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温商分享创业故事 讲述他们眼中的“温州模式”

2018-09-08 08:46 | 温州都市报

9月6日,“勇当‘探路者’续写创新史”主题论坛举行。在“‘温州模式’启示录”高端访谈环节,主持人先后邀请多位嘉宾上台,聊聊他们眼中的“温州模式”,以及他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经历。作为现场的温商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不约而同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郑秀康回忆创业初期重重艰难

海内外温商分享创业故事 讲述他们眼中的“温州模式”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广场的一把大火,将温州鞋的品牌形象付之一炬。当时,上海一家商场负责人曾对郑秀康说:“不是你的鞋不好,是你的鞋出身不好。”此后,郑秀康远赴意大利考察制鞋业,力排众议,引入机械化制鞋流水线,开温州鞋企之先。

199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战略。也就是在那一年,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康奈“逆袭”跻身“中国十大鞋业大王”,为温州“质量立市”打响第一炮。

“要说最难的,就是刚创办康奈的时候。”郑秀康说,当时他投入了全部的积蓄,还将手表、毛线裤等家里稍微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那块表卖了100多元钱,毛线裤大概是50元钱。”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无奈之下,郑秀康向邻居老太太借钱。当时五六十元的月薪已经是高收入水平,何况他要向老太太借500元钱。

于是,老太太回家和女儿商量。“妈,听说秀康把家里能卖的都卖掉了,万一创业失败,这钱还不了,怎么办?”这样的顾虑,郑秀康自然也明白,站在门口听见了邻居母女的对话,他默默地回家了。

然而第二天,老太太早就将50张10元面额的人民币包好,等郑秀康来取。“秀康,我相信你,你一定能行。”几个月后,郑秀康将钱还上了,而老太太的这句话却让他久久难以忘怀,并一直激励着他拼命工作,不忘初心,将企业办好,担负起社会责任。

南存辉讲述正泰集团化发展之路

海内外温商分享创业故事 讲述他们眼中的“温州模式”

说起产品质量,早年与鞋服齐名的柳市低压电器,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那样一个商品短缺的年代,卖方市场决定了商品不愁卖不出去,以致于柳市家家户户都开起了电器店。然而,电器产品与鞋服又有不同。工业电器产品往往涉及人员安全问题。

1986年,国务院颁发《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要求生产低压电器的厂家必须获得生产许可证。在省、市各级政府组织工作小组的帮扶下,南存辉的求精开关厂拿到了首批生产许可证。也正是这张许可证,让工厂在之后的一波市场整顿中得以幸存并获得政府大力扶持。

如今的正泰集团,其产业链上下游依附着两三千家企业。走产业集群道路,也成为不少温州企业抱团发展的生存手段。

“市场做得再好,生产大后方跟不上,产业链不配套,也白搭。”南存辉说。他记得,当时一家国外企业给他下了一个订单,需要采购100个品种的产品。然而,由于工商登记的限制,正泰只能出口其中的10种,其余90种即便采购后一并出口,也是不符合规定的。这样一份订单,只好白白地流失掉了。于是,在政策引领下,南存辉开始组建正泰集团,为产业链发展谋求出路。

集团化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集而不团的问题。南存辉召集40来家成员企业主,拉到雁荡山开了两天半的会,征求了160多条意见,最终统一意见,真正形成了一家股权合作的股份制企业。这才有了如今的正泰集团。

海内外温州人连线会场谈温州

除了到场的嘉宾,高端访谈现场,主持人还连线正身处海内外的多位温商。

海内外温商分享创业故事 讲述他们眼中的“温州模式”

香港温州工商会荣誉会长翁银巧说,1978年他只身闯荡香港。那时候香港各方面条件都比温州好很多。当时,他先是做学徒,而后开始创业。凭借着温州人肯吃苦的精神,翁银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

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林光武回忆,上世纪80年代,巴黎的繁华世界闻名,这里有全世界第一街。而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在温州起步。而十多年后,当林光武回到温州的时候,他猛然发现家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巴黎。这是改革开放在温州起到的巨大作用。

身在国内的天津温州商会会长应泽从更深有体会。他说,这些年商会对接了政府的不少项目,发展良好。此外,商会还组织会员学习中央政策文件精神,并开展慈善公益活动,树立温州人在外形象。

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还先后邀请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盛世豪、澎湃新闻网副总编辑胡宏伟、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洪振宁等国内及本土专家学者上台交流。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温州模式的文化基因”和“区域智力创新与‘温州模式’”等两个论坛。

(原标题《海内外温商分享创业故事 讲述他们眼中的“温州模式”》,原作者 朱斌,编辑 王艳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