市民上九龍廟燒香藉此紀念真武。後來,到元朝皇慶元年(1312),河津縣城又被汾水漫淹,再北遷一里高臺(即今老城),一些信奉道教的人沿襲永樂宮崇拜呂洞賓,又相繼捐資增修了崇文閣、純陽洞(亦即紀念呂洞賓的呂祖洞,呂洞賓號純陽子)、三皇洞、玉皇閣、藥王廟、朝天宮、仿蓬萊、南天門等建築物,使真武廟成為一個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和旅遊勝景。真武大帝被稱為“無量祖師”,呂洞賓被稱為“純陽祖師”,故九龍廟也叫祖師廟。

舊方誌和金石碑刻對九龍廟中的主神沒有明確記載,民間傳聞卻又各執一說。有說九龍聖母是晉祠聖母之九妹,幼時懶惰,姐姐非常生氣,說:“將來你若成氣候,我臉朝後見你……”每年農曆七月十一是九龍廟會,舊時有抬晉祠聖母出行像來此姐妹相會之俗,屆時務必讓晉祠聖母的脊背先進九龍廟,據說若不如此,轎杆會斷,喻九龍聖母終成氣候之意。九龍廟與晉祠聖母殿同為宋初所建,二者主神故被說成是姐妹。還有說碧霞元君是東嶽大帝黃飛虎之女泰山娘娘,看九龍廟的神像佈局,中間是碧霞元君九龍聖母,兩旁是廣嗣元君子孫聖母和隱形元君痘疹聖母。應是道家人物,黃飛虎之女泰山娘娘全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從宋朝以後至明清盛行全國,各地廣為修廟奉祀,說此廟奉黃飛虎之女,可備一說。還有一說九龍聖母是北齊高歡之妻神武后婁昭君,北齊幾代君王均長年來往於晉陽、鄴城(北齊國都,在今河北臨漳西南)之間,故立祠奉祀婁昭君。據《北齊書·神武婁後傳》所載,婁昭君生時就有童謠稱“九龍母”;舊方誌有載:“石婆祠即北齊武明婁太后……太后久居晉陽,居人感其惠,故立祠。”

三月三,看山西河津九龍廟的前世來生!

九龍頭。它東望虎崗,西瞰龍門,南臨汾水,北枕紫金,三面蕩空,居勢高峻,與舊城遙遙相對,是一處道教宗廟。

真武廟居勢高峻,三面臨空,形狀似島。又因崗頭遍嶺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遠在清乾隆以前就有“臥麟崗”之稱。清咸豐十一年,崇文社王照離等人在創建崇文閣、純陽洞時方題名“麟島”。

早在宋元以前,紫金山麓緊連的九個山頭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廟宇,即禹王廟、雷公廟、八仙廟、藥王廟、真武廟、山神廟、帝君廟、三皇廟、天神廟等。隨著時間的變化,多數廟宇倒塌圮毀,惟獨九峰之中最大的建築群—真武廟尚存。由於廟址寬敞,後人便陸續把損毀的廟宇又先後遷建到了真武廟的山頭上。這樣以來人們就把真武廟俗稱為九龍廟延襲至今。通過不斷地遷建、添建、真武廟也逐漸地形成一座較大規模的道教建築群。

據考證,真武廟創建於元末明初(公元1357--1368)年間,明嘉靖、萬曆、清康熙、乾隆、咸豐、道光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建或重修。據1176年(金大定十六年)《重修九龍廟記》所載,此廟始建於宋初,初在晉陽故城廢墟玄武樓舊基,後遷廢城中部杜家地內。現存廟宇為清代建築風格,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廟總面積約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殿、樓、閣、亭、臺、坡階、棧道、廊舍、牌坊等共三十四處之多。所有建築皆依山勢而上下,殿坡棧道均隨地形而低高。其勢突兀,高下懸絕。東望虎崗,西瞰龍門,南臨汾水,北枕紫金。故有“西河畫舫”、“孤雲送月”、“雁塔凌空”、“倚鬥金鑾”、“太華晴峰”、“汾水秋波”、“小橋飛鳳”、“原麟疊翠”----“麟島八景”的美麗傳說。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當時的縣委、縣政府於1981年6月成立了搶修九龍廟籌建委員會,並向社會各屆及廣大人民群眾發啟募捐倡儀,並得到了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的大力支持,董老除了在經濟上級予資助,在真武廟搶修工程竣工後,還專門題寫了“堪壯三晉”四個大字。

臨街山門的正門上懸“九龍廟”橫匾;兩旁門,有磚雕鐫刻“仙露”、“明珠”門額;正門與旁門之間各有平臺,上置鐵獅,北雄南雌,於“文化大革命”初期丟失,現依原樣補鑄。在正門和兩旁門上分別建樂樓和鐘樓、鼓樓。樂樓面西與正殿相對,樓基為石砌,高約2米,上為懸山式勾連前後捲棚頂,前簷和兩側有斗拱、昂嘴及龍鳳等雕鏤裝飾。廟院正面主殿為圓山式歇山頂,面寬5間,進深4間,3面廊中有14根圓柱支撐;殿中有木雕彩繪神龕,塑金裝九龍聖母坐像和2侍女立像,兩側殿壁上繪降龍、伏虎羅漢畫像。正殿兩側有偏殿,分祀子孫聖母、痘疹聖母。廟院南北兩廂分別有耳廳、廊房、土地祠、井神祠及南北兩座小院;廟院中還有祭臺及2株古槐、2眼古井。2眼古井中有1眼小井,相傳為“藥井”,舊志記載:“金皇統八年(1148年)碑雲:‘人有疾,飲之即愈,洗之即明。’”整座建築錯落有致,佈局嚴謹,古樸簡潔,氣勢磅礴。

如今,真武廟在河津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不斷進行維修,彩繪、加固。今年的三月三,第二節文化交流會活動即將在這裡舉行,這處河東的旅遊名勝古蹟,以及40萬熱情的河津人民正以無限的熱情,歡迎四方賓朋前來觀光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