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

對於很多人而言,旅行的熱情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我記得少年時候,有個親戚販一車西瓜去四川賣,我就跟他要求搭便車去四川看看。親戚說駕駛室只能坐兩人,我要去只能趴在車廂裡的西瓜上面。我覺得這點苦能受,但臨到出發,被我母親強力制止,說那西瓜圓溜溜的,趴在上面肯定會摔下來;就算不摔下來,那麼大的太陽,不把你曬死?我只好作罷。

那時候一定也不知道旅行的意義,純粹就是一種好奇心的驅使,滿足好奇心當然是旅行的目的之一。當然有的人旅行是為了看風景,但如果僅僅是看風景,不見得非要去那麼遠的地方。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風景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對眼前周邊的風景往往視而不見。柳宗元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你身邊的尋常物事,在別人眼裡也許是絕妙的風景。

有人旅行是為了換心情。我不知道大多數人的那種旅行(其實是旅遊)是不是能夠換來好心情,我也跟過團的,卻常常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好心情都給弄沒了。那麼多人,鬧哄哄跟趕集似的,跟著導遊那面髒兮兮皺巴巴的小旗幟,聽著他那些些膚淺粗俗的解說和笑話,吃著可疑的飯食,一不小心還會被騙去買價格高昂的假貨,這換的是什麼心情。

也有人把旅行當做一種跟風趕潮的時尚,匆匆趕到風景點,玩玩自拍,發到朋友圈,曬曬幸福,拉拉仇恨。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旅行的意義好像不在此。這就好比買櫝還珠,你晾曬的只是那個包裝,那個錶殼,而把真正有價值的珠子還給了人家。那麼,旅行的意義在哪裡呢?我覺得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把旅行與旅遊區別開來。

旅行的意義

當然,旅行和旅遊的區別也就是一字之差,一個是行,一個是遊。行是行走,遊是遊玩。我們看到的那些著名的遊記,譬如徐霞客遊記,老殘遊記,馬可波羅遊記,雖然都是遊記,但著作者都是旅行家。他們那種遊,可不是我們現在的跟團遊玩。那時候沒有微信,他們晾曬的幸福就是那些名著。我們寫不出名著,但我們卻可以學他們的方式旅行。

人與自然是需要對話談心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但被政府圈起來收費的那些風景,就像動物園的老虎,它的目光被那些走不完的鐵欄,纏得這般疲倦;加上游客如雲,應接不暇,哪有心思與你對視?你也被洶洶的人流裹挾,無暇對它吐露心曲。你不能跟風景對晤交流,心絃就難以撥動。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意思是讀書和走路都是人生的必修課。現在走路的人多了起來,讀書的人還是少。但不讀書或者讀書太少,你的旅程就一定沒有那麼多的流光溢彩。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江山也要文人捧,你如果腹中空空,千里迢迢來看江山,江山還是自顧自地睡它的大覺而不屌你。

如此說來,不怎麼讀書的人是不是就不能旅行了?當然不是。不過你要到一個地方去,不妨先補補課。現在查找方便,可以問度娘,如果想看更客觀真實全面的,可以翻牆看維基百科。你查那些地名,總會出來一些內容,比如市委書記是誰、招商引資之類,你可以略去不看,因為記住了沒用,那市委書記市長什麼的也不會來關照你。

我們該看些什麼,可能各人自有興趣。我個人則對地域文化很感興趣。首先是方言,方言是活化石,裡面藏著歷史文化的密碼。蘇州的吳語玲瓏婉轉,它能不被北方官話吞噬,來自於他們作為富雅之地的自信與堅守。我還發現吳語的有些詞語與老湘語類似,然後證於歷史,知道過去吳楚曾經是一家,你甚至會恍然走神,眼眸裡飄忽起歷史的雲煙。

旅行的意義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鮮明的標識。你在深圳街頭聽南腔北調,能從五花八門的方言中一下子找到你的同鄉。方言的流佈又與先民的遷徙有關,甚至與官員的升遷有關。操同一種語言,親不親故鄉人,所以劉邦就大量重用豐沛故人,宋太祖就不用南方人,嫌他們說話像鳥叫。可路易艾黎說,重慶、安慶人說話最好聽,像小鳥在歌唱。

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區域說北方方言?蒙古語與滿語對北方方言有什麼影響?天津人說話為何有一種挎味?杭州人的吳語為何有北方腔?南京人為什麼不說吳語?武漢為什麼會形成那麼一個方言島?潮州人為什麼不說粵語?贛方言又是怎麼來的?你大抵弄清楚了這些問題,再到那些地方去,會增加更多的聆聽興趣。

地域文化還包括美食。我說的美食不是山珍海味,那是達官貴人才吃得起的,也不一定就好吃,特別是與地域文化關係不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在西安吃的荔枝,跑死好多匹馬,其實還沒有蘇東坡在惠州吃的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與西安的關係就不大,在西安你還不如吃羊肉泡饃。

與當地人文自然相關的食品,你總得嘗一嘗。你在蘇州,大閘蟹可以不吃,太湖三白也可以不吃,蓴菜和鱸魚卻需要嚐嚐,因為它太有文化了,太有歷史了。地方特產在當地肯定多,一般都不是很貴,你卻能嚐到不同的風味。我在湖北恩施徒步的時候,多次吃當地的土豆,因為富含硒,的確比其它地方的好吃。

我最難忘的幾次美食記憶,都與地域有關。我老家湖北是千湖之省,魚蝦多,我偏愛小魚小蝦,吃習慣了,在深圳的時候沒得吃,就常常想念,現在到了太湖邊,正好大快朵頤。小魚便宜,當地人說我節儉,其實我就是好這一口。把小魚抹上鹽,略略曬一下,兩面都煎焦黃,然後加各種調料小煮到刺軟,一併吃掉。人間美味,不過如此。

旅行的意義

深圳的鹽焗海鯉魚,廣州的毋米粥,巴黎的烤肉,臺北的葡萄汁,香港的腸粉,成都的鐘水餃、西寧的手抓羊肉,太原的擦面,善璉的紅油餛飩,盛澤的迷蹤蟹,菏澤的羊骨湯,麗江的野生菌火鍋等等,都讓我念念不忘。美食其實吃的是一種精神,執意尋找的過程就很有趣。當然也有偶然的遇見,那更會讓你喜出望外。

植物也和地域有關。我沒有多少植物方面的知識,看到一些奇異的花草樹木,就曬到朋友圈請教,一般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但我在文學作品裡讀到的一些描述,在旅途中可以幫助我增加審美的趣味。讀書就像在存款,你把美儲存在心裡,到適當時候提領出來,與自然景觀兩兩印證,互相參看,美就會升值,心裡的愉悅會更充沛。

看到紫薇了,你想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那一樹紫薇對你就有了憐惜與愛意。看到石榴了,你想起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那石榴花就會特意為你綻開笑影歡顏。當然也不僅僅是植物,你面對河流、湖泊、橋樑、大漠、草原、山巒,星空;你聽到一聲山歌,看到一個麗影,都會有閱讀的美從心裡溢出,為你眼前的美添油加醋。

美食風景之外,還有風俗。風是流行的東西,沉澱下來就成了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的差異構成了人文景觀的豐富層次。要查勘風俗,你必須與當地人打交道。旅途中,人其實是最重要的風景。所以我每到一地,都找當地人交談,這有點類似於採風。在一些沒有開發的地方,我常常吃住在山民家裡,這樣交流起來更方便。

很多人問我是怎麼可以住到人家家裡去的。其實在沒有開發的地方,村人都好客。你帶一個睡袋,也不擔心旅途風塵弄髒別人的床褥。走時給點錢,人家一般都不接受,你好說歹說讓他接受了,還會送你一些土特產。這才是原生態的地域文化啊,他們的言談、神情裡,他們的衣著、傢俱上,都有歷史遺留的密碼,有地理刻畫的印痕。

無論是燕趙、湖湘,還是江淮、吳越,還是其他一些地方,你都能體察到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個性與氣質。一方燕子銜一方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共同之處是每個地方都向往先進文化,比如很多地方都自稱鄒魯,如海濱鄒魯,江南鄒魯、山中鄒魯等,都是說自己文化繁盛。因為鄒是孟子的家鄉,魯是孔子的故里,出了聖人。

人在旅途,各種不同的建築你不可能視而不見。你到徽州去,那些白牆青瓦、雕樑畫棟的徽派建築一定會讓你眼前一亮。福建的土樓,西雙版納竹樓,北京是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廣州的騎樓,江南的園林,以及曾經作為開放口岸的那些城市裡,老外們留下的歐式建築,都會給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建築是石頭的史詩,讓你感覺歷史就在眼前。

要感受地域文化,你只能徒步。慢是慢一點,累是累一點,但卻充滿了詩意和力量。只有徒步,你才能與那些山水人文進行深度的交流,與那些歷史地理產生親切的聯繫。當然徒步還能健身,還能蓄養你的豪情與浩然之氣,讓你充分感受自己三尺微命的遼闊與壯美。徒步還特別適合思考,適合與自己談心,發現自己心靈深處最隱秘的期許與念想。

王小妮說,世界何其遼闊,值得親眼看看。中國人的真正人生,恰恰不該從課本開始。在旅行中啟動和打開自己,因為一個生命必須是自由的,開放的,不斷去關注、發現和用充足的新鮮感去注入的。一肩風月,一身征塵,一卷詩書,一路華章;滿目青翠,滿心喜悅,滿腔豪情,滿懷愛憐。也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作者簡介:蔡德林,湖北石首人,曾經擔任石首日報總編輯、石首市文聯主席,深圳市卓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北京九鵬傳媒機構總策劃,現居蘇州,非同文化總顧問,非同文化牆主編。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