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区长张晓兵的三副表情追记辽宁省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张晓兵

监区长张晓兵的三副表情追记辽宁省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张晓兵

辽宁省女子监狱一监区监区长张晓兵入警25年,始终奋战在监管改造工作第一线。25年间,她直接管理教育服刑人员2000多人,教育转化顽危犯170多人,转化率100%,工作零投诉;担任监区长10年间,监区连续实现“四无”,多项指标始终名列全省监狱系统第一。

在发现自己身患癌症后,她毅然选择向单位隐瞒病情,继续顽强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安保期间,她胃癌脑转移,时常晕厥,却始终未离岗位,弥留之际惦记的仍是工作。

近日,辽宁省司法厅号召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向张晓兵学习。

“我在狱中服刑,没啥能报答她的,只能把她的故事讲给你们听。”服刑人员刘英话未出口,眼泪便在眼圈里开始打转。

“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积极改造、早点出狱,直奔她的墓地去看看她,陪她说说心里话。”此时的刘英已经泣不成声。

是谁让一名普通的服刑人员对其有着如此动人的真情实感?

刘英口中的她,名叫张晓兵,辽宁省女子监狱一监区原监区长。

2017年12月22日20点,残酷的病魔让她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0岁。

2018年6月25日,张晓兵被辽宁省司法厅追记个人一等功。生前,她曾获得全国监狱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等多项荣誉。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张晓兵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监狱和家中,寻找她诸多荣誉背后的真实故事,感受到她给人们留下的春风化雨般的“温情”、铁面无私般的“薄情”、忘我奉献的“无情”,让人深思,使人难忘。

表情一:温情

张晓兵,1967年出生在一个父母均在监狱系统工作的双警之家。

儿时的耳濡目染,使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成为她的梦想。

1992年2月,怀揣着梦想的张晓兵,从人民教师转行成为辽宁省女子监狱的一名人民警察。

“因为半路出家,天性要强的她常常选择夜深人静时,通过学习弥补自己在工作上的短板。”张晓兵的妈妈郭秀莲告诉记者。

从警25年,她一路从分监区长、干事、管教副监区长、科长、监区长的拼搏岁月中走来。

在多岗位的历练中,张晓兵针对女犯感情细微的性格特点,打起了温情牌。

服刑人员杨薇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入监后思想极为消极。

一次,她竟当着张晓兵的面将饭盆倒扣在桌子上,并扬言:“多大的事,我打死人判刑都不怕。”

张晓兵将杨薇关了禁闭,但并没有放弃她。

她了解到杨薇是被领养的孩子,和养母相依为命,后因杨薇误入歧途,养母一气之下拒绝认她。

张晓兵克服重重阻力做通了其养母的工作,养母答应给杨薇写信劝她好好改造。

“小薇,妈想你啊,盼着你早日回来……”张晓兵手捧带着温度的信件念给杨薇听时,杨薇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愧疚地对张晓兵说:“我要是再不改变,就不是人了。”

10年后,杨薇因积极改造,多次获得减刑,提前释放与其养母团聚。

张晓兵对待犯人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前年冬天,我从广州监狱调到沈阳入监那天,正赶上下大雪,她特意为我准备了姜糖汤驱寒,我感觉从外到内都暖暖的。”服刑人员陈桂云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张晓兵都和服刑人员一起包饺子,让我们也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这浓浓的暖意化成了积极改造的动力。”

张晓兵走了,但她却留下了很多“温情”故事:

她,4年坚持给有品行障碍的服刑人员付丽过生日,直至其出狱,4年20个鸡蛋温暖着付丽的记忆;

她,10年坚持资助巴图雅等4名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帮助他们圆了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梦想;

她,13年坚持给丧失生活信心的服刑人员佟春雪送去压岁的红衬衣,13套红衬衣鼓舞着62岁的佟春雪安心改造。

就这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帮教,张晓兵做了25年,她也成为了无数服刑人员心中的“张姐”“妹子”“张妈妈”。

表情二:薄情

工作中,张晓兵除了打出温情牌,她还宽严并济,将平等原则贯彻到惩罚和改造服刑人员的各个环节中,严格细化量化对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

“张姐做事认真公平,‘薄情’名声在外。服刑人员只要一提监区长,都竖大拇指。‘走后门儿’在张姐的辞典里压根儿就不存在。”张晓兵所在监区干警一致说。

服刑人员刘雪丹在日常中积极改造,但在年终即将评比改造积极分子时,她与别人吵架,在服刑人员中造成很坏影响。

事后,刘雪丹承认了错误,但担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功亏一篑。刘雪丹家属辗转找到晓兵,想让她帮忙说情。

张晓兵一口拒绝:“评比改造积极分子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为任何人破坏规矩,这个口子我坚决不能开!”

采访中,张晓兵严格改造服刑人员夏彤的故事也让记者印象深刻。

夏彤因扒窃屡进监狱,最后一次服刑被分配到一监区,刚入监时不服从管教,甚至时常偷其她服刑人员的东西。

为了打掉夏彤的气焰,张晓兵多次关她禁闭,还把她调到改造最好的生活小组,隔绝她与其他消极服刑人员的接触。同时,张晓兵针对夏彤不时开揭摆问题会,让其他服刑人员说明她在监区所做的违规行为。

这一系列严格管理,使夏彤慢慢转变改造态度,最终减刑半年提前刑满释放。

为了将平等原则贯彻到惩罚和改造服刑人员的各个环节中,张晓兵结合监区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对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坚持日常考核与日、月、季、年度考核相结合,有效认定服刑人员悔改、立功和违法违纪表现。

25年来,张晓兵先后办理千余起减、假、保案件,没有出现纰漏和差错,从未发生监管安全事故。

表情三:无情

张晓兵把温情给了工作,却把无情留给了自己。

“也许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是很多了,只要活着,我就要在岗位上,把工作做好……”张晓兵在日记里是这么写的,更是这么做的。

2012年11月14日,张晓兵因胃癌住进了医院。为了工作,她“无情”地把胃癌手术说成了胃溃疡手术。术后仅25天,她又站在了一监区门前。

2017年6月,张晓兵感冒咳嗽不见好转,视力不断下降。党的十九大安保中,她病情明显加重,但还是“无情”地选择了坚守。

其间,监区有两名服刑人员紧急到两家医院外诊住院。其中服刑人员姜立华两次出现肾衰竭抢救,家属处处刁难。

此时的张晓兵,被病痛折磨得整宿难以入眠,但她仍坚持亲自做家属思想工作。就这样,她每天拖着重病的身体,前往医院检查戒护工作,确保外诊万无一失。

在张晓兵的带动下,一监区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任务,并荣获党的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先进集体。

11月13日,张晓兵因病情恶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不幸的是,胃癌已经脑转移。

“张晓兵生命最后的39天,是我陪她度过的,她瘦得就像一张纸,但弥留之际想的还是工作。”一监区内勤刘艳春说。

“重病中的晓兵每天仍然通过电话安排指挥工作,脑癌压迫视觉神经,视线模糊不清了,她让我将电话免提打开,她语音安排工作。疼痛使她时常昏沉、昏厥,她连拿电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她就让我举着电话放在耳边给她听,再让我按照她的意思语音留言。”刘艳春满含着热泪向记者讲述,张晓兵接的最后一个电话,依然是谈工作上的事。

12月22日,张晓兵带着对党的监狱事业的无尽眷恋,走完了她短暂而绚丽的一生。

在辽宁省司法厅关于为张晓兵追记一等功的决定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张晓兵从警25年来,始终奋战在监管改造工作一线,直接管理教育服刑人员2000多人,教育转化不同时期的顽危犯170余人,转化率100%,工作零投诉。她担任监区长10年间,监区连续实现“四无”,多项指标始终名列全省监狱系统第一。

(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