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1958年,贺县黄田公社在上寺村铁屎坪发现了3个古代冶炼炉残迹,炉底存有10多公斤精锡。1963年,梧州地区开展文物普查,在与铁屎坪相邻的村庄发现了刻有“崇宁通宝”和“政和通宝”的铁钱,并首次发现钱监遗址。

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1997年7月,广西区博物馆会同贺州市博物馆对上寺村钱监遗址进行重新勘察和试掘,采集到炉渣、铁钱、瓦片和陶瓷片等遗物。经测量,上寺村钱监遗址东边长255.5米,西边长273米,南边长115.5米,北边长80米,总面积约25800多平方米,这是目前广西发现最大的钱监遗址。

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据钱币专家介绍,贺州钱监的特征是以铸造提炼锡、铁锅、铁钱为主。通过对在钱监出土的铁钱和炉渣进行化验,铁币专家发现在贺州钱监出土的铁钱是含锡铁钱,这种钱币在宋代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因为它含有1.1%~2.5%的锡。

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此前,关于含锡铁钱是否存在,钱币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为证明贺州钱监出土的钱币就是夹锡铁钱,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教授拿着贺州钱监出土的钱币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进行分析和检测,发现被测钱币的锡含量都达到了2%~3%, 且几枚钱币的锡含量都一样,这说明钱币中的锡不是天然含量,而是人工加进去的,证明了含锡铁钱存在的事实。

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说到这里,有朋友就要问了,为什么贺州钱监出土的铁钱要熔入锡呢?据了解,从汉代到唐代所制造的钱币基本上都是铁钱,当一车车的铁币被运到南方后,可能马上就被锻造成刀枪,变成叛乱或造反的兵器。而当年的贺州盛产锡矿,同时在当时锡矿属于比较珍贵的矿物。于是,宋朝想到了在铁钱中夹锡的办法。含锡铁钱尽管还是铁钱,但加了锡以后质地变脆,无法做刀枪,这是朝廷为了控制边远地区的铁器战用物资而采取的措施。

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考古专家从上寺村钱监遗址出土的文物推断,贺州钱监是一座含冶炼和铸钱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工场。查阅相关文献和出土的钱币,钱监大约设置于北宋崇宁三年,到政和六年停铸,前后共历时14年。

探秘广西最大“造钱工厂”:面积近2.6万㎡,当地人都称没想到!

据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教授介绍,上寺钱监在宋代叫贺州钱监,在岭南的几大钱监里,目前能够找到遗迹的,只有贺州钱监和梧州的元丰监。贺州钱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岭南的钱币制造和冶炼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贺州钱监遗址至今尚未发现坩埚、风管、钱范等铸造钱币的工具,作为钱监,它是如何铸造出如此众多的含锡钱,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